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句古语:一语道出中国古人的处世智慧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位饮,耕田为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

我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干活,太阳落山的时候休息,打井喝水,种地吃饭,帝王的力量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封闭式的农耕生活,自给自足,山高皇帝远,造就了中华民族稳重、内敛、偏保守的性格。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 子《道德经》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孕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最合乎自然哲理和科学规律的名言,是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源头。其中“道”“法”二字蕴含多少深邃的文化精神。

3.仁者爱人。——孟 子《仁者爱人》

“仁”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核心思想,更是中国魂。仁爱、道德、礼法三位一体,最终的目标是社会和谐,直到今天仍是时代的主题。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 子《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人普遍信奉的一种人生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虽有其狭隘性,但是可行度比较高。

这句话其实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 胜《陈涉世家》

难道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

这是古代社会所有对当局不满者的至理名言,引发了后来的多少农民起义和政变改革!这是人性思想的解放,更是积蓄已久的力量的迸发。

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影响了多少人的价值观与现实选择。古往今来,不少仁人志士因为这句话,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在今天,这句话依旧有用。

7.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 操

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人一直拿这句话诟病曹操。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操只不过是大胆的说出了实话,中国古代历史上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人无不遵循此原则。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中国文人崇尚的人生境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内心的平静。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真是让人向往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

国家天下的兴盛与衰败,是每一个老百姓的责任。

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努力奋斗,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架起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的桥梁,这句话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对任何一件事情,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的,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的意义不大就不去做。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君子总是从善良或有利于他人的地方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在别人有失败的时候推波助澜。小人相反。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见到别人有方面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别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有没有那样的缺点。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兰花的香气,容易接受。

1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遇到应该做的事情,不要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身旁,也要抢着去做。后来发展为“当仁不让”

1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得益。

1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