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什么?如何康复治疗?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中写道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
脑中卒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颅内出血,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出血性卒中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高血压、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出血性脑卒中虽然发病率低于缺血性脑卒中,但其死亡率和病残率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又叫脑梗死,脑梗死又分为血栓性脑梗死和栓塞性脑梗死。
脑卒中的最常见症状为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其他症状包括,突然出现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麻木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迷茫、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行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昏厥等。
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分三种类型,分别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和完全性卒中(CS)。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内动脉缺血表现为,突然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少有意识障碍。椎动脉缺血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持续时间短于2小时,可反复发作,甚至一天数次或数十次。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脑内无明显梗死灶。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与TIA基本相同,但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的患者可达数天或数十天,最后逐渐完全恢复。脑部可有小的梗死灶,大部分为可逆性病变。
完全性卒中(CS)症状较TIA和RIND严重,不断恶化,常有意识障碍。脑部出现明显的梗死灶。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完全性卒中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可分为可调节和不可调节的危险因素,我们重点讨论可调节性危险因素。
➤ 高血压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可调节性危险因素。在过去二十年中,高血压导致的卒中在中低收入增加了59%,而在高收入国家则下降了18%。
➤ 不良的饮食和体育锻炼习惯
低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含量,高钠和含糖饮料的饮食与卒中风险增加有关。低蔬菜摄入量导致的卒中性DALYs减少(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伤残调整生命年;作为疾病负担的衡量指标,所谓DALY减少是指生命年的丧失或有能力的生命年减少)在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占的比例一样(约20%),但低水果摄入量和高盐摄入量导致的卒中性DALYs减少在中低收入国家占的比例要高于高收入国家。含糖饮料和低体力活动也与卒中风险增加有关。其中,低体力活动对卒中的影响在中低收入国家明显于高收入国家。
➤ 烟草
烟草引起的卒中性DALYs减少在各个国家的比例无异。1990年至2013年间,高收入国家吸烟引起的卒中性DALYs减少下降了约25%,而中低收入国家增加了20%。
➤ 饮酒
酒精引起的卒中性DALYs减少在中低收入国家的比例为6.4%,而在高收入国家约占9.6%,但该比例在中低收入国家在增加,而高收入国家在降低。
➤ 糖尿病、肥胖和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高血糖(> 5.4 mmol / L)和高体重指数(> 23)均与卒中性DALYs减少相关,但后二者引起卒中性DALYs减少在中低收入国家有所增加而在高收入国家有所减少。
➤ 心脏病原因
缺血性卒中的心源性病因包括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扑动、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和既往心肌梗死。心脏因素导致卒中的风险在东南亚和南亚明显高于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
➤ 心理社会压力
心理社会压力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其在中国和南亚的影响高于东南亚、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
➤ 社会经济状况
在中低收入国家,贫困可能会增加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力并增加卒中风险。贫困不仅影响生活方式,还影响对卒中知识的认识和护理服务质量。
➤ 空气污染和天气迅速变化
GBD 2013研究显示,在中低收入国家,33.7%的卒中性DALYs减少因家庭和环境空气污染引起,而高收入国家则为10.2%。1990年至2013年间,中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上升了18% ,但在高收入国家下降了31%。快速的天气变化增加了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风险。每2-4天降低1℃,脑出血的发生率可增加11%;每日升高1℃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可增加高达2.1%。
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发病1个月内为恢复早期阶段,2-3个月为恢复中期阶段,4-6个月为恢复后期阶段,超过6个月为后遗症期。《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推荐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72小时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训练强度又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至少45min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是有益的。
1. 握手法:将患手五指分开,健手拇指压在患手指下面,其余4指对应交叉,并尽量向前伸展肘关节,以坚持健手带动患手上举,可根据患者能力上举30°、60°、90°、120°,视病情每次锻炼15分钟,要求患者手不要晃动,不憋气或用力过度。
2. 握拳法:用最大的力量握拳,大拇指在外,然后用最大的力量松拳,尽量使手指伸直为宜。
3. 对指法:用大拇指指腹依次对合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然后再反向对指,达到定位快速准确为宜。
4. 桥式运动:分为单桥运动和双桥运动: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
5. 床上移行:
向健侧翻身
向患侧翻身
6. 站立与迈步训练:早期步行需要家属及治疗师给予辅助步行训练。患者步行时先站稳,双脚间与肩同宽,迈出患脚,重心转移到患脚上,再迈出健脚,重心转移到健脚上,反复练习。
坐位平衡训练(红色表患侧)
辅助起坐训练
独立起做训练
辅助步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