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姑娘在广州 | 从大公司换到小公司我经历了那些转变?

我有一个名企梦

我从小是个表面低调,但内心张扬的孩子。成长的历程与大多数人别无二致,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是家长老师眼中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我的青春岁月里不曾行差踏错,或许是缺少了的叛逆让我内心有一丝不甘,于是便将所有内心的火热,那种渴望被人关注、渴望体验更丰富的生活的需求寄托在未来。

说起想要进入大公司的名企梦,或许最早是因为TVB时装剧里那些驰骋风云的职场精英给我带来的错觉。曾经的我对于未来的规划一度是成为踩着高跟鞋,每天坐几十层电梯走进办公室,用流利的英文和team member一起brainstorming,偶尔带着上千万的合同坐上十几小时的飞机前往另一个国度,被高级会所邀请成为高级会员,喝82年的红酒,住在山顶的豪华别墅,设计出的每一个方案都足以改变整个行业的职场女强人。要完成这样的设定,第一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进入行业中顶尖的外企。

比如这样!

还是这样吧!

大学毕业前期,身边很多同学在找工作期间是所有校内的、校外的招聘会场场不漏,各大招聘网站皆有账号,一天可以投出几十份简历,并且深谙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一边找着工作找着实习,一边准备着考验和公务员考试,但那短时间对我来说可能是最清闲的一段时光。

早在毕业前大半年,我已经收到了 Disney 上海度假村的offer,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这或许都是最理想的出口。我放弃了保研,也立下flag坚决不做公务员,结果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再次踏上职业寻找的征程。

其实我当时的内心也非常急躁,但却并不担心,我相信以我的能力和水平足以找到另外一份另自己满意的工作。我找工作的过程十分简单,先找出最新一份世界五百强的企业,然后找出进驻中国的外企,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逐一进入企业官网查看招聘职位。当然也包括很多随财富值不是五百强但业界第一的公司。是的,那时候的我,就执着于一个名企梦,不是名企不想去,不是外企不愿去。

几经挣扎,我还是如愿地既坚持了做自己喜欢的旅游业,进入了全球最大的度假连锁集团。再后来,因为对自我成长方面的调整,我又一次幸运地在全球最大的OTA工作,实现了从线下实体的度假村运营转换到线上为主的旅游互联网运营。结束这两份工作的时候,我差不多毕业三年,于是又一次新的调整逐渐拉开了序幕。

梦想实现,我却选择离开

在解释为什么离开之前,我想先来谈谈我们普遍认为在大公司工作的几点好处:

  • 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发展空间更大,有利于自我能力的增值和在业界影响力的提升

  • 公司名称本身就是一种可以炫耀,可以实现自我满足的资本

  • 大公司会提供更高的薪资,更完善的福利

当然就这个问题还有好多可以写,我列出的是最突出的几点,可以概括为工作业务上、心理诉求上和物质水平上三个方面的优势。

然后我来描述一下我在上海的一段大公司工作经历:

当时的公司有一个宗旨,在全球每个地方的办公室都设置在城市最繁华、最中心的位置,意图是希望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在市中心工作的感觉。我曾经一度认为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公司浮夸多金,但后来却对此深有感触,这个后面再说。

公司在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租用最贵的办公楼,大堂里布置精美,散发着好闻的香薰味,门口有礼宾帮忙开门。整个大楼和地铁联通,每次坐地铁上班不用出站直达办公楼。当然想要进到办公室,在大堂需要刷卡通过闸机,每张卡在电梯里只能选择自己所在的楼层,办公室门口需要刷卡,进入之后还有一道闸机,就是说每次想从办公大楼进到办公室就要刷至少四次卡,上洗手间也要输密码。

外企的公司几乎没有打卡的习惯,我每天都尽量提前半小时去,但也有不少人从未准时。我当时的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因为不涉及销售和客服工作,所以几乎从不加班,也从不倒班,只是每天对着几台电脑屏幕拉数据、分析数据,在内部系统里回复各个其他国家、其他部门的同事的邮件,解决或是传递他们的需求。六点下班,我收拾一下,和大部分同事一样,基本六点十五前便可离开,搭乘四站地铁,到家时刚刚六点四十。

在上海,对于我接触到的大部分人来说,工作不是生活中的中心。上海有许多自由职业者,他们不需要去公司按部就班的上班,每天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不是说他们工作起来就不辛苦,但是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成为自己的老板,所以做起事来精力充沛,却又懂得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闲和充电。一同工作的同事们,下了班或是周末也都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小天地,学素描、听音乐剧、练瑜伽、健身,更多的是去旅游。

在我的工作设定中,没有跟个人联系过于紧密的业绩目标,公司又是全球性的大公司,很多时候业绩好或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所以并未感到有过大的压力。当然这是对我个人而言,不能代表所有人。

