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二十首《巫山曲》(孟郊)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巫山曲

【中唐·孟郊·七言古诗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拼音版

bā jiāng shàng xiá chóng fù zhòng,yáng tái bì qiào shí èr fēng。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jīng wáng liè shí féng mù yǔ,yè wò gāo qiū mèng shén nǚ。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qīng hóng liú yān shī yàn zī,xíng yún fēi qù míng xīng xī。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mù jí hún duàn wàng bú jiàn,yuán tí sān shēng lèi dī yī。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作品介绍]

《巫山曲》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巫山神女的传说。前两句写行船中的诗人沿途见到的景象。三、四两句写楚王梦遇神女的古老神话。诗中将楚王夜卧的高唐换成神女所居的高丘,将场景集中在一处,使楚王和神女相会的情节更为集中。五、六两句写神女形象。最后两句写失落惆怅之感,表现了和神女离别的痛苦。这首诗成功地描绘了神女的形象,写得形象而又飘渺,用语恰当。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神女峰的传说、峡中景色完美地融在了一起,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在行舟峡中的特殊感受。

[注释]

1、巫山:山名。在重庆、湖北接境处,长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峡。巫山曲:乐府旧题有《巫山高》,汉铙歌,属鼓吹曲辞。

2、巴江:水名。这里指鄂西、川东的长江。这一带周初为巴子国,后为巴郡。上峡:高峡。

3、阳台:今重庆巫山县高都山,传为《高唐赋》所写楚王、神女相会之阳台。实为后人附会。十二峰:巫山群峰陡峭,著名的有十二峰,峰名说法不一。

4、荆王:楚王。荆:春秋时楚国的旧称。暮雨:指神女。

5、高丘:泛指高山。

6、轻红流烟:淡红色的飘动的云气。湿艳姿:沾湿的美丽姿容。

7、明星稀:星星稀少,指破晓时分。

8、目极:极目远望。魂断:销魂神往。《神女赋》写神女去后,“(襄王)徊肠伤气,颠倒失据。暗然而暝,忽不知处。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

9、猿啼三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栽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译文]

巴东三峡中山峦一重又一重,阳台山旁是碧绿峭拔的十二峰。
荆王射猎时正逢巫山雨意云浓,夜卧高山之上梦见了巫山神女。
云霞、彩虹和微雨湿了神女艳姿,月明星稀神女化作行云在峡中飞逝。
极目远望、再也不见神女芳影,听到峡中猿猴声声悲鸣,不觉令人泪落打湿了衣裳。

  [作者介绍]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贞元十七年(801年),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仕途的坎坷,家境的凄苦,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赏析

