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辽宁工作室临屏异题诗精华和诗评版(1)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歌| 小说 | 散文 | 歌曲 | 戏剧 | 故事 | 音乐
【中国诗歌报辽宁工作室简介】中国诗歌报辽宁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11月15日,是隶属于中国诗歌报总部的一个分支工作室,一切事务遵从于中国诗歌报总部的管理规定。致力于打造一支高质量高规格高素质的精品团队,下设中国诗歌报辽宁工作室编辑部和诗评部(诗评部接受中国诗歌报诗评中心指导)。
中国诗歌报辽宁工作室编辑部全体成员
总编:海底月
副总编:透过窗户的阳光
主编:兰茹
副主编:苏英梅 大连点点 离默 高鹏飞 依美
编辑:维拉 安静 马踏飞燕 辽东天赖 高云方 青花
美 编:永军 维拉
诗评部主任:王者荣耀
诗评部副主任:高鹏飞 丹东栗伟
诗评员:风行 叶归尘 苏英梅 围围 何厚道 雪铓 元祯
本期创作提示
主题:“诗歌是禅坐,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本期临屏异题诗以“唤醒” 为主题,每人一首现代诗,题目自拟,思想内容健康积极。
内容:关键词——灵魂、良知、记忆、旧事、激情、慈悲、善良、真爱、疼痛等。
要求:自由发挥,力求语言精练,意象独特,感性与理性高度综合,呈现多层立体诗意。
本期出题人:兰茹
本期临屏从21首优秀作品中遴选出9首精华作品,九位诗评老师精心点评。以下是精华作品和诗评展示:
1.【作者简介】海森威尔迅,浙江台州人,有诗歌上百首在纸刊,论坛,网络发表。认为嚎叫忧伤打动不了世界,只有微笑,而诗是微笑最好的方式。
唤醒
文/海森威尔迅
一匹马是铜的
风吹马尾时使人想起朝代的兴衰
噢!我走过铜马时有玉兰树的荫
以及五月芳草的清凉 石凳上坐着一个打毛衣的贵妇
教堂是寂寞的 监狱的门有点慢
今日 医院里病癒的是一位抽烟男子
米瓮 盐仓
画捡土豆的人 是环城河的水车
这一切不如欢愉的哭泣 墙角的相见
没有应该不应该 只有愿意不愿意
正如我相信衰老的妻 她不会背叛
不是因为衰老 也不是以往的坚贞
压根是我的僵化的错觉
压根是背叛我的条件没出现
铜马 结毛衣的女人 抽烟的男人
我衰老的妻
心中的小兽
别唤醒它
【王者荣耀点评】
沉睡或唤醒
---------读海森威尔逊的《唤醒》
唤醒一词有点大。在时代巨变时期,对于僵化愚昧的民众意识,往往以先知、先觉或先行者的角色上演精神的号角;海森威尔逊是如何在这具有宽泛神性的题材里面进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演绎?
不可否认这首作品的云遮雾罩刀锋深藏,给解读带来的困扰和误读。当然误读始终存在,如果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沟壑消弭殆尽,文学性也就随之消失。在当下走低端路线迎合普世消费文风的环境下,这样的作品无疑是要打入冷宫的。但是,这些似乎零散的碎片化的,几乎无厘头的文字却深深地吸引我。
任何的解读都会犯主观的错误,用自己的经验、阅历知识体系去限定或诠释文本的意义。一切原由是一个圈圈,这个圈圈类似于极限。一个人和一个人的极限是不可重叠的,如果有数学上讲的交集的部分,对于文学来讲称为共鸣。我们发现,这些探索性的作品,带来的“精神共享”或许太少,尤其是一些先锋型探索型的诗人,他们具有的骨力和陡峭是令人生畏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不懂”就否认他们作品里的未知,我们探究,研讨,细品,尤其是汉字构筑的精神迷宫,我相信有些作品是需要慢慢浸润的,缓缓思索的,从而发现别有洞天,在峥嵘处发现高山和流水。
比如这首《唤醒》。开篇犹如史家如椽巨笔的开宗明义:一匹马是铜的/风吹马尾时使人想起朝代的兴衰。前面是具象,后面是形而上的咏叹。一匹马和时代的兴衰如何关联?且风吹马尾,而且是一尊铜像的马?此马非马,只是一个凝固了车声辚辚萧萧马鸣的道具,退出了生鲜和呼吸的空壳;这是借物咏怀,老祖宗的传统并未丢。只不过,风吹马尾引发历史的兴衰之感悟,在纤小和庞大之间构筑了诙谐的嘲弄和鄙夷。
接下来,诗人走进了现代生活的场景。噢!我走过铜马时有玉兰树的荫/以及五月芳草的清凉 石凳上坐着一个打毛衣的贵妇/教堂是寂寞的 监狱的门有点慢/今日 医院里病癒的是一位抽烟男子。这首作品的难度点在于力点的分散,意象的关联性较弱。包括后来的“米瓮 盐仓/画捡土豆的人 是环城河的水车。这些平行的,似乎毫无依托的场景,明暗冲突,动静冲突,一幅油画的凹凸感极强地冲击着画面,形成纵横交错,强烈的反差,同一种风吹,千万不同的宿命。
