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变味了吗?是我们变了
最开始,我们刚刚拥有朋友圈的时候,天天都会分享各种生活的喜怒哀乐,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方天地。
们遇到了开心或是难过的事情,就把心里话编辑成文字,再配上图片,一股脑发在朋友圈上,分享着自己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看朋友圈似乎也变成了一大乐趣,每天都喜欢将朋友圈翻到底,几乎一条都不会落下。
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开始减少了朋友圈的输出,无论是老师、朋友,还是其他人,甚至是陌生人,随意一句牢骚都有可能被解读成很多种意思,思前想后的时间会变长,分组也变得麻烦,最终情绪都过去了,就决定不发了。
也有人觉得,读书那会特别喜欢发朋友圈,天气好和伙伴们出去吃饭会发朋友圈,参加了学校的活动会发朋友圈,可以算是记录生活,但也是有私心的。
很多动态也是发给暗恋对象或者潜在追求者看的,时不时的出来冒个泡,保证一下曝光度,还是很可以提升好感度的。
还有年少时的爱好,恨不能天天和大家分享,朋友圈的内容总会有滚烫的音乐现场。
现在工作了,有对象了,遇到帅哥或者出来吃顿好的之类的事情也就不太值得特地发一下朋友圈了。
可能发个加班打卡的朋友圈,还能让领导看到你的工作态度。
我们的朋友圈变了吗?我们变了吗?
的确,是变了,但我们也只是有些地方不再需要被看见了,朋友圈所期待的目标不一样了而已。
后来,朋友圈出了三天可见,一个月可见的功能,大家的朋友圈就变成了封锁的了,很多人都设置三天可见。再后来的分组发朋友圈,可能你的朋友的某个动态别人能看见,而你却不知道。
分组可见成为了一个特别务实特别科学的功能,把生活圈子分成不同板块,同事领导,亲戚家人,关系好的朋友,不好的朋友,一般可见的朋友……
不同社交圈看见不同的自己,有时候当你看到朋友的一条朋友圈时,是不是也会思考,能看到这条的你是在ta的什么分组里。
正如把朋友圈分组是为了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不一样的形象,很多人会觉得这样是一件劳累的事情,还不如把自己展现在陌生人面前来得舒服,而且不用考虑过多。
有人说,朋友圈给我的压力太大了,没有精修照片,或是获得什么成就都不敢发。
以前还喜欢发发看别人点赞评论,但是见证别人朋友圈给我造成的压力之后觉得很多东西还是自己知道就好。
或者,干脆去微博豆瓣或其他平台上分享,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不够精致美好,可以畅心所欲。
其他平台的陌生人可能会比朋友圈“熟悉”的陌生人更了解你。
不会出现在朋友圈的那些隐藏的生活,只是在另外一个更私密的地方被记录着。
不管朋友圈的“变味是什么样的,我们也都还是在好好生活,只是这样的生活不再时时刻刻地记录在朋友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