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行业必读系列】生逢大时代!5年翻10倍,中医药产业的机会都在哪里?(上篇)
过去2016年,被称为中医药行业政策年,也是大发展元年,整个行业随着国家一个个重量级政策出台不断地狂欢着、沸腾着、奔走相告着、欢欣鼓舞着乃至热泪盈眶着。
然而,欢庆之余,冷静的人们也发现,这一年下来,这些政策法规除了让我们清晰看到了国家发展中医的强烈意愿和决心,似乎也没有带来什么具体的变化。患者没有因此增加,药也没有因此增量,想开办一个诊所还是会面临诸多困扰,想多点执业依旧难过医院关,无照的民间中医依然不知道开出一个处方后会不会有警察上门?
中医行业依然是一个落后保守的行业,甚至很多人想要投资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各地冒出了很多新鲜的、个性的或者大规模的中医诊所。
大家虽然看到了未来行业大发展趋势,但是目前似乎除了开个诊所,也没有太多其他进入的方式。于是搞金融的来开诊所,搞IT的也来开诊所,大药企在开诊所,大集团、地产商也在开诊所。
可是,开办中医诊所真的是进入这个行业的最正确姿势吗?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中医药产业占医药产业30%以上。而在早些时候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 2020 战略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到 2020 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 GDP 的比例将达到7%。2015年中国GDP67.67万亿,按照年增6%的保守估计,2020年中国GDP也将突破90万亿。由此可以推出到2020年,中医药产值将突破2万亿。也就是,在未来的5年里,行业总产值至少将翻3倍以上。
按照惯例,如果一个行业总产值快速翻番,这个行业必然会涌现出多家翻10倍以上乃至百倍的公司。那么在未来,谁将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和佼佼者?是医院还是药商?抑或媒体平台、互联网平台?是保守者还是创新者?是现有的大集团还是新来的革命者?在这即将高速发展的5-10年里,中医药行业的大机会都会出现在哪里呢?
医为根、药为干,医和药必然是产业的核心,重中之重,这点毋庸置疑。然而其地位就如同我们国家经济体中的传统农业和工业,棋局和玩家早已固定,新来者就算搅局也要先掂量掂量自己,没有创新能力和革命能力,冒然一头扎进去别说翻10倍,恐怕连个水花都翻不起。
当然也不是说没机会,行业不管怎么发展,医和药这个根本永远不会变,只是这个话题有点大,我们后面会有专文持续探讨。今天我们就暂时抛开医和药,先来说说中医药行业中现在还很小但未来最可能高增长高回报的那些个“新兴产业”。
一个行业能不能发展归根结底是靠人才,人才则要靠教育,然而被长期诟病的中医院校体系教育,似乎并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纲要》指出,到2030年,要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从建国到如今,现有的教育体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执业中医师还不到40万,而其中真正用中医思维和方法看病的,更是十不存一。
那么接下来的十年里,百万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从何而来?这是国家的难题,也是行业的难题。想要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体系,绕过院校体系的资格垄断,打破医院体系的职称垄断,全面放宽准入门槛,统一评级规则,让想学中医的人学好了就有资格考取执照,让开诊所的与大医院的医师都参评统一的职称体系。
随着《中医药法》的发布,这本是天方夜谭式的空想如今似乎看到了曙光,也看到了国家正在往这个方向上不懈的努力着。用《中医药法》绕开《执业医师法》这个中医师头上最大紧箍咒,而随之而打开的,就是一个千亿规模的中医教育市场,而这个市场的闸门,正是资格准入。
现在看来,国家会从以下几方面来打开这个闸门,而每放开一个闸门,就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机会。
利用300万现存的执业医师,尤其是大量不饱和的基层医师,通过一定的学习培训后使用中医方法来治病,的确是增加中医师最快最直接也是最安全的方式。
