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病举隅(12):相重
相重就是句式相同,句法雷同。在律诗中只要两个联句式结构相同,就是 “相重”。律句禁止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要求句式结构参差交替,尤其是在颔联和颈联的句式不能雷同,假如颔联是2-2-1句式结构,颈联也是2-2-1句式结构,这就是犯“相重”之病。“相重”也是律诗所要求尽力避免的诗病之一。
律诗的颔联、颈联都要求对仗,因此这两联的句式结构选择十分重要,尽量避免句式结构相同。句式结构相同和完全相同的节奏,会使句式呆滞,音律无灵动之感,使人乏味。
相重,不但是今天的初学者容易犯此毛病,即使是唐人,也有很多相重的先例。譬如上官仪《高密长公主挽歌》:
湘渚韬灵迹,娥台静瑞音。
凤逐清箫远,鸾随幽镜沉。
霜处华芙落,风前银烛侵。
寂寞平阳宅,月冷洞房深。
本诗是一首对平阳公主的悼念诗。平阳公主系唐高祖李渊之女,柴绍之妻。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 绍从李渊在太原举兵反隋 ,她回家散财招兵得七万人,亲率师与 李世民会于渭北,时称娘子军。后封为平阳公主 。《新唐书》有载:“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 对平阳公主的悼念诗较多,明代王世贞有诗云:“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关前高义旗。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本诗的之问题在于后三联句法类同,句式结构皆为2-2-1式,犯“长撷镫病”。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空海大师)在《文镜秘府论》中就有关于“长撷镫病”和“长撷腰病”的记载。王昌龄《诗中密旨》云:“诗有六病。一曰龃龉病。二曰长撷腰病。三曰长解镫病。四曰丛杂病。五曰形迹病。六曰反语病。”又云:“长撷腰病,每一句上下两字之腰无解镫相间。长解镫病,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由此可见,句式结构皆为2-2-1式,为“撷镫”,句式结构皆为2-1-2式,为“撷腰”。唐代诗评家元兢在《诗髓脑》云:“撷腰、撷镫并非病也,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所谓“间”,便是间隔,要求句式错综变化。《高密长公主挽歌》后六句,句式一陈不变,读来总觉呆板,甚为不畅,是为“相重”。此病虽是小疵小瑕,作诗者不可不知,不可不察,亦不可不防也。
诗圣杜甫也有不少诗也犯“相重”之病,譬如《秋兴(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本诗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杜诗镜铨》云:“此思长安宫阙之盛,而叹朝宁久违也。前六句直下,皆言昔之盛,第七,一句打转,笔力超劲。”当然也有不协之语,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云:“此章下六句,俱有一虚字、二实字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这里所说的“上尾叠足”也就是指句式结构相同。我们不难看出,此诗后六句的句式结构皆为2-2-1-2,犯“相重”之病。
最后,多置嘴一句,犯“相重”之病中,大都是一首律诗中四言句法完全雷同,缺乏变化,故也称“四言一法”之病。譬如岑参《奉和杜相公发益昌》:
相国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介此诗云:“诗有古人所不忌而今人以为病者,摘瑕者因而酷诋之,将并占人无所容,非也。……岑嘉州‘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言一法。”这里所说的“四言一法”就是指本诗的颔联、颈联句式结构完全相同,皆是2-2-1-2式。即犯“相重”之病。
有人说“四言一法”与“四平头”差不多,但二者还是略有不同。“四言一法”是指句式结构,而“四平头”是指词句结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