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悟“圣王之器”(上)
浅悟“圣王之器”
(上)
古琴的“相”与“象”
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师大卫霍金斯博士运用人体运动学原理,经过二十年的临床实验,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了对人息息相关的两则启示,一是人类不同的意识有其相对应的可量化能量指数。二是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有确定的意识和能量级,不论是书籍、食物、衣服、人、建筑、电影、音乐......。按物理学讲,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固体都是由不同振动频率的粒子组成,粒子的振动使我们的世界表现成目前的“相”。前者指向意识,后者指向物质。而集物质与意识一体最直观的表现莫过于艺术了,且按霍金斯的能量学,古琴艺术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无论是其古朴的琴器本身还是广博的琴学理论,亦或深邃的琴道思想,无不体现着较高的意识及能量层级。
不论李祥霆先生所著的唐代古琴演奏美学《琴声十三象》(雄、骤、急、亮、粲、奇、广、切、清、淡、和、恬、慢)还是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很大影响的明代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的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都描述着琴乐美好、清雅的情态、意趣、审美境界。但无论何种“象”或“况”,都仅仅指示琴境的表面物质感官“相”层面。于古琴而言,其“象”“况”“相”背后的“意”更值得我们来细细琢磨品味。
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人文初祖、三皇之首的伏羲时代,据史料记载:古琴“上起伏羲下逮近人.....”伏羲氏演八卦、造书契、定人伦、建历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创作了琴,他将天地人的整体认知融入琴中,使琴的每个部件都有独特的象征含义,比如拟人的:“琴额、琴颈、琴肩、琴腰......”;比如:天圆地方的面板、底板;比如三尺六寸五分的琴长;象征着君、臣、民、事、物的五行五弦......
古琴的记谱方式也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它最早由文字记录。在唐代时,经琴人曹柔进行改良,形成了现在的“减字谱”。但为何是文字?古琴独特的“相”和“圣王之器”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让我们通过文字找一找答案。
中国汉字相传最早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见证着中华文明,传承着中华文化。汉字字与字之间,音与音之间,字与物之间往往有着莫可言说的联系。
关于“相”字。说文解字说:《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于易,相取观卦,由坤、巽两卦组成。坤下巽上,代表风行地上。坤德仰观于“木”,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化。而《诗》相鼠有皮,则更直白的讲到了“相”有表“皮”之意。如果“相”是显性的,那么我们不得不提到与之同音同义的相似字“象”----隐形的“相”。笔者对于汉字的解析并不内行,但看过一篇极其精彩的解“象”字文章,摘录其中精彩部分与大家分享。
“象或许是佛家中的高层生命,是由佛家的特性所创造。......在佛家的存在来看,或许他为我们的文化带来了两种能力:一是承载力,二是想像力。......人具有通过表面的‘象’而‘想像’背后深层丰富內涵的可能。......当年的楚汉相争也是世间表面的‘象’,而真正在背后控制这场战争的,是更高层的生命。或许韩信发明象棋是想要告诉世人这个道理吧!......‘意象’一词就是指‘意’和‘象’的结合。象是指人可感官的一切事物,而意是指精神层面的思想、情感、意志、特性甚至更高层面的道。......‘意象’这种概念的誕生,还源于另一种精神,那就是‘万物有灵’......人的肉体感官只能感知到现实世界中的物象,这个时候,圣人就创造了‘意象’这种载体,让人能够通过‘意象’去感知到更深层的精神特性和境界......”
回想当初读到这些文字时的那种震撼,今天的我们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认知是何等的浅薄。汉字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古圣先贤留与后人最宝贵的寻道载体。《易传》中提到“圣人立象以尽意”。是否有人思考过,古琴其历史甚至早于汉字,他缘何成为文人四艺之首?其谱子又为何由汉字组合而成?为何与华夏文化荣辱与共,伴随着五千年华夏文化风雨沧桑,在几近濒临灭绝的最后关头,经历凤凰涅槃的挣扎,重新焕发生命?背后又承载多少“圣王之器”的内涵深意呢?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