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超声引导下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四肢血管瘤的疗效
《智慧健康》
2018年12月第4卷第36期
超声引导下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四肢血管瘤的疗效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四肢血管瘤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四肢血管瘤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借助超声引导,将泡沫硬化剂注射于血管瘤腔内,随访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经治疗后,临床有效率高达90%以上,疗效显著且并发症不足10%,安全性较高。
结论:对四肢血管瘤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泡沫硬化剂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极高,可临床推广。
关键词:
泡沫硬化剂;超声引导;四肢血管瘤
文献编号:
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18.36.033
血管瘤主要受胚胎期间血管细胞增生影响,使胎儿软组织及皮肤表面发生血管畸形或先天性良性肿瘤,但引起细胞增生的病理原因至今不明[1]。该病多见于新生儿,在四肢、躯干等部位出现率极高,病变血管通常呈紫红色(或艳红色)肿块[2];在传统治疗中多采用手术方式[3],但此方式很难彻底清除与肌肉组织相连的血管畸形瘤体,若手术切除面积过大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生理损伤[4],影响其肢体功能,因此为寻找更加有效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式,特行此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7年4月至2018年4我院收治的56例四肢血管肿瘤患者,男21例,女35例,年龄0.8-21.4岁,平均(12.57±2.26)岁,其中上肢血管瘤23例,下肢血管瘤33例。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择合适体位予以治疗:①借助彩超诊断仪,调整频率8-12MHz,探查患者病变部位;瘤体大小、深度、形态等基本特征;②备齐无菌单,消毒铺,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在其皮肤表面选取适量注射点,予以多次注射,在选点注射点时需注意远离粗大动静脉血管及重要器官组织;③选取浓度为1%聚桂醇注射剂,制备泡沫硬化剂(空气:聚桂醇=4:1),并在超声引导下由注射点向瘤体注射,保证泡沫硬化剂准确注入血管瘤腔中,当原瘤腔造影剂被泡沫硬化剂填充完成后即可停止注射,单个瘤体注射总剂量不可超过20mL,注射时间控制在15min内;④注射治疗后,利用加压技术包扎病变部位,并留院观察24-36h,无不良反应后则可指导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指导患者每隔2个月到院复查一次,共跟踪复查6个月(3次),观察患者瘤腔闭合、血管瘤大小及恢复情况,评定治疗效果,并调查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患者肢体表面无疤痕畸形情况,血管瘤体完全消失或体积缩小程度超过3/4,四肢功能完全正常;②有效:血管瘤体积缩小1/2以上,病变部位皮肤外观基本正常,肢体功能明显改善;③无效:皮肤外观无明显改善,血管瘤体积缩小程度不足1/4或呈现持续增大趋势。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经6个月随访调查,56例患者中显效25例(44.64%),有效26例(46.43%),无效5例(8.93%),有效率91.07%(51/56)。
2.2 并发症情况
所有患者治疗后4d内注射部位均出现疼痛反应,其中12例患者出现肿胀症状,2例发生血肿,并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咳嗽,2例出现味觉障碍症状,未进行处理,14d内均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中发生毛细血管扩张症3例,未见肺栓塞、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病率5.36%(3/56)。
3
讨论
血管瘤为血管异常发育疾病,大多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部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瘤体及病变面积会自行消退[5],但个别患者病症会持续加重,最终导致肢体畸形,影响肢体正常功能[6],并会对患者肢体美观造成严重损害,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
临床中治疗血管瘤方式较多,包括切除手术、激光照射、栓塞治疗等[7],但均为无法有效清除病灶,术后极易复发,且并发症较多,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而泡沫硬化剂治疗,可由超声引导将治疗药物直接送至病灶,以保证治疗效果[8];本次我院选用药物聚桂醇用于治疗,此药为治疗血管疾病常见药物,在治疗血管瘤中,将其制成硬化剂注入瘤腔中,可使血管瘤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并能诱发瘤体血管痉挛[9],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造成血管瘤组织机化、坏死,实现血管瘤的临床治疗目的,手术操作简便,且安全性极高[10],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超声引导下行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有效等特点,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但此方式主要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患者,对于部分瘤体较大或病变范围较广患者则无发起到显著效果[11-15]。
硬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