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序语■杨焕亭:读那流金播绿的年华——序郭凯波《镜头下的岁月》
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读那流金播绿的年华
——序郭凯波《镜头下的岁月》
文/杨焕亭
在一个“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的日子,凯波对我说,他准备将十多年来拍摄的电视片整理一下,出一部文集。一则,是对半生镜头生涯有一个理性与形象的总结;二则,是多年来用镜头语言阐释生活的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三则,是对多年合作单位和朋友之间友情的文字留痕。我的脑际自然地浮现出盘桓在山乡弯道上,奔波在城市街巷里,沉醉在春华秋实里,一幅幅涂满岁月色彩的画面,一串串足迹。毫无疑问,本书所容纳的,只是他影视人生最精彩的一部分。然而,正所谓“观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冰山一角带给我们的是对他人生风景的审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我是谁,我曾经是谁,我将会成为谁”这些文化命题的答卷。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说:“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一个人只要热情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凯波就是这样一个激情燃烧的生命个体。
我与凯波相识在“上溯秦汉雄风在”“淳德教化称楷模”的淳化县。那时候,因为我的工作单位的原因,他与我常常以“师生”相称。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总是将其视为我的挚友和兄弟。凯波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中国开始发生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更带来人们的思想和理念的多元存在。“时间就是金钱”一时成为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凯波是那一代人中少有的对时代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激情,对艺术充满纯情,对事业抱定盛情的人。无论是在剧团从事音乐工作,还是在工人俱乐部担任艺术指导,他那种全身心的投入常常使我感到惊异,“疲倦”这个词在他的生命词典中绝没有存在的空间。记得是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一个年头,他忽然生出要为淳化籍的戏曲工作者编一部传记的想法,随即找到我谈了他的大体构思,准备以淳化县政协文史资料丛书的名义付梓。这些文艺工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本县,大部分漂泊异乡,散居外地。然而,对于凯波而言,目标就是生活的加速器,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个周末和节假日,奔西安,走咸阳,甚至远赴甘肃、宁夏等地,一次次地录音采访,一篇篇地伏案疾书,一字一句地斟酌,一场场地围炉夜话。每有可心精彩之作,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叩开我的斗室,绘声绘色地诵读分享。说到高兴处,眉飞色舞,引吭高歌;而每逢难题需要破解时,他总是在第一时间与我切磋琢磨。这部书是在我离开淳化以后才出版的,但我带走的是他的职业精神。当他来到城市,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影视拍摄公司时,我终于发现“性格是两件东西的结果:我们的精神形态以及使用时间的方法”(埃尔伯特·哈伯德语),凯波属于将这两种要素完美统一的电视艺术家。
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认为:“真正让人成为人的,恰恰是人的梦。”并明确指出所谓的“梦”,“指一种基于想象力的创造力,当它强大,它可以重构现实”。凯波成为电视艺术家,正是多梦人生的最好诠释。
与作家一样,电视艺术家用镜头和画面实现自己对生活的审美表达。虽然手段不同,然而在本质上,它所反映的乃是主体界对客体界的审美经验。收在这部集子中的作品,每一件都包含着两部分:一部分是撰稿人对时代和生活审美的文字语言系统,另一部分是电视艺术家的画面语言系统,两者在“故事”这个交汇点上达到艺术层面的统一,最好的结果就是“二为一体”“珠联璧合”。事实上,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这两者始终处在互动状态。凯波是一个天分很高的艺术家,因而当他一旦从音乐领域转入影视领域后,综合实力很快地就在创作实践中得以喷薄和发挥。
凯波对镜头画面有着强烈的美学敏感,经他拍摄的画面,无论是取景,还是色彩运用;无论是大景的扫描,还是近景的特写,甚至为丰富文字语言而运用的“空镜头”,都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艺术直觉、独到的艺术视角和独有的艺术追求。这种天分优势,使他成为基层艺术工作者中引人注目的人物。我在文广系统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许多县级电视台邀请他去做学术报告的消息,而且列举大量现实的例子印证他的报告对记者实践的指导效用。后来,有机会与他一起合作完成过不少电视片,每逢在一起讨论脚本时,“画面美感”“画面层次感”“物象质感”等是他表达思想时运用最多的术语。至于为了表现时空交错的立体而采用的“蒙太奇”画面切换和拼贴剪辑,不但给作品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体现了他追逐电视画面现代性的前沿思维。因而,从他手中诞生的历史或者现实纪录片,总是以凝重的“纪实性”而成为“现实的缩影”;经他创作的人物片,总是以丰富的“表情性”打动大众的心。