这一方向的实现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动力源和效果。动力源上,既然是国家行为,自然会有无数种方式“威逼+利诱”,想必不成问题。既然动力源不成问题,最大的难题就是效果。所以中医行业的大拿们也不要急着对西学中嗤之以鼻,既然一定要做,就想想如何把他做好;如何设计一套有确保疗效的,适合医师学习的中医教育体系,这才是眼下应该做的。
不过从市场角度,这个市场很难啃,并且具有垄断性,适合有政府资源和院校资源,还得能真正设计出靠谱教育体系的人。不是谁都能做的,做好了名利双收且功在千秋,做不好就是骗钱误国。
中医有着非常深厚的民间基础,民间中医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承繁衍的主要守护者,近代虽备受打压排挤,依旧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时至今日,深藏在民间,被《执业医师法》拒之门外的纯中医、有疗效、有绝活的人依旧不下百万之巨。这才是整个行业最宝贵的财富,一旦发掘,可以迅速缓解行业发展面临的巨大人才缺口,亦可缓解目前大多中医无疗效之诟病。
而这里国家的困难就是,如何甄别,如何发掘,如何扶持?这里的教育市场机会,不是中医专业教育,而是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国家在民间寻找中医;帮助民间中医通过各地的考试拿到执照;帮助拿到执照的医师开个体诊所或推荐到其他诊所,从发掘,培养,扶持到就业一条龙服务。国家需要,民间中医需要,诊所需要,老百姓需要,体量够大,目前空白,所以是个不错市场机会。
这个市场不需要太多中医专业培训,需要注意的是,带着情怀和理想去做,一样可以是利国利民利利己的大事业,奔着钱去做,就会可能做成一个低端无内涵的中介机构。机会是摆在这里了,且看诸君如何行了。
无论是西学中还是开放民间中医,所能释放出来的都是高端人才,都是真正的医师,金字塔尖的能量,那么塔底的巨大基础从何而来呢?其实也很容易,把精于外治的中医诊所标准降一点,把遍布全国的足疗保健类店标准提高一点,设立一种新型的传统中医馆,形成一个介于医疗和保健之间的新型行业。
对于准入资格,没有医疗行业那么严苛,也不像足疗店那么随意。把艾灸、刮痧、拔罐、推拿这一类中医传统疗法制定标准,劳人部和中医药局共同制定考核标准,推出一系列相关资格认证。持证办馆,持证上岗,纳入中医馆管理范畴,但无需诊所资质。此闸一开,千万从业人员,万亿市场不是梦。由此而生的教育市场,体量也远超之前两种。
当然,想做这个市场,政府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因为市场足够大,做不到上游,做下游一样有机会赚个盆满钵满,就算不能参与标准制定,办个职业学校门槛还是不高的。所以,有心的人做好准备,只等政策落地吧。
可能有人疑问,为什么不提现有的中医普及教育和市场化专业教育?纵观市场,教育行业能做起来的也只有两种:K12教育和证书应试教育,刚需才是大市场,中医行业也一样。
中医普及教育属于兴趣教育,小众需求做成大市场的机会太小,倒是有可能做成文化市场,就不在教育领域探讨了。而现有的市场化专业教育,抛开能考证的,其他有没有需求?有,但是不持续,只是一种补偿经济,院校出来的学生看病心里没底,想学点实在的。民间体系的年轻人,一样心里没底,想听听教授系统的讲课。
于是,有疗效的名医开课能招生,有名气的教授开课也能招生,但是最终会发现,无体系的单一大课教学基本学不来什么。想提高还是要拜师手把手教,或者靠自己临床体悟。所以,专业教育的主战场离不开院校体系和师徒体系,其他都是小打小闹,不属于我们探讨的可高速增长市场范畴。
中医标准化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毕竟中医传承下来的疗法就是个性化的,同一个医师,常常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一个患者,不同的医生也有不同的治法,而且可能各有疗效;同一个方子,给不同病种的患者服用,也有可能都有疗效。故此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不可能标准化的,一旦标准化也就不再是中医了。也有人说,中医几千年一直都在走下坡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还有汉唐以后无真医的说法,所以中医发展需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复古。
但是我们学中医,万事万物要分阴阳,一味的复古算不算孤阴不生呢?中医越来越没落,到底是中医人丢了根本还是中医跟不上了时代?世界的运行规律没有变,但是时代在变,人在变,疾病在变;那么相应的,中医根基不能变,就是要回归经典,谨守祖训,但是术法上,是不是应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不变中变化,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才能跟得上时代,这才是阴阳之道。
