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见苏东坡,便称文宗又如何?”苏轼的江湖地位无人能动
【本文由賨人客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要是你生活在北宋神宗、哲宗、徽宗年间,如果你连苏轼都没见过,你就白活了,就算你是诗仙、词圣、文宗,也没有炫耀的理由,只有见过苏轼本人,才有资格说自己是“圈儿内人”。
苏轼到底有什么魅力让大家如此推崇他呢?下面就来看看苏轼其人。
苏轼并不是正统儒学的继承者,他出生在四川,四川人杰地灵,有一股既受外地影响,又保持自己独有特色的文化风格,这就是所谓的“蜀学”。苏轼继承的,就是这种很具个性的蜀学。
参加科考时,苏轼将这种清流带到了北方,早已厌倦了枯燥的“洛学”、“关学”的文人们,被“三苏”父子的这种洒脱所折服,一时间蜀学名动京师。
早想进行文风改革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看中了苏轼兄弟,趁机将他们双双录取,这一年的科考榜单出了很多名人:“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曾布、章惇)、“北宋五子”(张载、程颢)等,这都是欧阳修的功劳。
苏轼成名后,很多文坛前辈都主动和他结交,包括梅尧臣、王安石、司马光等大腕。苏轼也没让他们失望:在诗歌上,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曲上,他和(后来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宋四家)。
此外,他还擅长作画以及儒、释、道三学,真是无所不精,要是放到后来宋徽宗年间,估计蔡京、王黼这些都得靠边站了。只可惜,宋徽宗刚将他大赦还朝,苏轼就病死途中了。
凭借这样的才华以及超高的人气,苏轼本可以在朝中混得如鱼得水,可是,苏轼却过得并不如意,这是为何?只因他心中的一份执念。
王安石变法后,朝廷逐渐分化成两派,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这两派斗得头破血流。
苏轼不把自己归为任何一派,他随心所欲。他一开始是支持变法的,可是随着变法的进行,他发现很多小问题,便时常给王安石提意见,因此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打击,司马光一派便以为他是自己人。
王安石倒台后,司马光赶紧就将苏轼拉拢过来。可是不久,司马光又发现苏轼原来不是完全反对变法的,只是提意见,又将苏轼弃用。
就这样,苏轼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既不受变法派待见,也不受反对派重用,成为一个无党派人士,仕途可想而知。
好在苏轼名气大,走到哪里都受民众优待,就像明星似的,他倒过得逍遥自在。他胆子大,什么都敢写,差点儿被朝廷处以极刑(乌台诗案),多亏王安石不计旧恨,一句话救了他。两人虽政见不一,但私底下关系却很好。
不光正道上的人帮他,连邪门歪道的人也帮他。
苏轼落难的时候,所有人都避之不及,但他曾经的一个小秘书却不忘旧情,顶风善待苏轼家人,这个小秘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奸贼——高俅。
苏轼因政治问题文章一度被禁,他曾经的小妾(已改嫁)生的儿子出来为他鸣不平,在宋徽宗面前极力辩解,这样,苏轼的文章才重见天日。这个假儿子就是“北宋六贼”——梁师成。
连苏轼被贬儋州(今天的海南岛)的几年时间,他都带出了这里历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你说还有谁比苏轼牛?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