壹/

文学鉴赏

乐府旧题有《巫山高》,属鼓吹曲辞。“古辞言江淮水深,无梁可渡,临水远望,思归而已。”(《乐府解题》)而六朝王融、范云所作“杂以阳台神女之事,无复远望思归之意”,孟郊此诗就继承这一传统,主咏巫山神女的传说故事(出宋玉《高唐》《神女》二赋)。本集内还有一首《巫山行》为同时作,诗云:“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则二诗为旅途遣兴之作欤?
        “巴江上峡重复重”,句中就分明有一舟行之旅人在。沿江上溯,入峡后山重水复,屡经曲折,于是目击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碧丛丛,高插天”(李贺《巫山高》),“碧峭”二字是能尽传其态的。十二峰中,最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烟缭绕、变幻幽明的神女峰。而“阳台”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峰势奇峭,无宁说来自那“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动人传说。次句点“阳台”二字,是兼有启下的功用的。
        经过巫峡,谁不想起那个古老的神话,但有什么比“但飞萧萧雨”的天气更能使人沉浸入那本有“朝云暮雨”情节的故事境界中去的呢?所以紧接着写到楚王梦遇神女之事:“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本来,在宋玉赋中,楚王是游云梦、宿高唐(在湖南云梦泽一带)而梦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处(《高唐赋》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却并非笔误,乃是诗人凭借想象,把楚王出猎地点移到巫山附近,梦遇之处由高唐换成神女居处的高丘,便使全诗情节更为集中。这里,上峡舟行值雨与楚王畋猎值雨,在诗境中交织成一片,冥想着的诗人也与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写既是楚王梦中所见之神女,同时又是诗人想象中的神女。诗写这段传说,意不在楚王,而在通过楚王之梦以写神女。
        关于“阳台神女”的描写是《巫山曲》的画龙点睛处。“主笔有差,余笔皆败。”而要写好这一笔是十分困难的。其所以难,不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见,而更在于这个“人物”乃人人心中早有。这位神女绝不同于一般神女,写得是否神似,读者是感觉得到的。而孟郊此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写好了这一笔。诗人是紧紧抓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唐赋》)的绝妙好辞来进行艺术构思的。神女出场是以“暮雨”的形式:“轻红流烟湿艳姿”,神女的离去是以“朝云”的形式:“行云飞去明星稀”。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点、轻盈飘渺,在飞花落红与缭绕的云烟中微呈“艳姿”;又具有一般神女所无的特点,她带着晶莹湿润的水光,一忽儿又化着一团霞气,这正是雨、云的特征。因而“这一位”也就不同别的神女了。诗中这极精彩的一笔,就如同为读者心中早已隐隐存在的神女揭开了面纱,使之眉目宛然,光彩照人。这里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倏晦倏明、迷离恍惝的神话气氛,虽则没有任何叙事成分,却能使人联想到《神女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及“暗然而暝,忽不知处”等等描写,觉有无限情事在不言中。
        随着“行云飞去”,明星渐稀,这浪漫的一幕在诗人眼前慢慢闭拢了。于是一种惆怅若有所失之感向他袭来,恰如戏迷在一出好戏闭幕时所感到的那样。“目极魂断望不见”就写出其如痴如醉的感觉,与《神女赋》结尾颇为神似(那里,楚王“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最后化用古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凄迷景象融成一片,使人玩味无穷。
        全诗把峡中景色、神话传说及古代谚语熔于一炉,写出了作者在古峡行舟时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风格幽峭奇艳,颇近李贺,在孟郊诗中自为别调。孟诗本有思苦语奇的特点,因此偶涉这类秾艳的题材,便很容易趋于幽峭奇艳一途。李贺的时代稍晚于孟郊,从中似乎可以窥见由韩、孟之奇到李贺之奇的发展过程。

名家点评

宋魏泰: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临汉隐居诗话》)
宋国材:“轻红”二句曰:“怨甚。”(《孟东野诗集》明凌濛初刻本引)
佚名

赏析

贰/

俗语云:“三峡天下奇。”三峡之奇,又以巫山为最。所谓“三峡七百里,巫山十二峰。”本篇吟咏旅途所见巫山之景,寄托羁旅愁怀,风格奇艳幽峭,在以“寒涩”著称的孟郊诗作中,别有一种情致。

首句表明诗人逆江入峡。“重复重”写出了两岸重峦叠嶂绵延不绝的雄伟气势,暗示峡中行舟备尝艰辛。然而,诗人终于看到了令人神往的“阳台碧峭十二峰”。“碧峭”二字用得精当,“碧”字形容覆盖峰峦的草木之色,“峭”言山峰陡峭,直入云霄。巫山十二峰屏列于大江两岸,千姿百态,争奇竞秀,而神女峰尤称纤丽奇峭。诗人是饱学之士,又是多情才子,当他瞩目那碧绿、峻峭的群峰时,仿佛看到的是一群遥立天际、绿鬓婆娑的仙女,那“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神女传说,立即在脑际浮现了。“阳台”本为巫山县境内山名,诗中用以指代巫山,又隐射神女故事,一语双关。颔联便叙写楚襄王遇神女的故事。

宋玉《高唐赋》写楚襄王游云梦之台、宿高唐之观,夜梦神女而幸之,神女自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诗人将故事地点移到巫山,情节改为楚王出猎遇雨,这是艺术的再创造,可使笔墨更加集中。神女的传说,给诗人眼中的神女峰涂抹上一层神奇、梦幻的色彩。“暮雨”不但是故事中景象,也是诗人此刻置身的环境气氛,暗示着“神女”即将出现。峡中暝色昏昏,细雨濛濛,这不就是荆王遇神女的氛围吗?“年年自云雨,珮环竟谁逢?” (陆龟蒙《过巫峡》)遥望云雨之中的神女峰影,谁知诗人生出什么样的奇想呢?

