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放弃了繁华的旧都洛阳,而选择定都小小的许昌?

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后,洛阳就成了天下的中心,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不是其他地方可以比的。

可是在东汉末年,曹操在派人迎回汉献帝之后,就算是顺势占领了洛阳也并没有继续定都在洛阳,而是强制性地将东汉国都从洛阳迁移到了许昌。可许昌在当时只是一个看上去很小的许县?

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放弃东汉定都一百多年的国都洛阳,而选择相比于洛阳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弹丸之地的许县呢?

一、曹操为什么放弃洛阳?

洛阳确实是建都最好的选择之一,毕竟那里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都不是其他地方可以相比的。

1,

就算是董卓西讨之时,放了一把火洛阳给烧了,也并不能动摇洛阳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单单是一个名分上的问题,就足以让它充满了诱惑力。此外,洛阳作为司隶地区的中心,天下最强大的一批士族还是在那边发展,究其原因只是因为那是他们的根,有归属感。

而士族就是那个时候最有钱的一批人,只要他们还在,洛阳要不了多久就能恢复繁华,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洛阳一直是最繁华的城市的原因。

但正是诱惑力太大了,所以曹操就算是想继续在洛阳定都,也不敢。因为如此一来,他就将成为天下诸侯的焦点,给其他所有诸侯视为共同之敌。

洛阳代表了正统,大家都想当皇帝,都想占据这个龙盘之敌的名分,但是大家都没有机会,而你却明目张胆地得到了,这不是自己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的位置吗?曹操那么聪明,可干不出这种傻事。

2,

占据洛阳虽然能够给己方的实力带来不小的提升,但是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因为它毕竟被董卓一把火烧了嘛,就算是能够恢复繁华,那也不知道要多久,短时间内并不能带来多大的实质性好处。同时这么大一块蛋糕,你自己吃了,也难免会惹人嫉妒,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对洛阳虎视眈眈且距离不远的袁绍。

3,

当时曹操的实力还远不如袁绍,如果依然以洛阳为都城,和许昌相比,洛阳无疑更靠近袁绍的实力范围。事实上,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和田丰等人早在曹操迎接天子之前,就曾建议袁绍先接回天下,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袁绍认为头顶上有一个天子压着自己不舒服,所以放弃。

可当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之时,袁绍就后悔了,他手下的谋士也曾建议袁绍袭击许都夺回天子,只是许都位于曹操一方的腹地,不便出击,所以袁绍只得再次放弃。

试想一下,如果汉献帝当时还在洛阳的话,袁绍很可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进攻洛阳夺回汉献帝。而当时的曹操,势力还不是很强大,如果直接和袁绍正面对上,实力差距还会更大于官渡之战时,几乎是必败无疑,所以曹操选择许昌也是为了避开袁绍的锋芒。

4,

洛阳地处平原,且在当时是一个四战之地,虎狼环伺,四方都有强敌,四面八方都是前敌:往西不远,过了潼关,就是李傕、郭汜控制的关中。往北过了黄河,就是河内以及袁绍以及张杨的地盘。往南不远还有张绣盘踞在宛城。

并且大家都对洛阳抱有幻想,想据为己有。所以谁要是先占据了洛阳,必然会被众人群起而攻之。

如果曹操继续选择在洛阳定都,就算他已经占据了洛阳,但是这些人之中若是有胆大的,偷袭洛阳劫走献帝,曹操岂不是功亏一篑?尤其是河内,与洛阳仅有一河之隔。

就算是势力最弱小的张杨,真要偷袭洛阳,也足以被曹操带来大祸。更别说袁绍等人,尤其是袁绍,几年后袁绍拿下河内,以他的实力,他要过河给洛阳制造麻烦并不难。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当然不会把新都定在洛阳。

5,

洛阳本就是汉献帝和一众汉室重臣的老巢,在那里汉室根基深厚、更得民心。汉献帝本人自然是希望留在洛阳,这样他自身的权益也更能得到保障。甚至于河內太守张杨等人也希望献帝回洛阳,甚至修建了宫室。

可这对于曹操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他可并没有真正把天子当成天子,而是当成自己一统天下的工具,如果把汉献帝留在洛阳,给了他底气,曹操就更不会控制汉献帝了,说不定汉献帝还会反咬他一口。君不见就算是在许昌汉献帝也曾密谋想杀曹操吗?如果是在他根基实力充足的洛阳,有一众士族相助,说不定汉献帝还真能兴复汉室。

所以,曹操更不可能把汉献帝留在洛阳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操的先见之明,让人不得不佩服。

二、曹操为什么选择许昌?

