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故事|淄博市临淄区:齐文化经典故事——君王后巧解玉连环

一谈到中国古代女主政者,大家马上会联想到:汉吕雉、唐武曌、清慈禧。其实,最早的女政治家应是田齐君王后和同时代的赵太后。今天咱们就一起说说这个君王后。

君王后(?—前249年),是战国末代齐王田建的生母、齐襄王田法章的王后。《战国策》记载,君王后,是太史敫(jiǎo)的女儿。因当了齐襄王的王后,后人便称她为“君王后”。

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齐湣王被援齐的楚将淖齿所杀,儿子田法章流落齐国边城莒邑,改名换姓在太史敫家帮佣谋生。田法章长得帅,浑身上下遮不住的贵族气质,让太史敫的女儿大为倾慕,动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心思,私下里常接济衣食与法章,二人很快坠入爱河,如胶似漆。后来,齐国旧臣找到了法章,拥立他为齐王,史称齐襄王。再后来田单在即墨城用火牛阵打败燕军,并乘势追杀,光复齐国。复国后的襄王封妻子为王后,入主后宫。

灰姑娘变身小天鹅,本是龙凤呈祥、皆大欢喜的事,可君王后的父亲太史敫却跳出来指责女儿:“无媒而嫁,非吾种也,污吾世矣”,要断绝父女关系。君王后十分贤德,不因父亲的指责而心怀怨恨,反而对父亲恭谨侍奉,极尽人子孝道。

齐襄王在位十九年,没多少建树。前265年,襄王病逝,田建继位。庞大而虚弱的齐国成为君王后主政的舞台。

《战国策》里有个段子叫“触龙说赵太后”,背后的肇事者就是君王后。赵惠文王刚死,秦国就上演“鬼子进村”,燕国又背后使坏,很不地道!赵太后心里急呀,找齐国帮忙。当时齐襄王正病入膏肓,国事决于君王后,君王后要照顾老公,不想过多参与别人家的事务,于是乎提出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哪舍得呀!幸亏触龙老成谋国,晓以利害,赵太后最终让长安君赴齐为人质,才化解了这场军事危机。

《史记》记载君王后的外交,用了七字方针:“事秦谨,与诸侯信。”“谨”,小心、慎重也。就是说,秦国是老大,惹不起,所以轻易不跟秦国发生矛盾或纠葛,尽可能躲远远的。事实上,秦国想打齐国也不容易,太远,不接壤,中间有大片的战略缓冲带,打就要借道,所以没法打。君王后的这个政策,对秦国而言是巴不得,因为正合乎其“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信”,诚实、不欺也。就是说,跟其他诸侯交往,答应的事儿,绝对兑现,如果没答应,则绝不瞎掺和。这个方针的聪慧之处在于,为了不失信,只能少答应;还有个潜台词,叫“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十数年的修修补补,齐国又逐渐恢复国力,重新成为“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的大诸侯国。这,引起了当时的唯一超级大国——秦的不安。一次,秦王派使者送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并带着诡谲的笑容说:“听说齐国多智谋之士,不知道能否解开此环?”君王后拿着雕琢在一起的玉连环向群臣询问,群臣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如何解开这玩意。政治阅历、经验极其丰富的君王后十分清楚:摆在面前的决不是玉连环,而是秦国的试探、挑衅。玉连环是雕琢在一起的,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玉件,不破坏,怎么解?满朝文武无人解得此环,又不能承认齐国无法解开玉连环,怎么办?秦使似乎也看到了齐国的“死结”而越发得意洋洋、不可一世。就在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君王后拿起锤子,朝玉连环狠狠砸去,把玉连环砸得稀烂,然后平静地对秦使说:“已经解开了”。

秦使顿时呆若木鸡。从此,秦国再未对齐国越“雷池”一步,直至君王后去世。

公元前249年的一天,君王后病危。她将儿子叫到身边说:“大臣之中有一个人可委以重任。”齐王建接下来不是问母亲此人是谁,而是对他妈说:“等一下,我去拿笔和竹简记一下。”等他拿来笔和竹简时,君王后却对他说:“我已经忘记是谁了。”事关齐国前途命运,君王后怎么会忘记了呢?她心里清楚:“告诉他谁可以辅国,儿子只能是唯此人马首是瞻、言听计从,难保此人不专权祸国。与其这样,不如不给儿子这根拐杖。也许,他能学会独立行走。顺其自然吧!兴也罢,亡也罢,都是天意!娘再也不能帮你了!”就这样,君王后满怀忧虑地离开了儿子,离开了自己苦苦支撑了四十多年的齐国。独木已折,大厦必倾。果不其然,君王后死后不久,齐王田建在舅舅后胜等人的蛊惑下投降了秦国,在共城的松、柏之间饥寒交迫而死,齐国灭亡。

“受儿以鱼,却没有授儿以渔”。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执政者之一,君王后在世时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而她的国君儿子却耽于安乐,失去了实践、锻炼、成长的机会。君王后去世后,诸国先后被灭,唇亡齿寒,齐国重担忽地落在懦弱无为的田建肩上,他自然没有能力担当,其结果可想而知。纵观君王后波澜壮阔的一生,史书上虽然只留下寥寥数笔,但其丰功与败绩同在,成功与失败同存的传奇经历,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无尽的沉思、无尽的感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