【觅苏记】开封府:聪敏愚直(下)

宋英宗治平二年正月,凤翔任期结束后,苏轼又回到东京,朝廷命其转任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皇子时就已闻苏轼之名,所以他想遵循唐朝之令,召苏轼入翰林知制诰。但宰相韩琦不赞同,《宋史·苏轼传》中载有此事: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轮,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角楼

韩琦的理由乃是说苏轼有大才,朝廷更要对他朝廷培养,不要让他升职太快。于是英宗转而提议让苏轼任修注之职,但韩琦还是不同意。他提议让苏轼任贴职,但仍需再次考试。英宗十分关心苏轼,他担心苏轼万一考不过怎么办,于是提议免试,但韩琦还是不同意。而后苏轼参加了应试馆职之试,此次他又考入了三等,于是朝廷授于他贴职直史馆,贴职乃兼职之意。

对于韩琦的阻拦,苏轼很是达观,他认为这是韩琦对自己的关爱。其实当时欧阳修担心有人借机挑拨苏轼与韩琦的关系,他特意找来苏轼向他解释,当时苏轼的回答也很大气,可见苏轼是一位心胸开阔之人。

远景

嘉祐五年八月,经欧阳修和赵抃的举荐,朝廷授苏洵秘书省试校书郎。治平三年,苏洵生病,经多方治疗未愈,最终还是去世了,英宗闻讯赐绢100匹、银100两,但苏轼辞谢不授,仅请朝廷给苏洵赠官,于是皇帝赐苏洵光禄寺丞,同时又命各路官府派舟船运送苏洵的灵柩回四川。宰相韩琦赐银300两、欧阳修赠银200两,苏轼一并谢绝了对方的好意没有接受。此前不到一年,苏轼之妻王弗也去世了,故苏氏兄弟一并载着父亲及王弗的灵柩离开东京返回四川。

服完父丧后,苏氏兄弟于熙宁二年二月初再次回到东京,此时宋神宗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当时神宗皇帝想起用苏氏兄弟,但遭到了王安石的反对,宋杨仲良在《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载:

上初欲用苏轼及孙觉,王安石曰:“轼岂是可奖之人。”上曰:“轼有文学,朕见似为人平静,司马光、韩维、王存俱称之。”安石曰:“邪憸之人,臣非苟言之,皆有事状。作《贾谊论》,言优游浸渍,深交绛灌,以取天下之权。欲附丽欧阳修,修作《正统论》,章望之非之,乃作论罢章望之,其论都无理。非但如此,遭父丧,韩琦等送金帛不受,却贩数船苏木入川。此事人所共知。司马光言吕惠卿受钱,反言苏轼平静,斯为厚诬。陛下欲变风俗,息邪说,骤用此人,则士何由知陛下好恶所在。此人非无才智,以人望,人诚不可废。若省府推判官有阙,亦宜用。但方是通判资序,且可便令修注!”上乃罢轼不用。

碑廊

在苏轼看来,王安石实行的新法不顾社会现实,只是采取激进措施,苏轼并不反对社会变革,但他认为要缓慢地予以改进。当时王安石推行科举新法,苏轼撰写《议学校贡举状》予以批评。神宗认为苏轼的所言有一定道理,但王安石坚持进士考取不再考诗赋,只考经义和策,皇帝只好同意他的方案。

苏轼又两次给神宗皇帝上书,一一指出新法之弊。他认为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是与商人争利,他在奏章中写道:

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上神宗皇帝书》)

主殿

王安石看到苏轼所写之文后大为生气,他请求皇帝罢黜苏轼,但宰相曾公亮却不同意,其称苏轼只是针对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不应当以此来问罪。于是王安石调谢景温入京任侍御史知杂事,而后其让谢上温弹劾苏轼。

谢景温弹劾的内容乃是说英宗治平三年,苏轼将其父灵柩运回四川时用官船贩运苏木和瓷器。转天,朝廷下令命苏轼回船经过的各地官府逮捕苏轼所用的船工后进行审讯。范镇闻讯后立即给皇帝上书予以辩解:

