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一个全息影像来指挥交响乐团吗
可以用一个全息影像来指挥交响乐团吗
原文作者 / (美)Jeff Hamacher
翻译 / 卢莹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近参加了一场管弦乐音乐会,为吉恩·凯利(Gene Kelly)主演的各种电影剪辑提供现场音乐伴奏。我到现场的时候,同事很神秘地告诉我,今晚的指挥是一个全息投影仪,到时播放指挥的全息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指挥的3D手势。我立即觉得今晚定能大开眼界,这主意太有想象力和诱惑力了,不让指挥亲自到现场,其实只是播放他在另一场相同曲目音乐会上的全息指挥录像,这下可省了多少钱啊。
全息影像指挥效果图
两小时左右的音乐会顺利地演奏完了,只是当中稍微混乱了几小节,因为小号吹错了开始一段中的一串音,大家就被带乱了,也就持续了十几秒钟,首席在那里拼命摇头,把他的琴音提得很响,大家听到了,原来在这里,跟上了,万事大吉。
散场的时候,我在停车场遇见两个观众,他们向我致意,然后说:“原来没有指挥你们也能演奏,以后干脆把那个全息影像的虚空指挥也省了,因为看上去,他太奇怪了。”
全息虚拟立体成像
我该怎么跟他们解释这件事呢?因为很多人问过我,你们在舞台上演奏,会看指挥的手势吗?观众觉得大家都在看谱,并没有看他。确实,相当一部分观众觉得指挥在台上是打拳,而我们在拉琴,我们之间好像没有关系,因此,弄一个全息影像来打拳,也完全可以,连全息的打拳也没有,更可以。
当然,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按思维正常的推理,如果指挥是在打拳,那么他应该去参加奥运会,现在他站在交响乐团前面,显然不是在打拳。而指挥的地位古往今来都是这么崇高,显然打拳是打不出这个地位来的。但我也不能说观众的这个误解是因为思维不正常,差异在于,观众只是在音乐会现场看到指挥,而我们是在排练场+音乐会现场遇到指挥,幕后的事情,观众看不到。
指挥家指挥排练
虽然我也被大家看作是音乐家,但我还是非常尊敬指挥,因为他是我们乐团的头儿,或者某一场音乐会,他是我们的头儿。指挥掌控着乐团所有人,不仅是演奏行为,还包括思想。
首先,作为一个乐器演奏员,我是被指挥在内的一些乐团艺术领导招聘进来的,并通过了实习期。指挥不点头,我在乐团坐哪个位置就不能确定。
其次,指挥,通常是首席指挥,来决定我们的音乐会演奏哪些曲目,然后他告诉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曲目,我们该怎么去处理。同一首曲子,今年这场音乐会可能与去年这场处理方式不一样,与杨松斯、小泽征尔的处理也会不一样。如果都一个模子里的套路,观众还来音乐会听我们的演奏吗?买张唱片听五十年不得啦?
