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内镜下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2种方法疗效比较

临床合理用药

2018年5月第11卷第5期中

内镜下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2种方法疗效比较

黄丽静

(355200 福建省福鼎市,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福鼎市医院消化内科)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组织胶及聚桂醇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观察比较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组织胶及聚桂醇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通过临床、电话、胃镜复查等形式随访半年,A、B组止血成功率为93.3%(28/30)、100.0%(30/30),术后30d再出血率分别为10.0%(3/30)、6.7%(2/30),术后3个月再出血率33.3%(10/30)、10.0%(3/30),术后6个月再出血率53.3%(16/30)、26.7%(8/30)。2组术后3个月再出血率、术后6个月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下聚桂醇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方法的疗效高于50%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组织胶的注射方法。

关键词:

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葡萄糖注射液;聚桂醇注射液;组织胶;再出血率

文献编号:

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8.14.07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病急、重,病死率高。一旦出血,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同时进行抑酸、降低门静脉压力、止血等。近年来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治疗、组织胶注射治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及再出血率。故而,在急性出血期应积极抗休克及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行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1]。本文共收集6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例,均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处理。针对胃底曲张静脉,比较50%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组织胶与聚桂醇注射液联合组织胶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60例,均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所有患者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均为重度,Child-pugh分级均为B级。根据胃底曲张静脉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组,每组3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设备及材料

用Olympus GIF H260电子胃镜、套管注射针、医用组织胶、50%葡萄糖注射液、聚桂醇注射液。

1.3 方法

进镜至食管中下段可见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部分可见曲张静脉有红色征或血栓头[2],结合实际情况,均予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处理,胃底可见重度曲张静脉。A组行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处理,50%葡萄糖注射液5ml、医用组织胶2ml、50%葡萄糖注射液3ml依次快速注射,注射性后可见曲张静脉变白,收针后针鞘压迫数秒钟撤出针鞘,观察有无渗血或排胶。B组采用聚桂醇注射液联合组织胶的注射方法,曲张静脉内先后快速注入聚桂醇注射液3~6ml、组织胶2ml、聚桂醇注射液2~3ml,注射完迅速退针,予针鞘压迫数秒钟后观察注射点有无渗血,确认注射静脉实变。2组术后均禁食72h。

1.4 止血效果判断

急诊止血成功:内镜下治疗72h无活动性出血的证据;再出血:内镜下治疗72h后再次发生活动性出血,经胃镜检查明确因注射处溃疡出血、排胶出血、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嘱患者30d、3个月、6个月复查胃镜,随访时间为6个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内镜治疗的疗效对比,B组发生异位栓塞1例(3.3%),A组无此并发症。A、B组止血成功率为93.3%(28/30)、100.0%(30/30),术后30d再出血率分别为10.0%(3/30)、6.7%(2/30),术后3个月再出血率33.3%(10/30)、10.0%(3/30),术后6个月再出血率53.3%(16/30)、26.7%(8/30)。2组术后3个月再出血率、术后6个月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肝肺综合征、癌变等。本文主要对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2种内镜下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及安全性比较。A、B组各30例,A组为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B组为聚桂醇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注射过程中要求内镜医师有较好的内镜操作技术,应注意注射角度、深度、注射点的选择及拔针、停针的方式等,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本文中60例患者的内镜治疗方法的比较和分析,笔者认为内镜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排胶溃疡出血,组织胶注射液注射入静脉后迅速从液态变为固态,在静脉内形成栓子,可有效闭塞血管,控制曲张静脉出血,但组织胶形成局部炎性反应及血管纤维化的作用较弱。如果胃底有粗大的胃壁内外血管网及胃底弥漫性病变或区域性门脉高压则容易造成内镜治疗失败,脱胶时会引起大出血[3-4];单用组织胶闭塞率仅为51%[5];同时,组织胶因不被人体吸收会排出体外,如果因为曲张静脉较粗无法完全闭塞或闭塞时间过短,在这些情况下发生排胶,容易出现出血,排胶出血率约6.1%[6],易引起异位栓塞。而聚桂醇注射液不但可被人体吸收,还能使血管内皮组织发生炎性反应,损坏血管内皮形成血栓,从而阻塞血管,这样避免了随后注入血管的组织胶漂移引起异位栓塞[7];同时,联合注射可很好地利用组织胶快速聚合封堵血管的优势,可使血管充分闭塞,即使组织胶脱胶时也不会发生再出血等并发症,可明显降低静脉曲张复发率和再出血率[8]。50%葡萄糖注射液则无此作用,葡萄糖联合组织胶注射易发生异位栓塞,而且闭塞血管效果欠佳,易引起再出血。故笔者认为,聚桂醇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胃底曲张静脉的治疗方法优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尤其是对较粗的曲张静脉。前者不仅可用于控制急性活动性出血,亦可减轻静脉曲张程度或使曲张静脉消失,可明显降低再出血的危险性;同时,异位栓塞等风险也明显降低。该方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方法,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硬化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