诗人这首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捕捉瞬间的闪电并给予定格,感触明锐,笔力深邃。置人物与“史观”并还原与生态之中,既有蝼蚁之艰辛,也有贵妇之闲适,有“监狱”深处更深的禁锢,也有对现世一些价值观的怀疑。“压根是我的僵化的错觉/压根是背叛我的条件没出现”这种对于固有认知的否定怀疑是一种无法和解的矛盾,悖论,抑或自嘲。
读海森威尔逊的作品,我看到同一种语态不同语境的可能,诗人的特色不是太复杂,而是简单,简单到让人去想无穷尽的远方和历史,这样的风格和手法,值得借鉴和学习。但是他作品透露出的平血和苍白也是值得诗人去体悟的,在行散和神聚,多层次视角转换露出的硬伤;作品整体的线性比较紊乱,辐射的向心力稍弱。期待诗人以后能够在探索之路上,兼顾“形而下”的部分,让诗歌在不同声部,不同人群,不同的角落,发出更强的共鸣。王者荣耀,与兄共勉。
【诗评员简介】王者荣耀,黑龙江哈尔滨人。习诗数载,收获甚微。现为中诗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主任。【诗观】真情流露,深入挖掘。独辟蹊径,山高水长。
2.【作者简介】贾玉普,1964年4月出生,现居辽宁省本溪市。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潮》《鸭绿江》《山花》《散文选刊》《小说选刊》等刊物,诗集《打碎的水》《草和沙子》被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收藏。
岸上的树
文/贾玉普(辽宁·本溪)
低头走路
看不到
抬头走路的人
却能找到
它们之间共同的
根
四十年前,我把它们
夹在一本教科书里
借赵州桥的双臂,紧紧
搂住洨河
四十年后
我唤醒它们,发现
洨河依然没有挣脱
赵州桥
而河岸之上
低头和抬头走路的人
都不见了
【苏英梅点评】
那些没有展开的
——读贾玉普的《岸上的树》
我所喜欢的诗歌,是接近生活,对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层思考,在朴素的语言搭配上蕴含比喻、比拟、隐喻和暗喻。读贾玉普的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朴素无华,是经过时间之流漂洗的。
《岸上的树》这首诗,首先,它的标题就有着象征意义。诗文中虽没提到一个“树”字,但因为有“根”在,整首诗都贯穿着树的影子,脱离不开树的根系。“树”是被似人化了的“人”,因为“根”的原故,所有的都将是相融的,相通的。
这首诗,我品读了多遍。在咀嚼中,我试图进入诗人沉静的世界,隐约中,我似乎捕捉到了诗人内心的纠结,那里有不为人知的隐情,它蕴含着忧伤、无奈、期许,也有些许的凉。而这些隐情应是诗人站在历史的某个结点上纵观的,也是身处时代浪潮中的敏锐洞察,从而引发的对人生以及命运的深入思考。这种洞察与思考,绝不仅仅是小我概念的,而是大我的。因为“唤醒”,让我看到了诗人是醒着的,这种醒,绝不是空洞的,它应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作为支撑的。
这首诗在诗体和语言上独具特色。形体自由,语言平实,节奏和谐。诗人一方面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对现实独特的认知,而在意象的营造上采用与生活和生命密切相关的具象,独特意义的时间点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与场景巧妙组结,营造意境:低头和抬头走路的人;洨河被赵州桥的双臂紧紧搂住。