轼治平中,父死京师,先帝赐之绢百匹,银百两,辞不受,而请赠父官。先帝嘉其意,赠其父光禄寺丞,有敕诸路应副人船。是时韩琦亦与之银三百两,欧阳修与二百两,皆辞不受,轼之风节,亦可概见矣。今言者以为多差人船贩私盐,是厚诬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彩廊

范镇说当年苏洵去世时,英宗赐银及绢,苏轼都未接受,只要求为其父赐官,另外韩琦与欧阳修都有赠银,但苏轼都不接受。既然他这样不爱财,为何在返回途中要去贩私盐呢?当时司马光在垂拱殿见到神宗时也替苏轼进行辩解,他明确地指出王安石一向厌恶苏轼,所以他才暗地指使自己的姻家谢景温去攻击苏轼。

谢景温原为淮南转运使,他将妹妹嫁给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这正是王安石信任谢景温之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

壬申,王安石独对。上谓安石曰:“司马光甚怒卿。”安石请其故,上曰:“光前日上殿乞出,言谢景温劾苏轼必及举主。若朝廷责范镇,臣亦住不得。苏轼刚正,谢景温全是卿羽翼。”

东坡铜雕像

神宗把司马光的所言告诉了王安石,同时称苏轼刚直,而谢景温乃是王安石的党羽,可见皇帝也知是王安石指使谢景温上奏章弹劾苏轼。但那时王安石掌权,他继续派人调查此事,一定要抓住苏轼的把柄,但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确实没有拿到证据,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后来王安石升同中书平章事,即宰相一职。苏轼感到如果继续在京城为官,王安石可能还会找人陷害他,为此,苏轼于熙宁四年六月向朝廷提出请求外任。神宗皇帝认为苏轼可以到地方担任知州,但王安石不同意,他安排苏轼为颍州通判,神宗皇帝批示苏轼到杭州任通判。因为杭州是大州,其重要性远超过颍州,可见皇帝对苏轼还是予以了保护。后来苏轼在《杭州召还乞郡状》中谈到了当时的情形:

及服阕入觐,便蒙神宗皇帝召对,面赐奖激,许臣职外言事。自惟羁旅之臣,未应得此,岂非以英宗皇帝知臣有素故耶?是时王安石新得政,变易法度,臣若少加附会,进用可必。自惟远人,蒙二帝非常之知,不忍欺天负心,欲具论安石所为不可施行状,以裨万一。然未测圣意待臣深浅,因上元有旨买灯四千碗,有司无状,亏减市价,臣即上书论奏。先帝大喜,即时施行。臣以此卜知先帝圣明,能受尽言,上疏六千余言,极论新法不便。后复因考试进士,拟对御试策进上,并言安石不知人,不可大用。先帝虽未听从,然亦嘉臣愚直,初不谴问。而安石大怒,其党无不切齿,争欲倾臣。御史知杂谢景温,首出死力,弹奏臣丁忧归乡日,舟中曾贩私盐。遂下诸路体量,追捕当时梢工篙手等,考掠取证,但以实无其事,故锻炼不成而止。

苏轼判案场景简介

苏轼几次给皇帝上奏章反对新法,虽然神宗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然亦嘉奖苏轼的愚直,并没有进行贬抑,王安石为之大怒,其党羽努力打击苏轼,故苏轼只好到外地任职。熙宁四年,苏轼带着继室王闰之和两个儿子离开了东京,前往杭州赴任。

东京乃是今日之开封,自宋代之后,开封城几次被黄河淹没,故当年东坡的居所、任职的官衙等已无痕迹,但开封城每次被淹没后都会在原址重建,我从网上查得,近些年开封修建了府衙,于是决定到那里去看看有没有复建的东坡遗迹。

古书做得太假

2020年9月21日,由横山小为开车,我们从郑州前往开封。跟着导航来到了开封府停车场,这里是一片大工地,隔壁就是新建的开封府。看来这里还会进行扩建。

走出停车场,眼前乃是开封府的出口,横山老师说之前来过这个景点,印象中入口不在此处,于是我们沿着围墙一路向前走。路过宣威门,此门紧闭,而其下方则是长长的旅游商品街。

