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繁荣景象,为何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第二次?

诸子百家,是对中国先秦时期学术思想人物和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指的是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学术派别一共有189家,著作有4324篇。据《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发展成学派的只有12家。其中,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出现于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各家学派竞相出现,各种学说丰富多彩,中国思想文化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自秦始皇一统天下春秋战国结束之后,直到清末,二千多年时间,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思想文化如此繁荣的景象。在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景象仅此一次,再也没有第二次。为什么呢?我们能从这一景象的出现过程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我觉得,这一景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一国之内统一的中央集权已经衰弱,数个互不隶属的诸侯国政权则同时存在。如果中央集权非常强大,就像西周之时那样,他们对本国之内思想文化的管制就会非常严厉,多种思想文化就没有存活的空间。那时的西周就是如此。在西周的统治下,虽然经过了几百年时间,并没有产生什么有影响的思想文化。当西周的中央集权衰弱以后,那些诸侯国政权就不受统一管制了,而是自己说了算,加上各个诸侯国统治者的想法不一样,这就为多种思想文化的出现创造了空间。

其次,数个诸侯国政权虽然争斗不已,但和平的时间仍然比较多。只有存在比较多的和平时间,那些读书人,那些各诸侯国的精英们才有时间有精力去学习去研究去创造各种思想文化。如果连年征战,天天打仗,哪里有时间有精力去学习研究创造各种思想文化啊?再说了,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连安全感都没有,怎么能静下心来搞思想文化呢?就像南北朝时期和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一样,虽然那时也出现了若干政权,但是,和平时间太少,天天打仗,天天杀人,人心惶惶,都想着逃命,哪里有可能去搞思想文化?

第三,各个诸侯国政权为了自己的强大,为了自己称霸诸侯,采取各种措施竞相吸引人才。有需要才会有供给。各个诸侯国政权为了生存下去,为了不被别的国家吃掉,就得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由于斗争的不确定性,需要的人才也多种多样。这就给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充分施展各自才能的舞台。这种需要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供给。因而,人才也各种各样,思想文化也各种各样。哪一种能让诸侯国强大呢?可以试试这一种,也可以试试那一种。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必然。

第四,这种局面要持续几百年时间,从而给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充足的发展时间。思想文化的产生可能比较快,在某个精英人物的头脑中一闪,就会出现,但是,要发展要完善要成为比较成熟的体系却比较缓慢。春秋战国正是持续了几百年时间,让诸侯国政权的这种需要也持续了几百年时间,于是,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假如这种大环境持续时间比较短,思想文化才出现没几天,就失去了买主或者不允许去研究去讨论了,那就不可能出现思想文化的繁荣昌盛。

第五,这种局面正处于一种时代的大变革之中。这一条,可以称之为天时。新思想新文化的出现,必然是在社会大变革之中。如果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革,是不会出现新思想新文化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如此。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前夜。各个诸侯国如果要强大,就必须进行变革。这是当时各国统治者和精英们的共识。可是,如何变革呢?各国的精英人物,各国的读书人,开动自己的脑筋给出了众多的解决方案。到底应该采用哪一种方案?这就是各诸侯国君主们考虑的事情了。由于他们也不知道到底应该采用哪种方案,精英们给出的方案就各种各样,思想文化的大繁荣就应运而生。

笔者总结了以上五点,试图回答诸子百家为什么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问题。但是,笔者知道,诸子百家那样的繁荣景象不会再次出现了。对中国历史而言,那样的时代是可遇不可求的。历史就是这样,即使天时地利人和都凑全了,也不可能再次上演类似的景象。何况,天时地利人和是不可能凑全的。历史不会重演,历史也不可能重演。

从秦朝开始到清末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过程中,中国社会的思想一直被固定在儒家思想上面,其他的思想流派都渐渐消失了,即使后来出现了佛教、道教,也是三者合流,以儒家为主导,只不过把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与补充而已。这与中国社会的基本大一统局面是相适应的。只是,虽然诸子百家那样的思想文化大繁荣景象再也不会出现了,但是,儒家思想是不是就不能改变了呢?是不是就不能吐故纳新进行改革了呢?既然佛教道教能够影响、改变、完善儒家思想,传入的其他文明是不是也可以呢?

那就看时代的需要吧。诸子百家的出现就是时代的需要。

作者/张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