诗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用可感、可知、可见的物质世界,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人生的命题。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走路的人。这低头走路的人虽然看不到抬头走路的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根(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所以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桥和河。四十年前,那些抬头走路的人和低头走路的人,都一样的固步自封、循规蹈矩,他们就像洨河,被赵州桥的双臂紧紧搂抱(束缚),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影子,看不到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四十年后,诗人要唤醒那些仍然低头走路的人,期待他们挣脱长久的束缚(顽固僵化的思想),抬头走路,向前看,向着远方看。
那人、那桥、那河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诗人似乎在生活、生命的状态,讲心灵、讲人与人之间的某种联系。桥和河是自然、纯真的美,然后这美又有着对人的束缚,而这种束缚是有着年久的力量,想要挣脱是很难的。诗歌隐含了一种深刻的哲思:人生处处存在相对状态,作为个体的人、自然是独立的,但作为群体的人,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这首诗的结尾处:而河岸上的人/低头和抬头走路的人/都不见了。 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意象来描绘现实,带有冷峻的语调,有着启人深思的哲理和触动人心的落寞之情,同时也有着思辩意味的象征。
【诗评员简介】苏英梅,笔名紫灵,辽宁省沈阳市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诗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诗评员。《辽海诗典》主编、《中国百年诗人新诗精选》主编。有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著有诗集《时光深处》。
3.【作者简介】笔名叶归尘 ,网络曾用名鬼才 。文学、摄影、美食,一生所好无它。大连人。《中国艺术视点》文编兼艺术顾问。作品曾发表于《作家报》《沧州日报》等。现为中诗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诗评员。【诗观】崇尚随性自然。
冬像这个年纪的我们
文/叶归尘 (辽宁·大连)
若是两三行诗语就能道出
众多结局和落日
像冬天皴裂的山岗
被迫袒露众多隐秘的痕迹
经年,再经年
清冷如枯草参差
你会不会就此为自己
冰雪封山
在蓬蒿断折的利刃旁
在蝴蝶的尸体旁
小心翼翼地活着
你抬眼
看众生都是模仿者
连石头也是
希望訇然凛冽成绝望
到处都是留白
鸟在雪色弥漫的钟声里
嘶声呐喊
而你,与它一样
都在害怕猝死的时光
【高鹏飞点评】
你动用了冷静
--------浅析叶归尘作品《冬像这个年纪的我们》
喜欢这一首。首先整体内容紧贴题意,铺陈有力,入笔沉稳,有清醒的高度和冷静的表达。其次情感处理上也不拖泥带水,有一气呵成之嫌。再者,在意象和词语的把握上也准确从容。
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值得推荐的好诗,以至于我停留了很久,却没留片字。“冬像这个年纪的我们”,我想讨伐作者的是----你怎么可以这样,从题目开始就伸长了手臂,抓住了人心。不只是打动了一个默认站队的同类,也打开了他对残酷掠夺的理智回应。“若是两三行诗语就能道出/众多结局和落日/像冬天皴裂的山岗/被迫袒露众多隐秘的痕迹”,作者在假设和确定之间开始了裸露的行走,就是这样了,存在无所剩,难说,难说,,说枯草是我们用旧的心事?说蝴蝶是我们逼退的浪漫和生命热情?说我们用悲凉去补充一角冰山?拷问如此细密,活着该多小心呀,从这几句开始,我心里可怕的疼又活了!
“你抬眼/看众生都是模仿者/连石头也是”,这期主题是唤醒,作为一个受惠者,我看到作者对生命周期的冷静审视,并动用了当下季节去贴近现实,去容纳真实。这几句转承干净,模仿用词出彩,后一句石头跟进及时,以至于绝望、呐喊、猝死这些冷色调的用词,读着都不觉得反感,甚至会觉得更有美感。因为作者在为你还原一个个参照过的场景,而你也愿意跟着作者去时光深处打捞几道昨日的光芒。“鸟在雪色弥漫的钟声里/嘶声呐喊/而你,与它一样/都在害怕猝死的时光”,结尾这几句太锋利,作者为你提供的留白是比飞鸟更远的绝望,是对 “醒”作了更有效的说服。写诗的智慧,莫过于写作者能走进自己的内心,并被读者强烈地共鸣。无疑,作者成功做到了挖掘,并击中了读者。精华推荐!
