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中国通史」第十七讲:秦国是如何统一中国的?(上)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一个话题:秦国是如何统一中国的?

提到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秦国的历史来时说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国是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对外战争经常“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可事实上,这种印象是不对的,秦国从建国之后的绝大多数时间内都不是个强国,而是被关东诸国轻视的国家。

秦国的兵马俑

秦国先祖是赢姓,中国古代的八大姓之一。在周朝的时候,秦国先祖因为养马有功,受到封赏。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周朝都城,西周灭亡。

由此,周平王东迁到了洛阳。而秦国国君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天子有功,正式被封到秦地,也就是岐山以西的地方。

但是,当时整个渭河平原已经被犬戎所占领,那么秦国从立国那一天起就不得不面对犬戎的威胁,完全可以说秦国的所有领土都是靠自身打出来的,秦国从建国的那一天一开始就奠定了英勇善战的传统。

秦穆公即位之后,广纳贤臣,与晋国结盟讨伐北方戎狄,同时娶了晋献公女儿为妻,结为“秦晋之好”。

但是,秦国长期受到强大的晋国的压制,根本无力往东发展,只能往西打败西戎,逐渐占领了整个渭河流域,为秦国奠定了基本的版图。

秦穆公之后,秦国长时期裹足不前,实力并没有提升。这是因为秦国往西的荒蛮之地,往北受到黄土高原的限制,往南有巴蜀政权,同时北方还有义渠国。

春秋兵车

所以秦国的空间被压缩成渭河中不大的一片,这是秦国实力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

更为严重的是,进入战国后,魏国率先变法,实力空前大增,夺取了“河西之地”,吴起深入渭河流域,大败秦国军队,险些灭掉了秦国。

同时义渠国经常南下,秦国难以抵抗。在此危难之际,秦孝公不得不任命商鞅变法,变法后的秦国成为了一架战争机器,再加上秦国人本身民风强悍,那么秦国的锐士就成为了诸国中最为骁勇善战的军队。

秦国强大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集权,而且在于它非常注重军事科技。随着冶炼技术提升,秦国修改了兵器的弧度,使得秦国兵器锋利而且不易折断。

同时还以及提升了弩的工艺,使得射程最远达到八百米,并且有很强的穿透力,这在军事技术上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荀子曾经说过:“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就是说,齐国的军队打不过魏国武卒,而魏国的武卒又打不过秦国的锐士。

到了战国最后,能够与秦国的锐士抗衡的,也只有赵之边骑了。当“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精锐骑兵几乎损失殆尽,再也没有任何军队能够抵抗秦之锐士。

所以,后来秦国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就是秦国的赫赫武功的最好证明,也秦国国君对自己军队的充分信任。

商鞅变法图

秦国从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后,广纳关东诸国贤才,许以高位,使用了一大批能臣良将,例如: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等。

秦国对外争战的成功之处在于有善战的民风、能通过变法动员了全国的民众、提升了军事技术、广纳贤才,更重要的是秦国非常成功的战略扩张决策。

秦国虽然存有先天的劣势,难以进入中原,但是这些劣势反过来也是优势,那就是关东诸国也难以进入秦国。

秦国在北边是黄土高原,还有黄河阻挡使得魏国、赵国难以侵犯秦国;并且秦国东部的函谷关也是易受难攻,将韩国阻挡在外;往南是巴蜀之地,有秦岭阻隔,并且巴蜀这地方像个独立王国,不接受中原礼仪,但是民众富饶安稳,不会进攻秦国。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秦国,本身所处的地域各方均有天然的屏障,具有先天的防守优势。秦国有四大关口:武关、函谷关、萧关、大散关。

武关往东南防范楚国,函谷关往东抵御韩、魏,萧关在西北可以抵抗犬戎,大散关往南可以对抗巴蜀。

秦国自“商鞅变法”成功之后,虽然力量日益增强,但是仍然面临两个非常严重的威胁:

其一,就是“河西之地”仍然被魏国控制,像楔子一样深入到了渭河流域,同时上郡地区地势比渭河流域高,可以居高临下俯冲秦国,对秦国是个巨大的威胁;

