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信任、信用是激活民间投资的两大关键
国务院所有在京领导,以及31个省(区、市)政府负责人和各部委负责人齐聚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只为了部署一件事: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这一场景发生在7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各省(区、市)政府负责人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工作会议上。
按照国办相关人员的说法,这样隆重的阵容讨论一件事,之前没有过先例。这也从一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央对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担心和重视。因为,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民间投资的增速已经回落到2.8%,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则下降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了3.6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确实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甚至可以说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最大难题。因为,按照目前的经济结构,民间投资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民间投资稳了,实体经济发展也就稳了。在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都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民间投资的增强,来改变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更重要的,一旦民间投资的活力得到释放,对于缓解市场流动性风险,改变已经出现的“流动性陷阱”,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显然,中央重视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问题,是抓住了当前经济工作的关键。前提是,要找到民间投资回落的原因。按照有关机构的分析,造成民间投资增速放慢的原因,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对经济和后市信心不足;缺少有效投资标的;融资难、融资贵;有效投资渠道较窄或不畅,投资审批手续繁琐以及因此滋生的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较多等。另有媒体分析,近年来民间投资海外并购力度加大,特别是今年以来并购力度明显加大,也是造成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
应当说,这些都是民间投资增速下滑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却不是关键因素。从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实际情况来看,信任和信用才是造成民间投资增速放缓最为重要的两个关节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两个非常“虚”的概念。因为,在市场经济下,信任和信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民间投资。殊不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政府和国有投资一直非常强势的大背景下,民间投资已经被严重边缘化了。尤其是近几年来,有关民间投资者进行权钱交易的案件被连续查处和曝光,社会各方面对民间投资者和政府的社会信用度、社会形象、社会信任度等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上前些年政府通过负债建设的工程,大多出现了信用缺失现象,民间投资者拿不到属于自己的回报,政府则因为少数民间投资者资金实力不强而出现半拉子工程,也使得民间投资者对政府以及政府对投资者的信任度严重下降。
信任度和信用度的下降,毫无疑问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继而影响到民间投资的增速。以目前比较流行的PPP项目为例,尽管民间投资者十分希望参加PPP项目建设,将手中的资本社会化,为社会多做贡献,也从中获得一定的回报。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政府出于政治风险考虑,往往很难有效把握好合作的回报,给民间投资者一个可以接受、但不会出政治风险的回报率,从而使许多原本可以合作的项目,出现难以推进的现象;另一方面,即便双方就项目合作能够在达成共识,但是,民间投资者又担心政府不守信用,一旦换了领导是否还能履行协议,心里没底。最终,也使得好多项目都是谈而无果。
正是出于这样的格局,在已经签约的PPP项目中,国有仍超过一半,且开工率明显高于民间投资。在其他方面的投资中,同样存在着彼此不信任、信用不好的问题。而且,相当一部分民间投资者还担心政策会变。特别是地方政府给予的政策,实在没有信任的底气。
应当说,在决策层面,对民间投资,已经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但是,能否转化成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者的动力,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近日,中央又出台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从制度、政策、政府与企业投资范围、行政审批等多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目标,也简化了审批程序。民间投资的发展环境已经相当的好,就看各级政府能否趁热打铁,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给民间投资者一份信任、一份信用。同时,民间投资也给政府反馈一份信任、一份信用,从而真正形成有机统一。那么,民间投资下滑的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民间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能得到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