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方证特征的体悟

四逆散方源于《伤寒论·少阴病篇》,主治少阴病热化阳郁的四肢不温症,即:“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从条文即可看出,本方主治甚广。若上焦心肺阳气失于宣通,则“咳”、“悸”;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克伐中焦脾土,则“腹痛”、“泄利下重”;若下焦水道失于宣通,则“小便不利”。笔者运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过敏性鼻炎、年轻人的手脚冰凉等病症均取得较好疗效。

从条文记载来看,“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均是或然证,而只有“四逆”才是本方证的特征症、必然症。在部位上,四逆以手腕以下明显;在病机上,四逆是由于阳气内郁不得宣通,末梢不得温煦所致。四逆症状的改善与否也是判断本方能否取效的重要标准。

另外,笔者还体会到除了四肢末梢之外,任何其他末梢部位也都会有相应的病变出现。如在面色上,常常为晦暗无光泽,或者淡青色;在手色上,常见手掌和手指颜色明显加深;在脉象上,一般初按似无,按之良久则会发现越来越有力,而并非脉微欲绝的四逆汤证的“四逆”;在汗出上,因为末梢循环不畅,所以平素汗出较少,或者很难出汗;其他还有鼻尖、耳尖发凉,容易鼻塞流涕,精神因素性阳痿等症状。

展开剩余71%

从药证上看,按照《伤寒论》的用药习惯,本方证还应当见有组成本方的四味药的药证。以药测证,用柴胡则有胸膈胁肋部位的胀满不适感觉;用枳实则有胃胀腹胀、大便干结症,且腹诊按之膨满;用芍药则有胃痛、腹痛、小腿抽筋疼痛症;用甘草则有烦躁急迫症。

笔者临证时体会到,根据方证对应原则,不拘泥于现代医学的病名诊断,抓指征用经方,有是证则用是方,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兹举该方治验案例一则与同道共享,并进一步加深对方证特征的认识。

案例

高某,女,64岁。2008年1月18日就诊。

主诉:胃脘胀痛10余年。患者于10余年前出现胃脘胀痛,2006年10月16日在某医院作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服理气消胀中成药、潘立酮及抑酸西药后略有缓解。2007年7月笔者曾予补中益气汤10余剂无效。刻下症见:胃脘持续胀满,针刺样疼痛,纳少,中午仅能吃一小口米饭,伴烧灼感,嗳气,无泛酸,无恶心;自分娩后失眠至今近40年,平常每夜仅能入睡1小时,甚时彻夜不寐;头晕,神疲乏力;身痛,久立久行后腰酸;手脚易凉,小腿抽筋频发;小便不黄,大便4至5日一行,干结如栗;舌淡红,苔薄黄,脉沉无力。查:形体消瘦,面色黄黯无光泽;腕横纹以下双手冰凉,手色偏紫暗,手掌鱼际瘦薄。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胃脘气滞化火证。

治当理气清热和胃,拟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12g,枳壳12g,白芍药15g,生甘草10g,蒲公英30g,5服。水煎服,日一服。并予六味地黄丸晨起空腹顿服,每次20粒。嘱停服其他药物。

二诊(2月4日):药后胃胀灼痛十去其三,食量略增;每夜能睡2小时左右,腰酸明显减轻,手足较前容易转温;大便2至3日一行,便质仍干;舌脉同前。查:面色黄黯气转淡。原方再进5服,继续服用六味地黄丸。

三诊(2月14日):春节期间停药后胃胀痛又加重,再服上方后缓解。5服药后,胃脘不适十去其八,每次能吃大半碗米饭,但睡眠未再继续改善;大便2日一行,便质仍干,但较前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有力。查:面色转红润,光泽重现,手足已温。拟酸枣仁汤原方,处方:酸枣仁30g,茯苓12g,知母10g,川芎6g,生甘草6g,5服。水煎服,日1服,丸药继续服用。