其二,就是西北方少数民族义渠国的入侵。

秦魏河西争夺战

河西之地本属于晋国,是春秋时期秦穆公从晋惠公手中夺得。当魏国强大后重新夺取了这块战略要地,秦国上下日夜渴望重新夺回。

于是,夺取河西之地是秦国崛起与扩张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夺取河西之地,就始终无法解除魏国对秦国的压制与威胁。

从秦献公开始,就不断与魏国征战,希望夺回河西郡,但是魏国强势,秦国并无太多机会。

直到公元前341年,魏国在与齐国、赵国作战中实力受到了重挫,趁此机会,商鞅发兵魏国。

魏国本来作为中原的大国,不断扩张,占据大部分河洛区域,人才辈出,国力强势,再加上魏文侯和魏武侯的七十多年的积累,实力强盛,力压韩、赵、齐、楚,诸国不敢与之争锋。

魏国是进入战国时期后,最先崛起的强国,可是魏惠王即位之后,野心太大,急于求成,四处征伐,讨伐韩、赵,希望恢复晋国的霸业,以此招来了临近国家的不满,齐国、楚国都对魏国的野心非常畏惧。

齐国出兵在桂陵、马陵大败魏国,尤其是马陵之战,魏国太子丧命,最精锐的魏武卒几乎损失殆尽。从此,魏国再无称霸中原的实力。

由此,秦国才趁虚而入。可以说,秦国的崛起并不仅仅是因为自身变法后实力的扩张,也跟当时的环境有关,魏国的衰落才给了秦国的可乘之机。

而带兵讨伐魏国的将领是谁呢?那就是卫鞅。

卫鞅在魏国时候,与魏国公子魏昂关系交好。当秦魏为河西之地开战的时候,就写信给魏军统帅魏昂,希望能够互相结盟,喝酒重温旧情,化干戈为玉帛。

商鞅不仅通过变法建立功业,而且带兵也很有水平

可惜魏昂一到了商鞅的帐内就被埋伏的秦军俘获,也因为主帅被俘,魏军大败。

可是当时的魏国实力虽然严重受损,但仍非秦国所能匹敌。魏国与关东诸国和好之后,又重新调集军队攻打秦国,秦国不得不退还了河西一部分土地。

但是后来的十来年中,秦国和魏国反复地征战,不断蚕食河西之地,随着魏国不断地衰弱,秦国不断增强,最终彻底地占领了河西之地。

而随后秦国进一步扩大战果,不断讨伐魏国,又进一步地占领了魏国的上郡。这个上郡在哪呢?它就是现在陕西的东北部,从延安到榆林市一带黄河以西的地方,也就在“河西之地”的北部。

河西之地属于黄河沿岸的陕西东南一带,但是平原,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而上郡则属于陕西中北部一带,属于黄土高原地带,地势较高,战略位置很重要。

而今秦国趁魏国虚弱,占领了黄河以西的所有魏国领土,解除了巨大的威胁。从此之后,秦国控制了整个陕西一带的领土,那么就完全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

并且秦国还进一步趁胜追击,深入到了黄河东岸,占领了一些河东之地。魏国和秦国的战略局势完全逆转,由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守。

占领河西之地和上郡是秦国崛起和扩张最关键的第一步,从此之后,秦国解除自晋国一直到魏国三百年的被压制局面,最终为秦国迈向中原的第一步,秦穆公渴望的事业,在秦惠文王时期实现了。

并且在收复河西之地之后,秦国就不得不对另外一个西北方的劲敌义渠国下手了。

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趁着义渠国内乱之际,突然发兵,大败义渠国。在此之后,经过十多年的争战,义渠国大部分领土被秦国逐渐占领了。

秦国这时候消除了义渠国的威胁之后,又面临合纵的压力,不得不对义渠国采取怀柔政策。

义渠王早年被宣太后引诱生子,然后晚年又被诱杀

最终,到了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到了甘泉宫,并且杀掉了义渠王,最终将义渠国灭掉。

秦国终于占领了函谷关以西的广阔领土,一跃成为一等强国。并且将义渠国灭掉之后,秦国获得了非常稳定的后方,完全可以放手进攻东方诸国。

到了此时,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准备性工作,至于秦国统一六国的详细步骤,我们下节会继续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