【诗评员简介】高鹏飞:笔名小海,70后,山西大同人,供职于中石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诗文入选《知音》《文学月刊》《绿风》《诗选刊》《延河》《红豆》等,现为中国诗歌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副主任。【诗观】如水,鉴心。
4.【作者简介】闭函数,写诗,辽宁大连人。
静坐诗
文/闭函数(辽宁·大连)
一些事情遭遇阻隔。内部的枝叶
抚摸我。松鼠抚摸冰川下一段空白
的土地。我抚摸时间上
还留存泪痕的我的脸。微小的裂隙
我是另一个我的载体。是影子
街道里行走的人群,银杏叶落下的黄
是光明。我坐在生动的爱中
世人坐在我的影子里
【叶归尘点评】
每一首诗歌都是思想的内核,它需要在诗人敏锐的发现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累积中勃发,然后从诗人独具的语言天赋里获得血肉之花。
诗歌蕴含的情感要真实,并贯穿在意象表达之中,诗意编织的过程就是一次精神升华的过程。
闭函数的这首《静坐诗》初读时,并没有让读者瞬间转换心灵角色的感受。但是因为“一些事情遭遇阻隔”,起首一句就使读者有了读下去的欲望,是什么样的事情遭遇何种令作者无奈的阻隔呢?然后他说:“内部的枝叶抚摸我”。第二句,他似乎淡然地以一种叙说的方式,将自己对过往的回忆用枝桠和叶子的意象表露出来。人生是一棵树,这种修辞说法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所以读者读到这里,还不会领略到作者内心走向。枝叶抚摸着诗人的内心,也是诗人检索自己曾经的过往。
“松鼠抚摸冰川下一片空白的土地”,我要为这一句喝彩。诗,要贵有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歌作品中占据极其重要的条件,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让读者顺利地把握住作品的精神走向。“松鼠”、“冰川”、“空白的土地”这三个意象的交织让人不自禁地去联想到,雪色、寒冷、沉默、荒凉等等冷峻的景象,但这冷峻的景象里,一具温软的躯体正在抚摸曾经过往的创伤,在一片还未开垦满是空白的土地上,肆意播撒她的温柔。“松鼠”蓬松柔顺的皮毛,细腻而又胆小的目光,它象似一个女人所能给予男人的一切必须的依赖感。诗人的这一组意象描写十分顺畅自然,让我印象深刻。
接下来他说,“时间上留存泪痕的脸,微小的裂隙,我是另一个我的载体”。作者在这一长串意象之中,是在深刻反省。时间的长河里,谁都不是幸运的孤儿。但活着的时候,认清自我的过程,将会告诉你各种人生滋味。读到这几句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作者于“裂隙”中,挣扎着的不屈感。
诗的结尾,诗人顾自说着“我坐在生动的爱中,世人坐在我的影子里”。对于前面所有的铺垫来说,原本结尾这两句仿佛归于溢满的意象表述是不应该出现的,但作者巧妙地把我的影子说成是世人的。想一想,确不无道理。人生一场戏,各自江湖中。到头来,谁又能撕扯掉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呢?!爱是生动的,因为它给予着我们平等的精神授受。
做一个安静的善于思考的诗人,于“时代”和“自我”中,体味人生的美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诗评员简介】笔名叶归尘 ,网络曾用名鬼才 。文学、摄影、美食,一生所好无它。大连人。《中国艺术视点》文编兼艺术顾问。作品曾发表于《作家报》《沧州日报》等。现为中诗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诗评员。【诗观】崇尚随性自然。
5.【作者简介】火石,原名徐刚,出生于甘肃庄浪,漂泊于西藏,落难北京,非著名画家和诗人,作品见报刊杂志与收录些许年选,诗歌书店编委会成员。现从事图文设计与印刷。
献诗
文/火石(北京)
露水晶莹,枝桠青绿
在太阳升起的东方
看马饮水,日光倾斜到对岸
牧羊晚归,在一棵垂低的树下静坐
听蝉
流水流,风吹风
【丹东栗伟点评】
一首诗的长与短,并不影响诗所蕴含的技艺和内涵。读者在欣赏之后感到愉悦, 同时又能洞察出诗人写作时的动机和心态。
诗是禅释的,诗是意境的,诗是情绪的。这首《献诗》的作品虽然只有简短几行,但在这三个方面的表达可谓颇费功夫。
诗人从早晨的场景展开诗意,露珠晶亮,青枝绿叶的句子清新而恰到好处。既点明场景的状态,又把读者引入想象的空间。随着”看马饮水/日光倾斜对岸”诗意的推进,画面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动静结合,一派天高旷远的景象扣住心弦。作者没有就此停下思考,他把自己置入黄昏之中,看牧羊晚归,听蝉,看流水流,又听风吹风。一种超脱现实的写法,寻找禅境净土,慰藉心中的忧虑。
此诗情绪的波动比较大,诗意跳跃性强。应内敛,紧凑,充实内涵,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诗是充满无穷的魅力,这是许多人皈依它的根源所在。对一首诗的理解精采纷呈,千姿百态,但从作者火石的《献诗》中会悟到什么呢?去享受诗给人生带来的快乐幸哉!