苏轼特写

终于转到了正门前,这里有大片的水面,但岸边之石能够看出是新近垒制者。开封府大门前有不少的游客在这里拍照,此时疫情渐歇,很少有戴口罩的游客。购票入内,门洞内坐着防疫人员,其提示需要扫健康码,然后才能通过闸机入内。

进门看到重建宋东京开封府记,落款时间是2002年,看来乃是重修该府的完成时间。上面写明开工时间为2001年9月,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建成如此大一片仿古建筑,可见建造速度之快。

官帽

站在线路图前寻找一番,上面没有标明东坡遗迹,于是跟随横山老师以逆时针方向在景区内一一探看。穿过一片水面,看到的第一座建筑为潜龙宫,介绍牌称此宫是宋仁宗为纪念其父真宗曾任开封府尹而修建的。进里面探看一番,墙上的壁画与东坡并无关系,看来这是因为他的职位较低之故。

红格抄书纸

然走出此阁,在一墙角处看到一尊铜雕像,见其风姿想来应是东坡。走到近前,旁边的随形石上果然刻着“苏轼”二字,底下的文字称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开封府推官”。找到东坡像令我颇为高兴,于是继续前行,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相关点。

然一路看下去,一直走到了出口,未能再找到东坡之迹。横山老师想起认识建造此园之人,于是给对方去电,终于问得开封府内还有一间房是专门辟给苏轼的。按照对方的指示来到左厅,果然在这里找到了东坡像。此处的场景乃是东坡坐办公室的形象,厅内有一架线装书,只可惜做得太假。

办公桌的另一边还有一位侍者捧着官帽,不清楚这是怎样的掌故。办公桌上摆放着文房用品,最有趣的是有一册卷宗,可能摆放此物乃是为了让游客更能体味到这是苏轼在办公务。我留意到椅子前摊放的是红格抄书纸,想来公文纸不是这个模样。

道具

正在拍照间,一位背着相机的男士带进来一位穿着官服之人,此人拉开护栏,让穿官服者坐在椅子上摆出造型,此时方发现穿古装者乃是一位女子,她来装扮东坡,让我觉得有些差异。但多看到她装扮的很认真,于是想象着我坐在那里会是什么形象。

正殿前的广场         门楼内侧

大印                    兵马俑站岗

在开封府内找到两尊东坡雕像,于是得寸进尺地想获得更多。我们又转到了开封府的另一路,在某个过厅内看到了皋陶像,这让我想起他在考进士时所杜撰的典故“皋陶曰杀之三”。想到这一层,让我忍不住在想:皋陶要听到东坡编他的故事会怎么想。在这一带还看到了炎黄二帝像,这么古老的人物似乎跟开封府挂不上关系。

皋陶像                  炎黄二帝

接着前行,看到一处长廊,墙上挂着许多历史人物线描像,起手的介绍牌上称这里是清官长廊,简介上提到了刚正不阿的包拯、忠肝烈胆的寇准、执政宽简的欧阳修、心系天下的范仲淹、勤廉为民的王安石以及崇俭戒奢的司马光,唯独没有提到苏轼。

清官长廊

于此找到了苏轼

然长廊上挂着近百个人物,我觉得苏轼会在其中,于是从第一个王旦看起,一路看下去,果然找到了苏轼。上面给他的荣誉称号是“一代文宗,忧国爱民”。上面提到“他一生宦海起伏沉浮的政治命运,就是由他的民本决定的”。

戏台                    休憩

长廊旁的广场上有一座英武楼,此建筑像是戏台,两个游客在那里休憩,我走进去观览一番,未找到与苏轼有关的文字。

天庆观

老子化胡图

三清殿                  三清殿内景

三清殿前的影壁             出口

继续向前寻找,看到了天庆观和圣祖殿,再往前则是三清殿,于此都未再看到苏轼遗迹。

(0)

相关推荐

  • 本来主张变法的苏轼,为何成为了激烈的反对派?