药后电话告知,睡眠改善明显,每夜能睡3~4小时,神疲乏力好转。嘱患者若胃中胀满烧灼感加重,则服四逆散加蒲公英方;若胃中无不适感,则服补中益气丸;若眠差,则服酸枣仁汤。随访半年,患者偶尔有胃中不适,但饮食正常,睡眠保持每夜4小时以上。

按:

回顾患者的治疗过程可知,本案实为典型的四逆散证。笔者初见其有头晕食少、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无光、脉弱等中气虚弱症状,投以补中益气汤,但并未见功,说明非的对方证。因为患者并非单纯气虚证,还夹有气郁证(即四逆散证)和郁热证(胃脘有胀满烧灼疼痛感,舌苔薄黄),郁热不除,呆补无益,故方用四逆散理气和胃。

因气郁日久,多有化热倾向。本案患者自觉胃中烧灼感,舌苔薄黄,就是郁热的明证,故方中用大剂量的蒲公英清胃火。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蒲公英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可以作为使用蒲公英的一个参考。因患者久立久行后腰酸明显,属于先天肝肾不足体质类型,故用六味地黄丸改善体质。胃脘不适改善后即以酸枣仁汤养心安神治疗失眠,后再以补中益气丸善后。

·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网络,作者/ 王阶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 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0)

相关推荐

  • 胃痛-肝胃郁热胃反流性食管炎特点:剑突下或胸骨后烧灼感或烧灼样疼痛,胃脘胀满不舒,进食后胸骨后疼痛加...

    胃痛-肝胃郁热 胃反流性食管炎 特点:剑突下或胸骨后烧灼感或烧灼样疼痛, 胃脘胀满不舒,进食后胸骨后疼痛加重; 反酸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咽干, 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 ...

  • 胃胀日久, 疏肝和胃方来解忧!

    胃胀是因胃病日久,脾胃失健,或湿浊痰瘀内蕴,阻滞气机所致.以长期脘腹痞胀作痛.嘈杂,或有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病类疾病. 点击加载图片 胃胀 ,病名.胀病之一.主证胀满.胃脘痛.<灵枢·胀论& ...

  • 脾胃系病证——5.胃痞(3)

    脾胃系病证之胃痞 (未完待续) 一.概述 胃痞是指以自觉心下痞闷胀满不舒且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又可称"痞满".胃痞(痞满)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

  •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

    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随着临证的增多,愈发觉得这是我们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一.方证分析  四逆散首 ...

  •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随着临证的增多,愈发觉得这是我们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一.方证分析  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 ...

  • 半夏泻心汤方证特征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首经典高效方.原文主治寒热错杂的痞证,即"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 ...

  • 四逆汤加苓术合四逆散方证 – 经方派

    2019年5月6日微信上收到一条消息:马博士,您上次给我母亲开的处方,吃了一周效果很好,每天的小便次数明显减少,起夜次数也明显减少,走路时双腿要轻快很多,没有以前那么沉了,胸部胀满的感觉也有明显减轻, ...

  •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方证特征

    2009-12-31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并非<伤寒论>原方,但其精华不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本方是经方 ...

  • 射干麻黄汤方证特征

    射干麻黄汤是由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干姜,加射干.紫菀.款冬花.生姜. 大枣而成.同为主治咳喘病外寒内饮证的方剂,两方在临床上该如何鉴别应用呢? 文/熊兴江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 ...

  • 苓桂枣甘汤方证特征及临证治验

    苓桂枣甘汤,见于<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有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奔豚病>第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 ...

  • 半夏泻心汤方证特征及临证验治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首经典高效方.原文主治寒热错杂的痞证,即"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 ...

  • 桂枝茯苓丸方证特征及临证验治

    桂枝茯苓丸又名夺命丹(<妇人大全良方>).催生汤(<济阴纲目>),源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本方可以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主治下焦瘀血的妇人癥病,即&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