艺术家与“匠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艺术家总是能够从理论的层面去诠释自己的创作过程,从而对于自己的行为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凯波对于作品文字语言系统的关注丝毫不亚于撰稿人,于是我和他的关系就往往多了许多花絮。或者在“东方欲晓”的清晨打来电话,就某一段文字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或者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晚上,从QQ上发来脚本片段,希望能够再就主题的某个侧面强化一下,在语言上加以润色,以强化作品的文学性。这些修改既是局部的,又是紧锣密鼓的,常常希望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也许是出于对电视艺术综合美学的追求,看片常常成为他度过漫漫长夜的一种艺术咀嚼。当然,他的看片与大众的角度完全不同,一旦发现有不够完美的疵点,思维会立即进入高速运转,分析原因后寻找突破,在“雄鸡唱晓”中进入暂短的梦乡,然后又投入新一天的生活激流。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总会对他旺盛的精力钦佩而又不解。对此,我常常想起美国著名电视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的名言:“作家的生活是相当清苦的生活,你大量的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度过。”然而,精品往往是对这种孤独最贴心的回报。凯波就是这样,吃的是青草,挤出的是牛奶。
我认为,不能用“忙碌”“奔波”这样的词语去概括凯波的生存状态。我想起海德格尔的一句话:“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作为一位艺术家,凯波把以时间为轴心的世界作为生命绽放的舞台,构成了“我在我思”的人生诗意。这是我与他构成共同审美通感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有许多共同话题的深层原因。“最先朝气蓬勃投入新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当我以伟人箴言结束这篇小文的时候,我送上深深的祝福,祝福已经进入耳顺之年的凯波健康快乐,精品迭出。
2017年9月17日于梅轩
杨焕亭,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原咸阳市作家作协会主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发表作品近500万字,出版有《烛影墨影》《山月照我》等四部散文集,长篇小说《往事如歌》,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武则天》,学术专著《秦始皇与秦都咸阳》(与雷国胜合著)、长篇人物传记《茂陵卧牛之谜》(与雷国胜合著)、长篇纪实文学《无定河的女儿》等。《汉武大帝》《武则天》以纯正的历史品格和文学底蕴深厚、情节丰富生动、历史场景广阔、地域文化特征鲜明,被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认为是当今中国文坛历史小说的重要收获,赞誉作者“无愧于当代历史小说大家。”作品入选《海峡两岸学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论文集》《百年陕西文艺经典》《西部散文百家》《五月:中国的震颤之诗》《国殇·民魂》《不屈的国魂》,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电视诗歌散文专辑等。《汉武大帝》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镜头下的岁月》后记
文/郭凯波
郭凯波,生于1955年2月,陕西省武功县河道社区咬马村人,大专学历。1993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进修摄影、电视编导专业,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咸阳市音乐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早年从事戏剧、音乐工作,创作的音乐作品《戏歌》《钢琴与秦腔》参加了陕西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沁园春·雪》曾赴京演出。摄影作品《红红火火》《希望》《秋染仲山》等多次荣获省摄影大奖。从2007年开始拍摄、制作了400多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电视散文等,摄制的电视纪录片《梁家河纪事》《钱串子背后的故事》《寻找路遥的足迹》等荣获全国电视十佳作品奖,电视纪录片《冶峪河畔的女人》荣获陕西省纪录片二等奖,摄制的《张新怀胡琴演奏专辑》《和音神韵》《旬邑唢呐》《周至皮影》《车佳容板胡专辑》等20多部音乐、戏曲专辑在国内公开发行。
《镜头下的岁月》就要付梓了,看着这本40多万字的文稿,想想10多年的付出,我总想说些什么。
