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61)张锡纯等治小儿风证
张锡纯等治小儿风证
小儿风证
定风丹
治初生儿绵风,其状逐日抽掣,绵绵不已,亦不甚剧。
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三钱,硃砂一钱 ,全蜈蚣一条,全蝎一钱。
共为极末,哺乳时用药分许置口中,乳汁送下,日五次。
一儿生数日即抽绵风,一日数次,两月不愈,为拟此方,数日即愈。余药更治小儿三人,此方治小儿绵风或惊风,大抵皆效,若因证制宜,用汤药再送此丹犹效。
一儿六月,头身胎毒未愈,质甚弱,忽肝风内动,抽掣绵绵不收,囟门微凸,按之亦软,微有赤色,指纹色紫,为爪形,目睛昏而无神或歪,此气虚不固致肝阳上冲神经也,用定风丹三分,水调下,汤药以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潜其阳;勾藤、薄荷、羚羊角以熄其风;生芪、山药、西洋参、萸肉以补其虚;半夏、南星、甘草降其痰,再送以定风丹,三剂风止,又增损其方,四剂全愈。
愚亦有治小儿初生数日风证,治疗半月,中西诸药无效,愚治时枯瘦如柴,以聊为万一侥幸,但身热不壮,唇干燥淡红,予以勾藤二十克,蜈蚣一条,竹沥二匕,煎药调合服之,孰料药尽而愈,亦未用愈后调理之药。
小儿慢脾风
脾风治法,亦小儿发痉之证,其因本之脾胃虚寒。
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不耐寒热之过,若因吐泻及他病或饮食失宜,或因病而凉之太过,寖成此证,其始因脾胃阳虚,寒饮凝于贲门之间,碍于饮食不能下行,则上呕而下泻,久之则真阴受损而作灼热,其寒饮充实,迫其阳气外浮,亦作灼热,寖至肝风内动,累及脑气筋,遂至发痉,手足抽掣,庄在田“福寿编”论之最详,所著“逐寒荡惊汤”及“加味理中地黄汤”二方最善,愚用其方救人多矣,而因证制宜,恒有变通,方能随手奏效,略陈于下。
第一方,逐寒荡惊汤,原为不受饮食、开胸中之寒痰而设,用时药捣碎,煎数沸,其药性即出,防其久煎无力不能冲开寒痰。愚治一六岁儿患脾风,饮食下咽,移时吐岀,拟以逐寒荡惊汤,取当年所产胡椒倍至二钱,一剂冲开寒痰,可进饮食,继用加味理中地黄汤,数剂全愈。
逐寒荡惊汤
胡椒一钱,干姜、肉桂各一钱,丁香十四粒共捣成粗渣,高丽参一钱,甘草一钱。
用灶心土三两澄清代水,先煎人参、甘草七八沸,再入四味同煎三四沸,取清汤八分钟,徐徐灌之。此即逐寒荡惊汤原方加人参、甘草以助胸中之大气运化诸药之力。若寒壅盛,胡椒可用钱半,待药服后,呕吐即止,抽掣亦愈,潮热泄泻亦似轻减,继用“福寿编”中加味理中地黄汤,略为加减与之。
加味理中地黄汤
怀熟地、生山药各五钱,焦白术三钱,甘杞子三钱,野党参二钱,炙箭芪二钱,生姜二钱,生白芍二钱,净萸肉二钱,肉桂一钱(后入),枣三枚,炙甘草一钱,胡桃一个取仁。
煎水一大盅,徐徐温饮下。
此方为温补气血之剂,病本虚,固宜温补,而以白芍之凉者,因寒脾胃,不在肝胆;若但温其脾胃,不知凉其胆肝,则胆肝因此而生热,恐或而引动相火,以小便不利,则大便易泻,白芍能凉肝胆,善利小便,更敛阳气于下。
效果:此方服二剂,潮热泄泻皆愈,脉象较前有力,遂去白术,干姜改用一钱,再服二剂全愈。
慢脾风案
一儿四岁,秋初恣食果瓜,久则损伤脾阳,中秋后病此证。
证状:饮食大减,强少许不能消化,医投消食开瘀之剂,脾胃益弱,寖至吐泻交作,间发抽掣。愚诊之,周身灼热,脉微细欲无,昏睡露睛,神气虚弱。
诊断:此脾胃虚寒,不能化谷而吐泻。脾胃失职则水谷不行,停聚而为寒饮,积于胃中,溢于膈上,阻碍阴阳升降之道,则外热内寒;昏睡露睛者,因眼胞属脾,脾胃寒则眼胞收引也;肢体抽掣者,脾土虚寒,不能行气于四末,脾主四肢,脾寒则四肢亦寒而收引,又风淫末疾,风木来乘脾胃之虚也,法当温补脾胃之剂,温健脾胃而寒饮自消。
处方:赤石脂一两(研细),生山药六钱,怀熟地六钱,焦白术三钱,乌附三钱,肉桂二钱(后入),干姜钱半,茯苓钱半,炙甘草二钱,高丽参钱半。
方中重用赤石脂者,以其上能镇逆止吐,下能厚土止泻。服完一剂,呕吐已止,泻愈强半,抽掣不作,灼热亦轻,遂将干姜减去,白术加至四钱,再服一剂,其泻亦止,原方附子减半,加杞子五钱,两剂全愈。
此证若昏睡之中有动弹,妄见妄言,为挟有惊骇,宜加入蝎梢、勾藤。
钱旭阳儿二岁,夏日生果伤脾,先泻后利,以参术姜桂等温脾之药,泻利未止而渐增唇口生疮,因加附子引火归元,用二剂,而口疮倍增,外见于头面之间而痛更剧,意其因湿而生热,但据脉息与所下之物,皆非真热,本属阳虚,今热之不效虽属可疑,究其所归,寒之必死。恐药力犹未及尔,但尚有一证似属真寒,所饮食之物必欲极热,常人不能入口者,彼安然吞之,遂复增附钱半及姜、桂、人参、肉蔻、熟地之属,其泻渐止,泻止而口疮不日而愈。
凡属多食瓜果伤及脾胃之阳而吐泻者,方中当加公丁香,以公丁香辛热,既能暖胃,又消瓜果之积也。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