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忠——三游颐和园
今天我第三次来到颐和园

第一次到颐和园游览大约是在四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一名军人,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完成任务后,抽空到颐和园参观。记得是坐公交车到达颐和园站后,从东门入园,经过长廊,登顶万寿山,一览昆明湖,再沿长廊到石舫后原路返回东门,参观时间也就是个把小时。现在回忆起第一次来颐和园,只记得一条长廊通东西,山上一座阁,山下一片水,其它都已模糊了。
第二次到颐和园是在二十几年前,当时我在北京交通大学读在职研究生,利用周末时间,和几个同学从万寿寺乘游船到达南如意门入园。沿着昆明湖东堤到十七孔桥,在铜牛旁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背景合影留念。然后过文昌阁,再沿着第一次到颐和园的路线走了一趟。
定居北京生活快十年了,早有再游颐和园之意。昨天孙女因疫情度过了近八个月的漫长假期生活后开学了,接送孙女上学的重任由她奶奶承担。昨晚一个人在家,心血来潮,决定再去颐和园游览。
今日早晨五点钟起床,五点半开车,定好导航,直奔颐和园。六点半到达颐和园北宫门停车场,赶在了六点半开门第一时间入园。这么早进入颐和园的大部分是到园内晨练和拍照的人们,而游客则要等到八点钟单独售票的小景区开放后入园。
我从北门刷“社会服务通老年卡”进入颐和园,经过长桥,并在桥上俯瞰桥下沿河两岸的苏州街街景,穿过书有“福慈”的牌坊,再沿万寿山下的道路西行。首先来到著名的石舫前,这座位于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停泊在昆明湖西北部纹絲未动过的石舫,在晨光的照耀下,倒影印在清澈的水面上。距石舫走不远就来到长廊的西端,前两次走长廊都是由东向西,今天则是由西向东迎着朝阳前行。走在这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且是古建筑及园林中最长的廓,观看长廊之上,雕梁画栋,一幅幅斑澜的彩画,心情极好。我不时走出长廊外驻足,欣赏晨光照射下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水和在湖中游弋的游船,仰望万寿山中高高的佛香阁,远晀玉泉山和耸立的玉峰塔,并拿起手机拍下瞬间美景。
走过长廊,来到颐和园的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这些地方因疫情或者我到达时时间尚早,还没有开放。我穿过文昌阁,沿着昆明湖的东堤向南走去。宽阔的东堤道上急行晨练的人比较多,我此次游览颐和园也有晨练的味道了,入园早,大步流星绕湖而走。来到铜牛和十七孔桥的位置,我也按照游人打卡的习惯,在以铜牛角为前景,拍下了万寿山全景。回看照片时,发现拍照时没注意镜头中的中心线,照片画面有点斜。
再往前走,到了颐和园最南面的绣漪桥。绣漪桥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是颐和园的水上门户,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也是颐和园中最美最漂亮的桥。
昆明湖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造的,自南向北建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和界湖桥六座桥,其中以玉带桥最为有名,形若玉带,造型优美,玉泉山的泉水就是从此桥下流入昆明湖中。走在西堤上,穿过一座座精美的桥,如在画中行;站在桥面上,颐和园美景尽收眼底。西堤的西面是成片成片的荷花塘,现在荷花已凋谢,但一株株莲蓬挺然昂首,一簇簇荷叶如绿伞遮盖水面。我在西堤上还看到了天空中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的大雁飞过,这些大雁不知是迁徙路过,还是常栖昆明湖中。
上午八点多钟,我在西堤途中给老战友永庆打了个电话,我告诉他现在在颐和园。他家距颐和园不远,经常骑自行车来这里游览拍照,让我等他,并约定在万寿山的佛香阁入口处相见。
我走到西堤的最北端,又沿着早上走过的路线来到佛香阁入囗处。九点多钟,我与永庆会合。永庆要陪我沿着万寿山角下的道路向东走,再转到北门。
永庆对颐和园的每个景点在什么地方,并在那个位置、什么时节拍摄照片效果最佳都熟记于心,并一一指给我看,讲给我听。
十点钟来到北门出园,永庆是从东门入园,自行车停在东门。我将永庆送到东门,就此道别。
第三次游览颐和园结束了。此次游览颐和园沿昆明湖走了一圈,围绕万寿山转了一圈半,步行一万八千步,历时三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