毕竟许昌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县城,如果不是曹操以他为都城,估计其他诸侯听都不会正面听到这个地方的名字。那么曹操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呢?

1,

首先还是跟洛阳有关,虽然曹操不能继续选择洛阳作为自己的都城,但是也不愿意真的全部放弃洛阳地方的好处。

毕竟当时汉室还是正统,而洛阳在天下士人和忠于汉室的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崇高。如果曹操真的将都城定在完全远离洛阳的他自己的大本营兖州,必定会受到天子读书人的口诛笔伐。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两者兼得。选择了许昌这个靠近兖州也离洛阳不远的地方。既不会遭到天下人的多少非议,不至于陷于舆论的漩涡之中,还能沾沾洛阳的好处。

从地图可以看到,许昌的位子,就在洛阳和兖州中间,而且还稍偏向洛阳,以此作为新的都城,天下士人和忠于汉室之人可以接受,曹操也可以接受。所以当时就连很多汉臣多赞同这个建议。

《三国志·武帝纪》:

太祖遂至洛阳,韂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2,

许昌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皇帝当然要掌握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地方才能放心。

许昌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但却是位于曹操控制区内最中间的位置。曹操是兖州牧,兖州是曹操最早的根据地,位于今山东省中西部。

曹操之前击破了汝南和颍川的黄巾军,吕布也被他赶去了徐州,这个地方几乎是毫无威胁的地方。就算是有人来攻,无论是河北的袁绍、徐州的刘备(吕布)、荆州的刘表、淮南的袁术、南阳的张绣等人,想要偷袭许县,都有足够的缓冲空间,能够为曹操争取到足够的时间与实力应对。

3,

许昌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它不仅位于河南省腹地、豫东一带,曹操的大本营兖州正好可以当许昌的保护伞。而且许昌三面环山,西北有嵩山山脉,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脉阻隔,南部有大别山、博山等山脉横亘,只有东部是开阔的平原。

曹操选此形胜之地作为新的都城和他争霸的根基,完全不在乎此地原本的名气,只在乎其实用性,让世人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

4,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郡县几乎都饱受战乱。而位于河南省腹地、豫东一带的许昌却有幸少经战乱,人口和资源都保留的较为完整,以这里为根据地,能在短时间内给曹操一方带来最大的好处。

再加上许县附近本就土地肥沃,灌溉也方便。曹操就曾采纳羽林监枣祗在许都附近试行屯田之计。枣祗通过募民屯田,得到大量粮食,足够的许都粮食供应。而洛阳却是在经历大火之后成了焦土,想要恢复生机可没有那么快,前期估计都是赔本生意,好看不好吃,正应了曹操的“鸡肋”之言。

5,

最后一点,就是许昌的战略因素。曹操定都在这里,可不单单是为了完全和眼前的好处考虑,更是为了他一统天下的野望。

许昌虽算不上城高河阔,但也算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城池这些东西是可以后期修建的。然后许昌四方没有强敌,在当时全国的大棋盘下,许县处在中间位置,更方便出击,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

另外许县本身位于颍水(今颍河)东岸,而颍河南下汇入淮河。这一条不知道多少人羡慕的运输线,有了这条熟路,不仅是许县就很容易得到周边物资的供应,许县也很容易给军队进行物资补给。

三、曹操选择正确与否?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事情的发展就能看出。

曹操在定许昌为都之后,以汉献帝之名压制天下之后,以正统之师四处讨伐。其他诸侯不服也没有办法,想打入许昌抢走汉献帝也做不到。

当时曹操先是收了徐州、淮南、宛城,又向西攻下长安,使得许都在曹操控制区的位置更加偏中,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即使有人想偷袭许都,也非易事。实力最强的元帅在再三思考之下,都不敢付诸于行动。

再比如江东小霸王孙策,就曾有“阴袭许”的计划。先不说孙策不久后就被刺身亡,假如孙策真有机会领兵北上偷袭许都,我们试想一下他能不能成功?

孙策北伐,首先要攻下重镇合肥(他弟弟孙权后来就是在这里吃了大亏),然后再渡淮河,然后攻下大郡汝南,才可以北上袭许。而以曹操的实力,再加上如此足够的战略空间和时间,应对孙策根本不是难事。孙策孤军深入,战线过长,其后勤也难以跟得上,很有可能被曹操围而歼之。

可见曹操定都于许,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最优选择,完全跳不出一丝瑕疵。连后人都曾评价过许都的战略位置是:“河南是天下之中,许都又是河南之中,北界黄河,西控虎牢关,南通江淮,实天下形胜之地。”可见曹操的战略眼光之长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