西医在短短一两百年成为主流,其优势就在于标准化和体系,标准的诊断治疗体系和标准的教育体系,带来的就是确切疗法和疗效。而中医被诟病最多的,就是疗效“太没谱”,其实不是中医疗法不靠谱,而是现在的中医师太多不靠谱,40万中医师,有确切疗效的凤毛麟角,老百姓找中医看病,遇到好医生的概率太低,然后换一个医生一套说法,换一个医生一套疗法,关键最后还都无效,能信中医才怪。
您是名医,您治病疗效稳定,您可以说中医一旦标准化就不再是中医,但是一年8亿人次的中医诊疗市场,您能治疗多少?个人医术的提升只能让您变成只为高端人士服务的稀缺资源,整体医术的提升才能改变中医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而整体医术的提升,有两条路:一是重塑教育体系,改变文化氛围,营造适合中医成长的大环境,然后默默等待百年树人,从根本上改变;另一条路,就是努力把中医疗法标准化,尽可能保留疗效的前提下,形成确切的疗法和确切的疗效。我们眼下需要的,就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个性化的中医因为其稀缺性未来只能是小众高端市场,标准化的中医才是可高速发展的大市场。因此中医标准化时代需要,行业需要,人民需要,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更是眼下行业能否高速发展的最关键所在。而随之开启的,则是一个全新的万亿级规模的市场。
事实上,中医疗法标准化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且不说现在利用现代科技诸多尝试的脉诊仪、经络仪和人工智能处方系统等,当年仲景不也是因为大多数中医治不了感冒,才整理出了伤寒论,得以让中医辩证施治相对标准化?许叔微不也是因为看着诸多同行的医术实在着急,于是进一步细化标准,大力推广他的《伤寒百证歌》,在当时也普遍提高了行业疗效?
我们现在有了现代科技手段,有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神兵利器,更是能先人所不能,所以解放思想,打开眼界。这不是一个可垄断的市场,体量够大,利益够足,完全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大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去尝试、去创造,只要守着一条核心:”疗效至上”。
不能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比如现在市面上的脉诊仪,经络仪,大多停留在概念上,没有对应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标准化诊断只能是一个华丽的摆设。
目标也不用太大,哪怕只是一个小病种,能从诊断到疗法形成一套有效的标准,那也是巨大的市场。这点可以参考西医,一个病种的新疗法,往往是结合诊断+设备+药物+疗法的一套体系,一经推广就是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的市场。
《规划》指出,到2020年,各省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每个地市级区域原则上至少设置1个市办中医医院,每个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可标准化实施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这一切都会成为空中楼阁。而一旦有人可以推出一套可标准化实施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哪怕只针对一个最简单的病种,都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除了疗法的标准化,中药的标准化同样也是重中之重,也是杀入和颠覆中药市场的神兵利器,当然这个工作基本是大药企的事情,不是外行能撬动的市场,我们放在探讨中药市场时再深入分析。
春节将至,无藏私纯干货奉献给大家,只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如果能对行业未来有所助力那就更开心了。文章太长没人看,今天先写这么多吧,除了教育市场和标准化市场,视界君还看好的未来新兴市场有中医文化+养生养老、中医专病专科连锁、链接性行业平台和中医+互联网四个方向,将在本文下篇继续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