2007年4月17日,我从淳化县电视台台长的位置退居二线,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组织部的免职文件一下,就可以离开单位。因为我的继任者还在公示中,不能立即来电视台和我交接工作,所以我又在电视台坚持工作了10天。直到4月27日,组织部来台里宣布交接后的当天下午,我才带了几部我喜欢的电视纪录片和我当导演时录制的两届《秦之声》的实况录像带,离开了我干了12年的电视台,离开了我连续植过3年树的爷台山,离开了我饮用了30多年的冶峪河,到了咸阳市这块陌生的地方,又干起了我一生喜爱的电视艺术事业。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咸阳干了10多年了,流去的是匆匆岁月,收获的是艺术成果。粗略统计了一下,这10多年里,我已经拍摄制作了400多部纪录片、专题片。
这400多部纪录片、专题片中,有反映著名作家路遥从一位延川县回乡知青成长为享誉文坛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风雨历程的纪录片《寻找路遥的足迹》;有讴歌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改变穷山恶水,穿越贫困、走向富裕的纪录片《人民心中的好书记——李德馨》;有记录武功县人文、历史的纪录片《精彩武功》;有展示凡人善举的纪录片《好媳妇郭维维》《好媳妇罗亚婷》《最美女性胡继敏》《一个家庭对一个村子的改变》《呼秀珍和她的“雷锋家庭”》《我不管谁管》《一门三清华》《没有血缘的爱》等。它们凝结着我探索的心血,体现着我的审美视角,蕴含着我拥抱生活、热爱生活、走进生活的热情。
记得在拍摄制作民族管弦乐《和音神韵》和张新怀《欢韵》板胡独奏曲专辑时,张新怀老师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肾病,每个星期需要透析两次,但他为了艺术而将疾病置之度外,每天从早上5点多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那时,张新怀老师的脚已经肿得连穿鞋都困难,每次排练时只能光着脚站在指挥台上,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指挥着,要求乐队演奏员完美演奏每一段乐句。北京残疾人民族乐团的队员们为了录音效果,把自己的被子裹在柱子上、挂在窗子上,以追求最佳的录音效果。每当播放这段只有现场音乐声而没有解说的素材时,听者都会为这种追求音乐完美的执着、追求事业的认真精神所感动。直至今日,每当别人邀请我介绍拍摄制作纪录片、专题片体会时,我都会讲这种职业精神,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400多部纪录片、专题片,有我的心血,也有老师、朋友们的付出。
这是与影视界同行肝胆相照的10年。我记得2008年,张井导演邀请我担任《寻找路遥的足迹》的总摄影,也就是从签约的那天起,我们3个春节都是在陕北过的。我们趴在冰天雪地里一起拍摄过陕北村头的潺潺流水,一起拍摄过村里的几头驴拉磨。
我的朋友,中国作协会员、咸阳市作协原主席、评论家杨焕亭,虽然我平常称他为老师,但是在纪录片、专题片的文稿上,总是我给他派任务,一有什么难事、棘手事,包括纪录片的名称等,都会想到他。不管是夜晚十一二点,还是早晨六七点,只要有需要,我都会给他打电话,他再忙都会第一时间改好给我发过来。
这是与各界精英同行的10年。咸阳市妇女联合会的肖芳(现任咸阳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玉娥(现任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琳平主席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给了我最大的创作空间,使我拍摄制作出了在咸阳有影响的《好媳妇郭维维》《好媳妇罗亚婷》《最美女性》等40多部纪录片,拍摄制作出了在全国评为最美家庭的《一个家庭对一个村子的改变》《呼秀珍和她的“雷锋家庭”》《我不管谁管》《一门三清华》《没有血缘的爱》等。还有程燕、白洁、屈惠玲、南翠英、侯晓娟、余西英、刘旭东、王新蕾、史旗,她们都在拍摄制作过程中为我提出了好的建议,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和我有着20多年友情的原咸阳市财政局副局长、咸阳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万民,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精神和资金上很大支持;咸阳市委大数据局局长、咸阳市政府信息办主任张鹏,我们在一起已经合作拍摄、制作了7年咸阳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类的专题片,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相信广大读者会从收在集子中的作品感受到。
我忘不了已故咸阳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王飞,我们很多次在一起探讨作品、交流人生,他对我的工作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
我还要感谢王佳、王宏民、王斌、杨建军、刘晶、张程蕾、窦夏莉、黄卫华、卜军、张娟、周刚、郝全记、胥正齐、魏锋、高翔、侯仲泉、马洛魁等朋友们,他们在百忙中为纪录片、专题片的策划、撰稿、拍摄、制作出谋划策,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集子的出版。
收集到《镜头下的岁月》这部书中的纪录片、专题片脚本有40多万字,原本打算把成片一并呈现给读者,但因为没有办法和图书同时出版,只有留下遗憾。
因为我的水平有限,大多数纪录片、专题片脚本只局限在咸阳市区域内,有的作品因为保密的缘由,也没有在这部作品集中展示。
永寿县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孙权利承担起了这部《镜头下的岁月》的选编工作,他用2个月时间从400多部纪录片、专题片中选出了现在和大家见面的100多部作品。
值此《镜头下的岁月》出版之际,我向关心和支持我的各位领导、朋友,向与我一起经历过风雨岁月的人们表示深切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