【诗评员简介】丹东栗伟: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诗潮》《海燕》《诗歌周刊》《满族文学》等发表,中诗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副主任。
6.【作者简介】辽东天赖,本名郑春,男,满族,70后。中国诗歌报辽宁工作室编辑。有作品发表及获奖。现居辽宁岫岩。【诗观】诗歌是心灵的出口。
叫醒一个人
文/郑春(辽宁·鞍山)
我的身体里有个客栈
很多人进进出出
有的来去匆匆,之后杳无音讯
有的一别经年,千山万水却还重来
还有的,从梦或死亡里赶回
待在最幽静的房间,住下就不肯离去
作为费用,他们交付我皮鞭、铁器
或是一枝鲜花,一把刚采的阳光
才切下的一片月色,更多的
则是一缕风,我的金库由此而充满回响
而我这个老板兼伙计,长期习惯于
送往迎来,习惯于登记、结算、填写账本
习惯于整理、修缮,擦拭久积的浮尘
我很忙碌,忙得忘记了很多东西
这让我隐隐感到了不安,却始终不知缘故
直到今早,我去叫醒一个沉睡已久的人
角落里的他,蜷缩如胎儿
大声喊了几次,他才转过身来
我们同时瞪大了眼睛——
我与自己,打了个照面
【风行点评】
读郑春这首诗,走进三个维度,一个是空间维度:即诗人的灵魂,或内心;其次是时间维度:我们都是生命中的过客;第三个维度即是诗人自己,是处于时间和空间的壳,也是一道可转换,或一道可以自由进出的门,诗人自己是时间和空间的交集。循着三个层面分别铺垫,逐层递进,抽丝剥蚕式的,最后剥出芯:"唤醒一个人",呈现主题。通过解剖,这首诗层次清楚,脉络就清析了!
首先,"我的身体里有个客栈"就展示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亲友、同事、战友、同学、邻居、诗友等等都是客栈里的过客,"很多人进进出出"。有的擦肩而过,有的却深刻交集,记忆犹新。有人,就必定有事。"习惯于登记、结算、填写账本
习惯于整理、修缮,擦拭久积的浮尘"等等一系列隐喻,揭示生活琐事,也留下生命的痕迹,当然还有留白……。"雁过留声",有事就有印迹,而这些痕迹有深有浅,"有的来去匆匆,之后杳无音讯",这些也不能忽略,远去的雁影也是一道风景,曾经妆点我的梦。而诗人的心机却在"有的一别经年,千山万水却还重来,还有的,从梦或死亡里赶回,待在最幽静的房间,住下就不肯离去" 。当然,这些事或人对作者是最深刻的,不但在诗人内心住了下来,还长久地、重重地触击灵魂。有沉重的代价:"作为费用,他们交付我皮鞭、铁器",让诗人记忆犹新,时时感觉隐隐的痛;同时,也有收获:"或是一枝鲜花,一把刚采的阳光,才切下的一片月色,更多的 ,则是一缕风,我的金库由此而充满回响",让诗人感受温馨,存在的意义,生命之价值。在这一空间层面,人、事、印迹成为三个要素,不可或缺,却又逐层递进,呈现发芽、开花、结果的顺序之关系,为下文打基础。
其次,就是时间维度:"很多人进进出出,有的来去匆匆,之后杳无音讯,有的一别经年,千山万水却还重来",短短三行,顿见历史之厚重,人生之无常。这是本诗的"导火索",也是创作动机及背景。在这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浩浩汤汤的时间长河里,诗人自己都在寻找,都在呼唤。好在诗人并没有迷失:"而我这个老板兼伙计,长期习惯于,送往迎来,习惯于登记、结算、填写账本",诗人老板兼伙计,不停穿梭。更有"登记、结算、账本"等等,让他感到:人还在,情未了!从而強势呈现其存在感。
然而,诗人有时也感苍白、无力,也显颓废,所以"我很忙碌,忙得忘记了很多东西,这让我隐隐感到了不安,却始终不知缘故,直到今早,我去叫醒一个沉睡已久的人,角落里的他,蜷缩如胎儿"。在"穿梭"过程中,忘记了很多东西,可能是亲情、友情,甚至情债,孽缘,更可能是自己的"魂",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感觉不安。这是本诗的动力,即内核所在。使诗人滋生强烈的渴望:叫醒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当然,把这首诗当一经卷,也可唤醒众生,这是最高层面的觉悟。至此,话说到这份上,还没明白,那是你没有睡醒。剧情显然开始有了转机,诗意也开始"转",期待一个高潮的来临。