诗人没有说,却向我们描绘神女峰的奇丽景色。“轻红”指晚霞,神女峰朝迎晨曦,暮送晚霞,又名望霞峰。巫山云雨来去无踪,变幻莫测,有时峡中风雨如晦,高空却晴朗无云。“流烟”指薄棉轻絮般的云彩,似烟非烟,似云非云,似雨非雨,缭绕游荡,忽紧忽慢,忽聚忽散。这“轻红”好象神女颊上的红晕,这“流烟”宛如神女身上飘舞的纱带; 山峰在“轻红流烟”中时隐时现,散发着晶莹湿润的水光,那就是神女周身闪烁的珠光宝气。诗人将“神女”的姿态写得这样轻盈飘渺、美妙动人,流露一种热切的情绪。待到行云飞去,头顶露出晴空一片,只见明星疏落,“神女”的艳姿已不知去向何方,又是一派深邃、幽远的景象。这两句写诗人在舟中眼见神女峰伴随暮雨而来,又目送她伴随行云而去的情景,正是传说中神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生动写照,构成了变幻幽明、迷离恍惝的艺术氛围。

轻舟徐行,神女远逝,诗人仍如醉如痴,回目眺望。然而“目极魂断望不见”,他怅然若失。峡中黑夜沉沉,征途遥遥,家乡何在?亲人何方? 正是“无限别魂归不得” (崔涂《巫山旅别》),令人肝肠痛断。这时,空谷中响彻清猿的啼声,凄异哀婉,久久不绝,诗人怆然泪下。全诗在“猿啼三声泪滴衣”的哀声中结束,而诗人的愁怀与峡中的凄迷景象便交织成了凄婉、迷茫的意境。

这首诗在语言上未露“苦吟”痕迹,构思仍颇费匠心,尤其情感大起大落,摧人肝腑。

佚名

赏析

叁/

人言“郊寒岛瘦”,就是说孟郊、贾岛的诗风简啬孤峭。而此诗有别于这种风格,诗文由舟行过巫峡开始,后以奇艳华丽的行文引入巫山神女的传奇故事,再以梦境幻灭作结,构思奇巧,颇有李贺诗的味道。当然,对幻境的描写并非诗人立意的重点,他在结尾将古谚化用成诗,是为了表思归的伤感。

“巴江上峡”即是巫峡,它峡长谷深,云腾雾绕,江流曲折,百转千回,峡江两岸更是奇峰突兀,层峦叠峰,船行峡中,时而大山当前,石塞疑无路,忽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诗人正是舟行峡中,“重复重”两个“重”字前后重叠,又有一个“复”字更写出江流婉转,青山如障,随着溯江而上的行程,一幅幅画卷层层剥开。

于是,诗人看到了“碧丛丛,高插天”(李贺《巫山高》)的巫山十二峰,“碧峭”二字一写色彩、一写形态,恰当地描绘出诸峰翠色欲滴、直出江水的神韵。当然,在诸峰中最吸引诗人的便是最为奇峭的神女峰,“阳台”在神女峰南,此处提及,也是为后文描写阳台暮雨,神女出现做铺垫。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一句是写楚襄王会神女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战国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荆”即荆楚之地,“荆王”就是指楚襄王,“高丘”是神女的居所,宋玉《高唐赋》中神女曾自言:“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由此可知,诗人舟行至巫山十二峰,见雨雾缭绕、云霞迷离,不禁想起宋玉赋中的神女便居于此处,想起了楚襄王猎之余与神女梦中相会的浪漫故事。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与“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所描述的神女相对应,言辞缥缈,意境梦幻。这两句可以说是诗人对于眼中阳台暮雨一景的深情赞叹,也是对神女这一传奇形象的唯美描绘:她盘桓在云雾之中,艳丽妖娆,在“流烟”和落霞的映衬下搔首弄姿,极尽缠绵暧昧之态,而到天将明的时候,只化作流云散开去。诗文至此,已分不清这到底是楚襄王的梦境,还是诗人自己的梦境,却分明可见诗人陶醉于这似仙似幻的美景之中的身影。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神女以“朝云”的形式“飞去”后,诗人仍然如痴如醉地守望着。“目极魂断”四字完美地绘出诗人失魂落魄的神态。而就在此时,诗人心中涌起的是对羁旅的感怀,他化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古谚入诗,悲戚的乡愁与梦境幻灭的失落杂糅在一起,别是一番况味。

汉有乐府《巫山高》,无名氏作:“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乐府解题》评论说:“古辞言江淮水深,无梁可度,临水远望思归而已。”

同样,《乐府解题》在评论南北朝王融“想象巫山高”,范云“巫山高不极”这两句诗时,也说“杂以阳台神女之事,无复远望思归之意也”。而孟郊的《巫山曲》与上述作品的思归情绪如出一辙。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