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关公》:追述一个民族的英雄和信仰
赤面,青巾,绿袍,蚕眉,美髯,凤目,胯下赤兔宝马,手中青龙偃月刀——他,就是武圣关公,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一位英雄,千百年来他的故事代代流传,或者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追述他的故事。而新上映的动画电影《武圣关公》就是这样一种追述。
影片中,封神的关羽再次化身为人,把一切从头道来:流落幽州涿郡,三杰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直至最后的壮烈——麦城捐躯。一幕幕艺术和史实交织的画卷,将这些家家传颂的故事付诸光和影、声与色,只为再现英雄的传奇。
其实,关羽已经不仅仅是一名英雄,而是一种信仰,是中华民族“忠、义、仁、勇”的精神楷模,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儒释道三教的共同崇拜。在儒家,他与孔子并称文武二夫子;在佛教被奉为护法神、伽蓝菩萨;道教则尊关帝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雷部大天君和庇护商贾的武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邪、佑护客商、招财进宝等神圣职能,其封号经历代加封,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收录于《万历续道藏》的《三教搜神大全》一书中这样记载了关羽的事迹:
义勇武安王,姓关,名羽,字云长,蒲州解良人也。当汉末与涿郡张飞佐刘先主起义兵,后于南阳卧龙岗三谒茅庐聘诸葛孔明,宰割山河,三分天下,国号为蜀,先主命关公为荆州牧,不幸吕蒙设计,公乃不屈节而亡,追赠大将军,葬于玉泉山,士人感其德,岁时奉祀焉。护国祚民,庙额曰“义勇武安王”,宋徽宗加封尊号曰“崇宁至道真君”。
现在我们在道教宫观中看到的武圣关公多是作为“武财神”进行奉祀。在道教神仙谱系中,有许多神仙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他们因立功为国、爱民利物而“得道成神”。道教讲“道”,“道”是玄之又玄的,但道不虚行,要因人而显、由人而行。庄子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古往今来志士先贤的奉公忘私、仁民爱物情怀,英雄豪杰身上的那一股浩然正气,是民族精神的凝结与升华,也是济世利人的慈善之道的完美体现。
例如,远古华夏民族的首领轩辕黄帝,东汉天师张道陵在创立正一盟威道时就尊奉他为古仙人,并被当成道教“先治世而后登仙”的典型代表。包括很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所共同信仰的妈祖娘娘,因为对出海船只的庇护之功而受到广泛的尊奉。
再如,夏禹时期的车服大夫奚仲因发明两轮马车的不朽功绩被尊为车神,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由于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奉为“药王爷”。同为财神的比干为商君太丁之子,他一生忠君爱民,终因忠谏而死,在神话传说中,比干是无心的,暗含了劝导世人发无心之财的教化寓意。
将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奉为神仙,接的是地气,立的是正气,既顺应民意,让英雄豪杰、志士先贤们的故事世世流传,同样流传不息的还有他们的光辉品格、大爱的精神,以及新的“记忆”和故事。
在一代一代的流传中,成神成圣的关公形象逐渐提炼、纯粹和成熟,仪表威武、武艺超群的关公成为中华文化忠义仁勇精神的典型代表。他显圣救世、教化度人,关圣帝君“降下”劝善经典《关圣帝君觉世宝训》,告诫世人要堂堂正正做人、努力为善去恶。
传说是虚构的,但传说中表达的情、揭示的理是真实的。蜀将关羽在历经他跌宕壮烈的一生后,逐渐成为后世人心中的武圣、军神、护法、财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关公作为忠义诚信的表率,古代商贾们在关帝像前订立契约,是诚信买卖、取财有道的道德盟誓。商贾们供奉的关公神像多是正襟危坐、端看《春秋》;而武者军人们所供奉的关公神像多为执刀或骑马,展现关将军的赫赫神武之姿。奉祀关公的庙观称关帝庙、协天宫、武庙或文武庙。
历数古今英烈,能如关公这般影响之大、之深,世代受到祭祀且有不断发展者并不多见。对英雄崇拜与效仿之心,可以造就更多的时势英雄;对关公这位英雄的信仰,更寄托了对忠义仁勇民族精神的认可与追求。
今天,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依旧频频述说着关公的传奇,追述着民族共同的记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关公的故事还在继续,带着古老而又新鲜的文化印记,他的传说和信仰谱成了一首长歌,诉说着海内外中华儿女深挚的血脉亲情。
注:道教之音原创文章。本文首发于《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人文版,2020年2月11日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