"大声喊了几次,他才转过身来,我们同时瞪大了眼睛——我与自己,打了个照面 "熟睡的人当然需要"大喊",顿悟觉醒之人也需要"瞪大了眼睛",非常形象,感觉到质感,诗意也丰润。尤其是"我与自己,打了个照面",更是一个强劲的引爆点,诗意如高峰突兀,耸立在眼前。才真正叫醒一个人,妙!实现意图。
纵观全诗,诗人大胆想象,大量使用隐喻,使诗意鲜活、丰满。诗文遵循"起、承、转、合''之道,结构完整,显示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不唐突。三个维度、四个层级互相作用,逐级递进,从而将文字点燃,将灵魂叫醒。
【诗评员简介】风行,原名赵廷猛,贵州遵义人,中国诗歌网会员、中国流派诗歌网会员,凤凰诗社诗评部诗评,中诗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诗评员。【诗观】用诗挠魂之痒,用诗解心之渴,用诗对话自己,对话文字,对话天、地、人。作品并多次获奖,并被收录各种版本。中诗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诗评员。【诗观】爱诗是自己一生的信仰!
7.【作者简介】大连点点,本名姜秀莎,教师,辽宁省作协会员,大连市金州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作品发《诗歌报月刊》《诗神》《诗刊》《星星》《鸭绿江》《诗潮》《诗选刊》《绿风》《中国诗歌》《海燕》等,有作品被收录《中国诗歌精选300首》《中国年度诗歌2016卷》《中国当代100名女诗人诗选》等多个诗歌年选,著有个人诗集《点点感觉》。现为中国诗歌报辽宁工作室副主编。【诗观】随心所欲,方为诗。
没什么两样
文/大连点点(辽宁·大连)
走在大兴的街头,跟走在北京的街头
没什么两样。走在北京的街头
跟走在大连的街头
没什么两样。我们有一搭没一搭
说着话,跟在金州说的
没什么两样
道旁的树该绿的绿了,该开花的开花
头上的天蓝得鲜艳,云彩懒洋洋的样子
跟金石滩的没什么两样
路人们行色匆忙,没有更多的表情
他们不断路过我,跟在南山路
路过我的人,没什么两样
夜晚,丽枫酒店门口
有人吃着烧烤,有人通宵唱歌
跟在空间八度,没什么两样
他牵着我的手,紧紧地
跟在向应公园挽臂散步的人
【付正洪点评】
字里行间,流露对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物物相似的风景、地地相似的环境、人人相似的生活的极度厌倦,一唱三叹的句法更是加深了这种厌倦感。反过来说,诗人是多么地希望:此物非彼物、此地非彼地、此人非彼人。个体的消失,个性的迷失甚至特色的流失,都是诗人在诗中所呼吁的。
读着这些回环的诗句,我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从强烈呼唤到疲惫之极、疲惫之极仍在呼唤的温热气息。
这是一首语言朴素的诗,但同时具有现代生活体验的诗。值得一读。
【点评员简历】围围,真名付正洪,汉族,1967年生。曾在《诗刊》及网络发表诗歌,现在广东深圳打工,中诗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诗评员。诗观:解剖大脑,治疗心脏。用语自然,追求张力。
8【作者简介】葛郡,本名葛永军,工程师。偶然矫情而发,现为中国诗歌报辽宁工作室美编编辑。【诗观】呈现平常的琐事。
宽恕
文/葛郡(辽宁·大连)
没有满意,再扔掉一幅画
他讨厌精致的壁橱
鼻孔从来都是丛林的焦土
她还有姿色,放风筝的猫咪
宁信巴黎舞女
与他在豪华赛马场的故事
星星找不到归宿,孩子会把它捉入兜里
很深。塔希提岛的春日
原始的灵魂与肉欲的自由纠缠一起
然后他说
别提昨天和她渡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唯一重要的是没完没了的现在
然而她依然等待他临死前回来的呼唤
