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电动车,一定要做能源企业吗?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造电动车,是更简单了还是更难了?
燃油车时代,车企接触用户的触点是经销商,在买车后往往也只有维保时用户才会到店,剩下的时间里,用户与车企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电动车时代,维保的频次大大降低,用户与车企进一步脱节的风险再次增大。车企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触点。
补能,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浅层看,用户对电动车普遍有里程焦虑,一个完善的补能体系,能够大大增强消费信心,从而提升销量。从深层看,用户的每一次补能,事实上都是与车企的一次接触,都是贡献了一次行为数据,这个触点的产生,让用户与车企更加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如此来看,一家以电动车为载体的用户企业,自建补能体系,就变得需要且必要。换句话说,一家要做用户企业的新能源车企,就一定要成为一家能源企业。
案例:特斯拉和蔚来怎么做?
特斯拉是一个典型的能源企业,在能源消费、能源生产、能源交易三大领域,构建了自己的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
在能源生产的上游,特斯拉有光伏制造及运营的SolarCity,中游的能源存储有家用储能的Powerwall、商用储能的Powerpack和公用储能的Megapack,下游的能源消费则有各种车型和超充设施。横向层面,Autobidder虚拟电厂智能平台则负责所有分布式能源设备间的数据交互、调度、分析和结算。
这一套下来,特斯拉完成了“车+桩+光+储+荷+智”的闭环链条,并且让软硬件高度融合并相互赋能,重塑生态体系的同时,也让产业价值逻辑发生了根本改变。
特斯拉之所以能不断降价,也是因为造车并非其盈利的唯一来源,甚至于特斯拉会将销量规模看得比盈利更重要。这也是因为在形成了完整的能源生态后,特斯拉改善了其能源结构,而在车辆端最核心的事情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开上特斯拉。
而蔚来的思路与之相近,不过蔚来对用户的考量会更多。
2017年上半年,蔚来成立了蔚来能源,目标就是成为一个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商,当然初期的主要用户一定是蔚来用户。这其中就包含了车、桩、站、人、云五个方面的规划。
蔚来能源的逻辑,是从用户场景出发,将用车区域作为横坐标,将停留时间作为纵坐标,然后把所有的场景罗列出来,选择以最小时间、最无感的方式进行补能体系的布局。再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所有补能产生的数据收集、分析,形成补能体系迭代优化的依据,去指导蔚来能源的下一步布局。
除了能够看到的家充桩、超充桩、换电站、移动充电车之外,蔚来也于近期首次公开了其能源云,包括物联网平台、电池管理平台、一站式充换电运营平台和智能算法平台等。可以说,这才是蔚来能源将换电站、充电桩、移动充电车、电池包、车辆、蔚来专员和用户连接成智慧能源互联网的幕后英雄。
不难看出,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它们为用户建设补能体系,满足用户需求是其一,打消潜在用户顾虑、促进销量是其二,最重要的还是搭建能源网络、完成能源生态闭环。这个闭环构建起来,电动车的用户触点才能增加,所有的业务才能真正以数据驱动。
用户运营,没有触点,什么也干不成。所以,用补能体系全场景触达用户,就是为用户运营找到抓手。
当然,认识到这点的肯定不止特斯拉和蔚来。小鹏已经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了超充桩,上汽旗下有自己的充电运营商,极氪从一成立就公开了其超充建设的规划,也有像威马与特来电这种合作案例。大家的投入与路径有差异,但是目的是一致的。
后来者有没有可能坐享其成?
当市面上已经有了这么多企业去建设补能体系,如果是后入场的电动车玩家,是不是可以做既得利益者呢?
可以当然是可以,但这背后的供需双方会有两种逻辑。
对于已有建成补能体系的新能源车企而言,无论是出于对整个能源网络生态体量的考量,还是站在更高层面对于资源利用率的考量,它都应当将自有补能体系向社会开放,而不只是局限在自家品牌中。
因为补能体系的建立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前期也一定会亏损。但是自有补能体系的建立,带来的优势是战略性的。而且,参与竞争的人越少,现有玩家的相对竞争机会、战略竞争窗口期就会越长,后来者想要再涉足的门槛会极高。
所以,作为供给一方,有足够的动力向第三方开放。
作为需求一方,后来的玩家确实可以让自己的用户接入到这些补能网络中,但这只能让用户有完善的用车体验,自己却缺少了与用户在这一环节的触点,或者至少是需要与补能网络的拥有者去分享这一触点和数据。
燃油车时代,车企不必去自建加油站,全国也只有少数几家加油站的运营商。电动车时代,原本车企也是在坐等相应的电力企业去建设充电桩,但是这种公共充电设施并不能让用户有很好的体验,而且也根本不能帮助自己留住用户。为了触点,为了数据,车企就要自己下场干。
所以,后来者坐享其成的代价,就是无法真正构建自己的能源生态闭环,就像把车子批给了经销商后,就很难再和用户产生联系一样。
写在最后
燃油车内只有氧化反应,是一个能源单向流动的过程;电动车内同时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一个能源双向流动的过程。这个根本差异,是引发对两类车在运营层面思维区别的出发点。
作为能源体系的一环,电动车如果还是像燃油车一样,将补能完全交给第三方,损失的是触点、是用户、是数据,结果就是无法做用户企业,依然只能像燃油车时代一样做一个制造型企业。如此,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代工厂或是供应商,无法直面用户。
而如果希望真正成为一家用户企业,那么新能源车企成为一家能源企业,将是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