外企非常注重福利制度,新员工一进公司就有12年假,每年还会递增,所有法定假日,甚至五四青年节也会放半天假,请假也无限制,这样的假期制度对我而言像是得了宝,每个周末我都可以进行丰富的业余活动,偶尔请一天假去周边三日游,偶尔多请几天出国走一趟,不仅是我,所有同事都是如此。

这份工作在上海薪水不高,但绝对性价比最强,但是我依然决定离开。在这里,我享受了一流的办公设施和被当做城市精英的感觉,但每天只需要专注于手头上一点点工作,公司的主要部门不在国内,很多核心业务接触不到,自我提升的路并没有想象中好走,我所得到的似乎也只是那一点点虚荣心的满足。

小公司,新的开始

3月底我彻底告别了上海,持续一个月的旅行后,将下一个长居地定在了广州。原以为广州和上海同为一线城市,自然很快可以适应,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

在 东北姑娘在广州之最不像一线城市的一线城市 中,关于两个城市的差异,我有从我的角度做过对比,简单概括来说,最明显的区别是上海更国际化,注重概念和创意,广州更本土化,更加勤恳、务实。

混迹于大公司的那段经历,让我反思其实一味追求进入外企、进入大公司,是否真的有意义,同时也好奇在小公司工作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加上工作环境的差异让我在广州寻找机会的过程并不顺利,最后我入职了一家本土旅行公司。称它为小公司似乎并不合适,毕竟将近300人的规模其实并不小,不过毕竟大小只是相对概念,姑且这样称呼吧。

广州的地铁交通不像上海那么方便,公司在比较偏远的区域,所以我每天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路上”。办公楼也不再是富丽堂皇,那种城市精英的感觉荡然无存,这时我才意识到在城市中心、在最贵的办公楼上班的感觉其实对于工作的认同感是有很大作用的。

克服了各种客观条件,我踏踏实实在这里上班。得益于在大公司工作的经验和眼界,我的价值很快便被上级认可,薪水也比在上海更高,当然算上隐性福利就并不好比较。但是在这里不论是销售还是运营,所有人的薪水都直接和业绩挂钩,所以我也第一次有了这方面的压力,说的好听一点,就是更需要有主人翁的意识才能把工作做好。

我们公司虽然人数也不在少数,各种常规部门该有的也都具备,但实际工作起来会发现很多设置并不合理。比如运营部门下面有许多文案和美工,每个人都承接了整个公司的需求,而不是按照项目或是部门专人负责,所以比如我想到一个活动,需要他们负责,他们会告诉我需要排期,前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我找不到一个具体的人进行对接。

更好笑的一点是,不以相对优势来安排工作,各司其职,而是抱着“你行你上”的态度。因为我自己也运营私人公众号,也会基本的修图,所以当我向运营部门提出需要设置公众号运营岗位,还有把一些美工任务布置下去的时候,竟然会被推回给我,让我来负责。每个人都是多面发展的,我可以写文案、PS、分析数据、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但肯定不能把所有我会、我可以的工作都丢给我,要让每个人发挥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不是吗?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是,沟通的不顺畅。以往在大公司,由于较严格的选拔制度,所以能进来工作的人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能力水平,加上比较完善的培训,对于具体业务偶尔会意见相左,但沟通起来并不困难,包括上级在下达任务指令时,也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就被get到。但到了新环境,我发现即使把具体工作内容都已经替相应的同事做好,尽量全面的阐释我的意图,有时仍然不能被其理解。我并非想表达自己有多么高深,只是在一个团队中,所有成员能力相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你所表达的能被对方理解,才有可能顺利将项目进行下去。

另外关于沟通的形式我也不甚认可。在大公司,我们有单独的系统作为工作上的联络工具,而在这边,更多的是依赖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这不单只是不专业的体现,也将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当社交平台用于工作,就给人一种一直在上班的感觉。

此外对于工作规划上的差异也对我目前的工作造成了一定障碍。以往无论培训、开会还是其他项目工作安排,都会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可以按照当天的schedule来完成;而在新公司,大部分事项即时而又机动,说开会就开会,说推迟就推迟,每天的时间被分割,且无法完全自行掌控,加大了我每天工作安排和时间管理的难度。

虽然弊端不少,但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处。在这里,我不再像是大公司里一颗看似可有可无的螺丝钉,我是一个被认可的主心骨,我有了独立负责的部门和项目,有了不受限制的发挥空间,我的意见一项项被采纳,被提上日程,鱼塘虽小,但可以任我驰骋。

在这里,同事们都很友好,部门内部的沟通更加紧密,因为大部分是女孩子,我们也会一起探讨更多关于生活上的话题,经理也偶尔组织饭局,更有一种生活在团体中的感觉,不会像上海的同事都那么自我,那么独来独往。