她流露怜惜的母性
想象紧抱着他的头
回来吧,你房间的布置从来没变
【王者荣耀点评】
给灵魂一个流放地或天堂
-----读葛郡的《宽恕》
相信一个地方可以疗伤,塞尚的花园,梵高阿尔的夜店,塔希提淳朴绮丽的民风;诗之于我们,蚂蚁于巢穴,爱情于回忆,在孤独的时候,打开一幅往事濡染的画卷,故事的泉水便汩汩流淌,千疮百孔时间是原罪,静下心来,双手合十,胸有幽兰之气,莫若宽恕。在写本评的时候,我在听《斯卡布罗集市》,迷迭香和文字的哀怨凄美扑面而来,穿越了地域和时界,三维四维更高的维度的线条构成故事的血脉,是诗,音乐,油画,或无可名状的咏叹和感伤。
是印象大师更高带着所有文人栖息的倦怠之身去了世外桃源?他讨厌精致的壁橱/鼻孔从来都是丛林的焦土。世俗已经溃烂散发焦糊的味道,艺术家都是逃荒者,期望一湖宁静之水,一脉秀美之山,可以仰望星空的静谧之夜。慵懒浑浊的现实画卷撕了又撕,直到陶潜回到菊,周敦颐阅莲,谢灵运放浪形骸于山水。马斯洛说的最高需求是精神的家园。
现实和理想的国度横亘层峦叠嶂,炊烟的味道米茶的困扰,怎能轻易抛开!在真实帘栊里被爱情荒芜的女人,“她还有姿色,放风筝的猫咪/宁信巴黎舞女/与他在豪华赛马场的故事。是的,她们活在繁华酒色之外,孤寂落寞侵蚀尚且鲜艳的青春年华,时光一层层剥去面孔上的果汁和釉彩,花独孤芳,形影相吊。
迷途的孩子,不会回来。“星星找不到归宿,孩子会把它捉入兜里/很深。塔希提岛的春日/原始的灵魂与肉欲的自由纠缠一起”灵魂在云端,肉体在红尘。谁也无法完成这个纠结的和解。逃离和伤失从来都是捆绑在一起的双手,星星的孩子,短暂的光芒后是无尽的黑,“唯一重要的是没完没了的现在/然而她依然等待他临死前回来的呼唤。”这个带有母性光芒的女子也许是救赎的象征,是一粒轻薄凝魂的另一种栖所,诗人所能做的信仰只有仰望星空脚踩大地。
“别提昨天和她渡过一个愉快的夜晚/唯一重要的是没完没了的现在”心灵交媾和现实的纠缠是撕碎美好画卷后缤纷的碎屑,“活着是个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等待无期黑暗中的玫瑰的香魂和油灯。我相信,每个浪子的后面都等着无数母性的星球,这也是量子纠缠与茫茫寰宇中的深邃和未知。
这首叙事夹杂抒情的诗歌,犹如经文上的故事,离开遥远的距离,却让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与其是读,也可言“和”。琴瑟之外,给悲凉一些丝竹和悲悯之音。愿文虽读,余音久远,自足矣。
【诗评员简介】王者荣耀,黑龙江哈尔滨人。习诗数载,收获甚微。现为中诗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主任。【诗观】真情流露,深入挖掘。独辟蹊径,山高水长。
【作者简介】依美,出生河北张家口,现居河南郑州。九十年代开始写诗发表作品,作品散见国内一些诗刊。偶获些小奖,有作品收录诗歌选。有作品被海外翻译。
雪前
文/依美(河南·郑州)
这浩大的寂寥,我在那年见过
满天飞舞的叶子在一条路上飘
在梦里
我低低唤背影中的你
可你未回过头来应答我
这条路你走得太长太久了
我哭过的地方,荒草割了再长,长了又割
命中注定要对这条路爱去一生
多年了。我怀抱一捆青草塑人形
为荒芜,种植草木之心
为后来,默写一场雪
只为低在雪中,像雪一样唤醒你
【何厚道点评】
在静物和词语的边界寻找可能存在的诗意
——简读依美的诗歌《雪前》
此刻是下午三点。我在公交车上,在从医院返回的路上,读依美的诗《雪前》。一种冷冽的美感正在颠覆世界中存在的静,或者说颠覆静物存在的动机。我似乎在移动,在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但是对于移动的车辆来说,我是静物,车上的其他人也是静物。对于我和车辆形成的整体,路面是静物,房子是静物,起点和终点也各自是不同的静物。如果把这种静的含义推向未知的领域,如波纹般扩散,整个宇宙的构成也不过是一种静物与另一种静物在意识领域的对比。宏达但是空寂,繁杂但是冷静,热烈但是悲伤。
