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66:竹叶石膏汤|流感、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诉呼吸困

竹叶石膏汤原量

此方见于伤寒论,是一张发热性疾病恢复期的调理方,具有清热养阴、凉血止血的作用。

其用药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如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斤(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用量特殊者:

一为竹叶,用量为“二把”。根据实际测量,一把的竹叶大概重10克。此方用了二把,即为20克。既然此药不是用称重的方法取用,也说明此药用量不是那么严格,所以,可按二两计算。

二是石膏、麦门冬、粳米三药,用量都是以“斤”为单位。根据实际临床经验及习惯,一般认为石膏是用一斤。而对于麦门冬和粳米的用量,由于“升”和“斤”二字字形相相近,由于传抄的原因,后世医家有认为是一升的。这里我采用一升的说法(换算:麦门冬一升按六两算。粳米半升按六两算。)

竹叶石膏汤推荐量(克):

原方原量:竹叶30,石膏240,半夏45,麦门冬90,人参30,炙甘草30,粳米90。

常规标准量:竹叶6,石膏48,半夏9,麦门冬18,人参6,炙甘草6,粳米18。

竹叶石膏汤临床用量参考

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

1.释名:

此方名为“竹叶石膏汤”取方中两味主药来命名的。

按用量而方,方中石膏用量最大。而竹叶用量并不大。所以,还是还是以其药证命名。

2.方证:

此方方证条文见于伤寒论第397条,原文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分析此条文字,可见对于临床使用竹叶石膏汤的时机、体质状态、适用病证描述的非常详细。

伤寒解后——提示本方所主为热性病的恢复期。

虚羸少气——指出病人体质虚弱。

气逆——包括咳嗽等症状。

欲吐——是虚热上逆所致。但除了表现为呕吐之外,在热病后期,还可以表现为呃逆。

结合药证,我们可以重新定义此方方证如下:

五心烦热、虚赢少气,或衄血、或呕血、或下血者,此为少阳与少阴合病,竹叶石膏汤主之。

3.药证:

从用药来分析,可以认为本方为小柴胡汤的变方。也可以认为是麦门冬汤去大枣,加竹叶、石膏。还有白虎加人参汤之意,即去知母加竹叶、半夏、麦门冬。

竹叶——在伤寒杂病论中只用了两次。一是伤寒论中有一方用之,即本方。一是金匮要略中有一方用之,即竹叶汤。本经云:竹叶主治咳逆上气。明医别录云:竹叶主治胸中淡热,咳逆上气。

石膏——黄煌老师总结: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药征云:石膏主治烦渴也,旁治谵语、烦燥、身热。

4.病证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方使用目标为:热性病大热以后,余热未尽,热邪内伏,导致体液不足,热气扰胸。

症见:

中医:胸中烦闷,呼吸急促,咳喘,口渴,多汗,或低热,或呕吐,或食欲不振,舌白,脉虚弱。

西医: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流感、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主诉呼吸困难、口渴、动悸等。其他如糖尿病、尿崩症主诉疲乏、口渴。等。

5.人证:

形体赢瘦,皮肤枯燥,气短声微,精神萎靡。

6.腹证:

腹证奇览翼一书中有关本方之腹证为——胸满气逆发为喘咳,虚里动悸(心尖搏动亢进),少气,欲吐,腹中软弱,或如有物附着于背,动气亢进,脉虚数,午后日西潮热,五心烦热,渴欲饮水,虚羸肉脱,肌肤枯燥者,此为竹叶石膏之证也。

7.鉴别:

同为石膏剂,应主要与以下诸方鉴别:

竹皮大丸专治上焦。白虎汤专治中焦。麻杏甘石汤与越婢加半夏治肺。大青龙专解表热。

#糖尿病有什么症状表现# #慢性病名单#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