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用“点”击打还是用“面”击打?是陈式五捶和其它各式的最大区别
各式太极拳中都有关于“五捶”的打法,杨、吴、武、孙等各有其特色。但总体概念还是在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栽捶和指裆捶等拳势的不同变化上。今天我们就从另外一个方面——拳的发力方法,来聊聊陈式太极的“五捶”。
首先,要从太极“拳”的形状说起。陈式太极拳以外的其它各式太极拳,要求“拳”的形状:四指并拢卷曲,指尖触到手心为度,拇指轻轻扣在食指和半个中指的中节;拳要虚握,拳面要平。主要击打面是拳面和拳背,其次还有拳眼和拳轮。
再来说陈式太极的“拳”,又叫螺旋拳、钉子拳。要求从小指依次至食指螺旋着紧贴掌心而握,拇指斜扣于食指的末节、中指的中节,成螺旋形;拳要求握实,拳面、拳背均成螺旋形。因为是螺旋形握拳,手指的各个关节就形成了分步不均匀的钉状突起(形状类似满身是刺的榴莲),这些不规则的“钉状突起”是陈式“拳”的重要击打点。其中,以中指的根节关节突起、中指的中节关节突起、食指的中节关节突起作为三个主要击打点,其次还有拳眼和拳轮。
因为握拳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也就导致了陈式太极“拳”和其它式太极“拳”存在着“点”与“面”的差异。从压力和压强的关系来看,在同等力量和速度的条件下,点和面的攻击强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是陈式拳的“点击”和其它各式拳的“面击”之间最大的区别。
根据陈式拳法不同的击打点,来例举解说一下陈式拳的“五捶”。
第一捶是以中指中关节突起为击打点。多为逆缠,如一、二路"掩手红捶"的右拳,一路“指裆捶”的右拳,二路“双撞捶”的左、右拳。有时也用顺缠,如一路拳“上步七星”的右勾拳。
第二捶是以中指根关节突起为击打点。多为顺缠,如一路拳“背折靠”的右拳,“护心拳”最后一动的右拳,二路拳“窝底炮”的右拳,二路拳“连环炮”、“左二肱”、“右二肱”的左右拳等。
第三捶是以食指中关节的突起为击打点。有顺缠,如一路拳“猿猴献果”的右拳,二路炮捶中“猿猴献果”的左拳。也有逆缠,如“海底翻花”的左拳(单峰贯耳)。另外陈式太极拳三路(也称大四套捶)中“上一步二换跟打”中,就是双手逆缠以食指中关节来击打对方的太阳穴或者耳门(双峰贯耳)。
第四捶是以拳轮为击打面。多为逆缠,如二路拳的“左变势打桩”和“右变势打桩”。另外,陈式三路拳“倒回头左右七星”和陈式长拳108式“七星拳手足相顾”都是双手逆缠以拳轮发力。也有顺缠,如二路拳“第二翻花舞袖”的右拳,陈式三路拳的“转身劈打纵横”的左、右拳等等。
第五捶是以拳眼为击打面。如陈式三路拳“指裆势高挑低掤”中的最后一动,右拳从逆缠击裆,变顺缠上挑,以拳眼向上发力,随身变化极快。
陈式太极对“拳”的要求:分之不能开,击之不能散;发劲不是特别用力,而是速度快。所以陈鑫先生说:“拳力如风又如雷。”又说:“一击如雷之霹雳一声,不及掩耳。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之雷,迅不及防,其进如电光猛闪,锐不可挡。”太极拳又要求柔中寓刚,刚柔相济,所以打拳要从松圆入手,握拳也要缠紧松开,正如陈鑫先生说:“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太极拳在学和练时,要求严守规矩,但在实际应用中又不能拘泥于规矩。洪式太极拳宗师洪均生公说过,拳势的每一动作,手上都有360度的变化,而其中的每一度都是击打点。所以“太极五捶”并非生硬、教条、一成不变,而是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双方距离和方位的瞬息万变,拳法的顺逆、角度、大小、老嫩,随时随势也发生着变化。“挨着何处何处击”,这才更符合“太极五捶”的阴阳变化之道!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