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废除切断了士绅同清廷的纽带,为辛...

[科举的废除切断了士绅同清廷的纽带,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炮弹〞]
科举制的废除是划时代的大事,袁世凯是首功之臣。他在舆论和实践上都为废除科举做了多年的准备工作,步步为营,使劲了全力。
要废除这样一个一千多年的制度,显然会遇到巨大的阻力。于清廷而言,科举制是清廷联系天下士人的纽带。废除科举制显然会削弱清廷对地方的向心力,动摇其统治基础。
保守派大臣猛烈攻击袁世凯,说袁世凯力主废除科举是〝挟私〞,因为他本人并非科举上位的。以反对科举来埋汰士大夫阶层,其心可诛。
但袁世凯据理力争。他认为科举流弊太深,兴校才是正途。
袁世凯知道,废除科举也要循循渐进,首先须从新式人才的储备开始。而要储备新式人才,就必须兴办新式学堂。
1901年,袁世凯奏请在各省、府、厅、县全面设立新式学堂。他说:
〝古今立国,得人者昌,查五洲各国,其富强最著者,学校必广。兴学储材,洵刻不容缓矣。〞
袁世凯所说的新式学堂,对于旧式私墪无疑一场革命,它是囊括教育、政法、军事、技术、医疗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完整体系。
袁世凯甚至派著名学者吴汝纶赴日,考察东洋教育和新式学堂。吴汝纶所著的考察报告《东游丛录》,成为袁世凯率先兴办新式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但废除科举的道路无疑是艰难的。1901年8月,清廷决定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和四书。此废除科举之先声。
新式学校愈开愈多,但学生却不能凭此求官,科举却能。大量新式人才的储备,为袁世凯力奏废除科举提供了同盟军。袁世凯进一步向清廷建议,科举已成新式教育振兴的障碍。请清廷顺应历史潮流,逐渐废除科举,专事学校建设,〝以利真才济实用。〞
1905年,袁世凯联手张之洞,再次奏请废除科举。他说,科举一日不废,士人必有得弟之心,学校会人心动摇,故无振兴之望。〞
尽管遭到保守派的强力阻击,清廷仍决定于1906年废除科举。
1902年,袁世凯首捐二万两白银,此私人捐资为学之始。新式学堂首先在袁世凯主持的直隶遍地开花。至1906年,直隶就拥有各类学校5千所,学生达近9万人。这也是清廷不得不废除科举的原因。
但科举的废除显然拖的太久了。有学者认为,假如科举提前二十年废除,且与立宪并行,清廷是不会倒的。
但今天己完全不同。
士人再也无法通过科举获得上升渠道,地方官绅筹资大办教育成为潮流,加之咨议局(议会)在各地的设立,形成了地方自治的态势。官绅们可以不依靠朝廷,自成体系。他们也兴办实业,并从新式学校吸取人才为己所用,过得有声有色。
因为太平天国的冲击,南方官场满官式微,汉官占统治地位。加之新式人才的觉醒,南中国己成离心态势。
比喻,张之洞在两湖学院选派的留日学生,一半以上成了革命党或革命党的同情者。其他如秋瑾、徐锡麟、黄兴、陶成章、鲁迅等等。这些学生再也不用学〝君君臣臣〞,对清朝皇帝也无多少亲近感。
可以说,正是新式教育产生的人才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炮弹〞,使得南中国的官场遍地革命党。如果没有科举的废除,辛亥革命可能不会发生。
(图1:袁世凯在工作中
图2:科举考试图
图3:清末新式学校
图4:黄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