    原本主张变法的苏轼,在变法初期果然好"故为异论",最终变成了激烈的反对派.旧党中的一员.当年四月,王安石准备科举兴学校,正好是苏轼职责分内,憋了几个月的他总算逮到了机会,在五月上 ...

  •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全集)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温馨提示,全文十八集,共42880字,阅读大约需要85分钟. 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 一 古人说:人杰地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实,这个成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

  • 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风林秀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如何形容苏轼的人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够豪气!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够雅气! 一年好景君须记, ...

  • 王安石何以打压苏轼

    苏轼在仕途上的坎坷,首先来自王安石.他的思想.性情与王安石悬隔胡越,故所王氏所恶. 宋神宗在所出策题里问:"生民以来,称至治者必曰唐虞成周之世,诗书所称,其迹可见.以至后世贤明之君,忠智之臣 ...

  • 【觅苏记】开封府:聪敏愚直(上)

    宋至和元年,礼部侍郎张方平出知益州,苏洵来到成都求见张方平,他呈上自己所写的<权书>和<衡论>等文章,张方平读后大为夸赞,立即写状给朝廷,保见苏洵任成都学官.但是朝廷的任状一直 ...

  • 【觅苏记】开封金明池:高处之寒(下)

    另外,董敦逸指责苏轼.苏辙结党营私,拉很多亲朋同乡入朝任职:"臣近具奏,乞减杀川人太盛之势,及乞广为体访等事,已尘圣览,今采众言,有合开陈下项.一.访闻苏轼.苏辙.范百禄辈,各有奏举,及主张 ...

  • 【觅苏记】开封金明池:高处之寒(上)

    元祐七年八月,苏轼在扬州知府任上,他接到了朝廷的诰封,任命他为龙图阁学士.守兵部尚书兼侍读.此时的东坡已57岁,他对一些世事看得很透彻,故他立即给朝廷上书请辞,但未得到朝廷的批准,他在<任命兵部 ...

  • 【觅苏记】眉山三苏祠:异禀多才(上)

    关于眉山苏氏的历史谱系,苏洵在<嘉祐集>卷十三<族谱后录>中说:"苏氏之先,出于高阳."而后他一路讲下来,之后谈到了唐代的苏味道:"其后至唐武后之 ...

  • 【觅苏记】眉山三苏祠:异禀多才(下)

    关于苏轼幼年读书时的情形,他在<众妙堂记>中称:"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 庆历三年,东坡8岁时,其父把他送到天庆观 ...

  • 【觅苏记】许昌小西湖:群贤汇聚

    三苏以及苏轼的儿子苏过都与许昌有一定关系,宋仁宗嘉祐二年四月,苏氏兄弟同中进士,突闻母亲病故的消息,苏氏父子三人返回四川奔丧.到嘉祐四年十一月服丧期满,又一同返京,他们乘船从岷江进入长江,到达湖北江陵 ...

  • 【觅苏记】凤翔东湖:初仕修湖(下)

    关于陈希亮的死因,苏辙在<龙川略志>中载有一篇颇长的故事,此文名<烧金方术不可授人>,文中记载东坡在凤翔开元寺得到了炼金秘方,僧人嘱咐他不可将此方传给他人.此前陈希亮也听闻到僧 ...

  • 【觅苏记】凤翔东湖:初仕修湖(上)

    宋嘉祐六年,东坡被任命为签书凤翔府判官,此职位的全称为:"将士郎.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这年东坡26岁. 签判一职主要是协助正职处理一郡事务,同时整理官署的各类 ...

  • 【觅苏记】广东惠州:合江楼、嘉祐寺:三迁居所(下)

    在正常情况下,被贬之官在贬地尽量少说话,更不会去参与和干涉当地的一些政令,因为言多必失,很可能给自己招来更大的祸,然东坡却不顾自身安危,他利用程之才的关系,为惠州当地解决了不少问题.对此,宋费衮在&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