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音乐中的韵律美

音乐与所有的文化艺术一样,有着鲜明的脉搏和呼吸。与诗歌相比,音乐的旋律也有着相通的创作手法,相似的艺术韵律。以《诗经》中的一首《木瓜》为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歌的每一段内容几乎相同,只有个别文字的改变。在音乐创作上,旋律重复的手法也经常采用。艺术总是相通的,不仅在中国,俄罗斯民歌《故乡》也是这样创作的:

《故乡》是一首俄罗斯民歌,和声小调的特性充满了浓浓的俄罗斯风味。歌曲非常简单,两句体,而且这两句还是“同头异尾”,更是简单中的VIP。尽管如此,舒缓的节奏,标志性的升sol,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发展到魏晋,产生了很有代表性的“绝句”。以四句体为多,并且大多数以“起承转合”的韵律来创作。比如王维的《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在音乐中这种创作手法也很常见。具体表现为:歌曲一般为4个乐句,第一、第二和第四乐句很相似,其中第二和第四乐句几乎完全一样。这种歌曲很多啦!比如这首童叟皆知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超有意境有木有?8过,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美国人约翰·P·奥德威,后由李叔同,也就是弘一从日本带回,传入中国并重新填词,成为传唱经典的作品。

运用相同创作手法的还有很多,电视剧《红高粱》的主题歌《九儿》也是典型的例子。仅以四个乐句就刻画出一个西北高原上性格倔强的女子。但除了旋律重复以外,作者还用了很多强弱处理、转调等不同的处理手法,在情感上产生了层层递进的效果,非常打动人。

有“套路”,就会有创新。很多诗歌在形式上有很多变化,比如李白的《秋风词》就采用了“三五七言”的诗体、《木兰辞》的叙事诗、宋代的各种“词牌体”等等。音乐也一样啊,有叙事歌曲、不对称的两段体(A+B)、带再现的三段体(A+B+A)等等,看来艺术真的是相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