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意境与笔墨、观照方式的联系
作者:刘海静
文章节选自《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探析》
意境与笔墨
山水画意境的营造及格调的高低与作者本人的绘画观念、学识水平、生活阅历、审美修养等因素密切相关。意境的创造不仅限于理解为表现什么内容, 反映什么思想, 画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的主体精神。当述诸于视觉时, 就与具体的形式技巧尤其是与笔墨密不可分。
“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 境界也。古人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盖笔既精工, 墨既焕形, 而境界无情, 何以畅观者之怀?境界入情, 而笔墨庸弱, 何以供高雅之赏鉴?吾故谓笔墨情景, 缺一不可, 何分先后。” (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 笔墨作为表现形式, 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表里心物最凑泊的和谐, 一种精神的具体化”。意境一方面依靠具体的艺术形象, 也要靠相应的笔墨语言来传达, 要表现什么样的意境就要有什么样的笔墨形式语言。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艺术意境的诞生, 归根结底, 在于人的性灵中。”这微妙的意境不是机械的学习和探试可以获得, 而是在“天机”的培养及在凝神寂照的体验中涌现。所以艺术家首重人格的素养, 以获得理想的意境。当然也要靠其他的具体方式帮助它的实现, 落实在实际山水画中还是归为画者平日的积累与感受。
画家往往通过对造化自然的体验培养、对自然的感受力及对景造境的能力, 通过笔墨语言来表现内在的生活感受, 通过深入挖掘景物的构成因素, 发挥状物的表现潜力, 培养画者“迁想妙得”的思维习惯, 将生活之景转化为心中之境、画中之境, 既要强调自然景物所提示的形式美感及视觉启示, 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利用笔墨等形式的表现力来更多地展现意境。
意境与观照方式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 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 深远之色重晦, 平远之色, 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 深远之意重叠, 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 高远者明, 深远者细碎, 平远者冲淡。” (郭熙《林泉高致》)
“三远”经常被用来说明山水画的章法, 同时更是意境的体现。“远”作为山水画所特有的一种观念与山水画的精神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远”一方面是指物象之远, 另一方面也是指心境之远。它不仅是胸襟气质的体现, 也是对无限的意境的追求。“三远”是一种观照方式, 既是仰观俯察、远取近求的观物取象的不同的角度, 也是对不同的意境追求的结果, 它使意境具体地落实在客观自然形象之上。
除此之外对山水所采取的观照还有其他的方式, 如常说的所谓“远取其势, 近取其质”, 势是远望的形势特征, 质是近看的本质特性;还有“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等。这些观照的方式是一种认识过程、理解过程, 同时也是立意的过程。在它们的影响下, 画家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