指挥家在指挥排练
如果外聘了一个独奏家来合演,比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指挥一定认识这个独奏家,然后排练时会告诉我们这个独奏家的一些特点,我们乐团如何去竞奏。
指挥可能会说:这位老兄很喜欢在这个地方摆弄他的技巧,我们就让着他点,到时看我手势,我这样,你们响一点,我这样,你们轻点。甚至有一次一位指挥对我们说:“他(指某独奏家)特别喜欢慢,我们不要太跟他,如果他在这个地方实在太慢了,我会给你们这个手势,你们就突然一起加快一点,把他搞醒,不能被他拖垮……你们都给我记下。”于是我们全体都在谱子的这个地方做了一个记号。
显然,指挥在排练时已经谋篇布局完毕,到演出时,我们根据指挥的手势和形体引导,完成预先设定的很多谋略。
指挥家的指挥表情对演奏家有很大影响
如果音乐会现场指挥不在台上,我是会不习惯的。
第一,某些不确定的东西,到时还得看指挥临场处理。
第二,在台上出情绪这件事,需要指挥的鼓动或者压制。如果没有指挥在前面站着,乐团全体演奏员会压抑情绪,生怕自己一个人突出去。
第三,指挥需要平衡现场音响,一个交响乐团有各个声部,声部之间的音响是需要指挥来平衡的,俗称“调音”,在排练时调完了,到了音乐厅,因为建筑声学的特点不一样,有时会需要临时再调一点。特别是来了几位新人,买了一批新乐器的时候,磨合不到位,音响就会失配,指挥站在前面听得最清楚,他会出手势调整。
第四,一些技术性的小事,比如起拍、终拍、全体起立,全体返场……这些要看指挥调度。但这些是小事,但观众可能会认为指挥主要做的就是这个。
指挥家的现场互动是无所不在的
在几乎所有现场交响乐团表演中,指挥都不会只是一个节拍器而不与演奏家互动。即使是像柏林爱乐、纽约爱乐这样技术完美的头部乐团,现场表演也难免小偏差,比如演奏新的曲目,指挥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有所反应来应对这些偏差。
音乐会上我们演奏家是不是看指挥呢?当然要看,但不能盯着看,是瞟一眼、瞟两眼……关键的时候多瞟一点,基本用眼神的余光看,因为我们需要看谱。
我读大学时,老师说要养成在没有演奏任务的间隙,眼光基本看着指挥的好习惯,以延续自己的情绪。我是一直保持着这个好习惯的。
你会开车吗?开车时你会盯住仪表看吗?你会盯住路中央的警察看吗?都不会,因为你要看路。但仪表显示汽车不正常了,或者警察招手让你路边停靠,你会看不见吗?我保证你第一时间就会注意到警察找你麻烦了。这和我们看指挥情形差不多。
演奏家是看指挥的,是一瞥
我们再来看看全息影像指挥是什么货,就是当一个指挥在音乐会上工作时,用4个(一般是)摄像机立体地全程记录指挥的动作,制成立体全息视频。播放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活人指挥家在台上,但这个指挥肯定不是活的,只是一个如同电影上的虚拟活动人像。
这个虚拟人像指挥,无论他怎样立体逼真,他会现场协调乐团吗?他会与我们眼神交互吗?他会纠正偏差吗?当然全不能,他虽然可以带领起拍、终拍,打拍子引导强弱,但也就仅此而已。更多的,他只是一个做给观众看的名副其实的“拳师”而已。
视频:2分钟全息影像科教短片 / 汉韵秦风提供
我觉得,像电影音乐会、宴会伴奏这样的场合,对音乐演奏的要求都不高,搞搞全息影像指挥这样的噱头,倒也未尝不可,至少是个新鲜事,可以引起兴趣。但如果是严肃的古典音乐会,演奏像马勒、肖斯塔科维奇、贝多芬这样的大师作品,全息影像指挥还是免了吧,这是在开艺术的玩笑。
我在想,未来全息记录技术发展了,我们可以为很多指挥大师录制排练和演出的配套全息视频,如果大师走了,我们还可以根据他的意思排练和演出。但这是一种弥补,指挥如果不是活人,总不能现场解决问题的。
全息影像指挥排练可能是这样的
此次参加由全息影像指挥的音乐会演出,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全息影像的视觉,并不是真正的全息立体视觉。全息,是所谓“全部信息”的意思,但靠几个摄像头就能记录一切吗?显然不能。我们在台上看活人指挥,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指挥身体和手势的不同侧面。指挥有时会转动身体角度,特别给我们第一小提琴组一个手势。但目前技术的全息影像,其实只是某一个特定视角的立体画面。
这次演出采用了双画面全息影像,观众看到的是指挥背影,我们看到的是指挥的正面。就算我们看的是指挥的正面影像,在任何角度看,都是同一个立体画面,看不到真实的侧面。如果指挥身体转向我们第一小提琴点一下头,我们看到的是他转向了舞台的外面,向第一排的观众点了一个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