由于职能划分不那么清晰,所以许多项目从构思、到调研、到分析、到项目规划、直到后期实施和监测,都需要我一手负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锻炼了我各方面的能力,是一种整体上的提升。

选择自己喜欢的,坚持自己选择的

其实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是个没有答案的老议题了,每种环境都各有利弊、各有得失,关键要符合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和发展方向,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和环境,并且坚持自己所选择的,从弊端中分析解决措施,就会有所收获。

未来的我
夏天你好

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外企还是本土企业,只要在公司上班,就是一种打工者的状态。在最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逐渐意识到能最大程度上激发我工作动力的不是高额奖金,不是业绩压力,而是为自己工作,那种自我实现感和满足感是其他激励所无法代替的。所以短期内还会坚持做上班族,但我会逐渐开展自己的小事业,也不断搜寻更多的创业思路,期待自己下一个转变!

说到这,要来介绍一下最近在广州开展的体验项目

(0)

相关推荐

  • 职场案例 丨 感觉比同事做得多,赚得少

    年后跳槽,从民企进入了一家外企.民企的工资税后到手 7000 块,包住宿,包水电网费.外企面试谈薪资时,HR只愿意给我 13 k. HR说,这个岗位在今年只开放一个名额,后边还有好几个候选人,有的也是 ...

  • 打工人,你还好么?

    最近网友之间又开始 流行起一种新的称呼 打工人 本是对工作的调侃玩笑 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嘲讽与倔强 很多人刚进社会 就遭受了社会的毒打 太现实 马上就要到11月实习季,一大批高校实习生将外出实习工作. ...

  • 985本科生在外企年薪50万,如今入职谷歌,网友称赞:精英实力

    如今有不少年轻人,其实在进入社会工作以后,都希望自己能够取得成功,但是看到不少同事或者同学能够在一线城市里飞黄腾达,其实这些年轻人也会感到很自卑,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同事就已经和你拉开差距,而且你在社会 ...

  • 东北姑娘在广州之民以食为天

    我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姑娘,虽然无论是瘦小的身材还是讲话口音都更像南方人.得益于香港影音业八九十年代的黄金岁月,作为看着TVB.听着粤语歌长大的90后,我对粤语和粤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之后成为促使 ...

  • 东北姑娘在广州之最不像一线城市的一线城市

    自从有了"x线城市"的划分,"北上广"便成为每个年轻人绕不过去的字眼."x线城市"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种,除了最常用的GDP和常住人口数,还可以 ...

  • 东北姑娘在广州之难道今天没有50度?

    "我的小腿有一种烧灼感,就像一盘肉被放到烤炉上." "广州的天气就是这样啦,今天36度呢!" "不是吧?难道现在没有50度?" " ...

  • 东北姑娘在广州之早茶的前世今生

    在伦敦,人们总是习惯以天气来开启话题:在北京,早上常用 "吃了吗您内?"来问候:而到了广东,打招呼的方式便换成了 "饮佐茶未?",意思是问早上喝茶了吗,足以见得 ...

  • 东北姑娘在广州之你讲咩?

    对于大部分在广东生活的外地人而言,第一个也或许最大的障碍来自语言.粤语也称为白话.广东话.广府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又吸收了较多外来语,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和普通话及大部分地区方言有着较大差 ...

  • 东北姑娘在广州之粤语是怎样炼成的

    前情回顾 有个写"鸡腿"广东话叫法的段落,原文中写到"按我的理解,鸡的前两只是手,后两只是脚,而男朋友说四只都是脚."经朋友评论到"鸡有四只脚?&qu ...

  • 东北姑娘在广州 | 无龙舟,不端午!

    今年的端午节撞档父亲节和世界杯,尤为热烈.现在端午过去已半月有余,除了粽子还让你记住了什么? 今年也是东北姑娘第一次在广州过端午,所以这期文章我们就聚焦广州的端午习俗--扒龙舟,也看看南北方在庆祝这个 ...

  • 东北姑娘在广州 | 广州是一座巧克力之城?

    我清楚的记得,大学毕业前夕被问及以后准备去哪里发展时,每当我将广州作为答案之一,总会得到一声叹息似的感慨 "广州吃得多,就是治安太乱了!" 大学期间我曾几次到访广州,这是国内屈指可 ...

  • 东北姑娘在广州 | 一个体验达人的自白

    作为一个热爱旅行的非专业旅行达人,从去年和 Airbnb 合作成为签约作者以来,我通过城市探索结实了很多有趣的旅行爱好者,其中有一个群体叫做体验达人. 那时我还在上海生活,上海的旅游体验活动已经开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