词语是单独定义的静物。如同物质和时间,存在的模糊的边界,把某些即存的事物,颜色,向固定的方向持续移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空间或时间。
每一种静物的静,隐藏的词语,如若解析,便分离为不同的数字,公式,以函数或方程式连接:万物的存在规律不过是一种静等待另一种静,不过是一种空迎来另一种空,一种无声被另一种无声填满。“这浩大的寂寥,我在那年见过”诗人凭借一种可能有的追溯,向我们展示着时间的序列,相通的不相通的事物,得以完整,描绘出生活的底色,命运。冷静的地方必有冷静的过去。很多作者都支起自己的空间,叙述属于个人的颜色,但是真正支起生命的方式,是时间与时间的互递关系——读者进入作者的过去,作者进入读者的未来——这种等同关系其实很少被注意,即使注意也很少被运用。
希腊神话里,佩利阿斯亵渎赫拉与之成为死敌,赫拉则利用命运的转动使巫女美狄亚杀死并烹煮了他。而文学的命轮转动则表现为作者对生活的印象进行修改,反思,预言可能存在的未来。读者则在阅读中寻找自我,隐藏一部分真相。“我低低唤背影中的你/可你未回过头来应答我”。命运的另一端的人,对于宿命的反思,是需要回望的,至少我在阅读时,是渴望这一刻的回溯的。但是作者以平静的“未回过头”把情感理想生命都压得很低,如世界的广阔,静物般压落,承接这种趋势的却是词语本身,以命中必须隐忍的事物换取生存,死亡,战争,和平,思维,空间。最后在时间中隐藏词语和自我。
当然被隐藏的不仅是时间和自我。还有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的理解力,构建力,注视以及改造的权限。在一首诗里,诗人常常是言出法随的,所言即所有。“我哭过的地方,荒草割了再长,长了又割”诗人对所知世界的切割,表象是草,实相是内心深处的连绵不绝的期待。变化的人间。更多被隐藏的事物得以在文字中变形,重现,架起通往另一个“我”的桥梁。新和旧,昨日和今日,普通和非凡,回忆和预言,都得到了强烈的对比。
“为荒芜,种植草木之心
为后来,默写一场雪
只为低在雪中,像雪一样唤醒你”
静物在词语的边界中表现为哲学。哲学在这个空寂的世界里,常常显得可笑,诗歌其实也如此。内心的事物总是显得低微,内心的另一些事物。季节,雪,总是显得高尚。诗人就是一根平衡木,在时间和语言中间寻找可以跳跃的点,可以抵达灵魂之外的点。
这似乎也是一种诗意?时雪初晴。未有雪,就未曾有晴天。仿佛在一侧,面对另一侧。醒来。唤醒诚实的自己。唤醒虚伪的自己。唤醒有形的自己。无形的世界被极限缩小,成为体内的温度。
随意地写下一个词语:雪前。写出以后,它即刻被分解,被构成它的意象重组,成为字体相同,但含义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语。甚至解构之后的词语也并非最终的意义,而是跨越的起点,挑起歧义,跳去其他不同的语境。
“雪前”这个词语,在理解上可以是下雪之前,也可以是站在雪前,也可以是雪与前的并列,或是三种不同意义的叠加,构成的一种连动状态:将要下的雪,正在下的雪,已经下的雪,及向前的“我”。作者刻意地假借雪来隐藏自己,乃至以自己来投影雪,隐喻雪中的静,投影人世间另外一些寂静的事物,直到成为静物中唯一运动的点,命令视野中的一切,停止,在时间中逆流的另一个自己,停止。
词语也随着停止,形成小剂量的边界。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边界中行走,寻找可能存在的诗意。可能存在的不同于已知的世界。可能存在的不停止的时间。于是所有的自我都在自我中被唤醒,赋予可以称为“自我”的物质以生命,以命运,以开始。美好或不美好的万物,皆是与之相反的词意与本身的汇合。
这就是诗的神秘之处,也是诗的本质。我只有在此谢谢诗人唯美的写作中寻到的哲学反思,谢谢诗人给予我们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机会,也谢谢诗人执着地对诗的寻求。
【诗评员简介】何厚道,写诗,辽宁大连人。中诗报辽宁工作室诗评部诗评员。
中国诗歌报和天安门文学荣誉出品
本文系原创作品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