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致一《吴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徐致一,虽非全佑家族成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引领着全佑所传太极拳的走向。其褒贬优劣笔者不作评述,正所谓著者出身无须问,著作本身见高低。“漾太极”,当代太极拳史论家杨志英为您评述徐致一著《吴式太极拳》

(一)《吴式太极拳》简介

五大流派太极拳著作,《吴式太极拳》成书最早,完成的最为轻松。该流派在民国时期就影响较大,且不乏文武兼备之人。接受任务的徐致一早年出版过《太极拳浅说》一书,故驾轻就熟,写作进度快,图书于1958年7月便出版发行。该书至1964年就已经五次印刷,第六次再版则是在1980年4月,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印刷发行。“初版本”前有顾留馨撰写的《吴式太极拳简介》,并附有吴鉴泉肖像照。接下来是《目录》,其后是《前言》,后注“作者徐致一谨识  1958年3月”。主要内容包括:太极拳的优点、太极拳在行动时的心理作用、太极拳在动作特点上的生理作用、太极拳在技击上的力学根据、盘架子时应注意的法则、吴式太极拳图解、练习推手时应当注意的法则、吴式太极推手图解。《附录》部分包括: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太极拳论、十三势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附图为'初版本’和“88年版”封面照)

(二)《吴式太极拳》评析

顾留馨在《吴式太极拳简介》中写道:该书是在“复修订原作(即<太极拳浅说>),编著”而成,从而使得该书更趋于严谨、系统。比如徐致一在介绍太极拳优点时这样写道:一、作为健身运动的优点是“全面锻炼”、“内外兼顾”、“趣味浓厚”、“陶养性情”、“人人可练”、“医疗作用”;二、太极拳在技击上的几个优点:“以柔济刚”、“以静制动”、“以小制大”;太极拳在动作特点上的生理作用:一、表现在动作方面的特点为:“柔”、“缓”、“松”、“和谐”、“连贯”、“圆形动作”、“用意不用力”;二、表现在姿势方面的特点是:“悬顶弛项”、“含胸拔背”、“转腕旋膀”、“弓腰收臀”、“屈膝坐腿”等;太极拳在技击上的力学根据:“一、符合于力的作用时间和速度变化的规律;”“二、符合于物体惯性的规律”;“三、符合于合力的原理”;“四、符合于力偶(凡两个平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者,在力学上叫做力偶)的原理”;“五、符合于物体平衡的原理”。
盘架子时应注意的法则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轻、慢、圆、匀;第二阶段:灵活、松净、完整、连贯;第三阶段:分虚实、调呼吸、用意识、求虚静。”
该书还增加了《吴式太极拳图解》,从而弥补了《太极拳浅说》中的不足。其中100多幅拳式绘图,是根据陈振民提供的60余帧吴鉴泉拳照描绘而成,不足部分由赵寿邨演示补照了50余帧,然后再描绘成吴鉴泉的身姿。推手演示则由赵氏和吴耀宗合作完成。陈、赵、吴三人均为徐致一的“同学”。吴鉴泉的“太极拳是由他的父亲全佑先生所传授的。全佑先生先从杨福魁(字禄禅)先生学拳,后来又列于杨氏次子班侯先生门墙。”(见<前言>)“民国初年,许禹生在北京设体育研究社,邀请杨少侯教授杨式大架子,吴鉴泉教授杨式小架子。原来全佑所传拳式动作有起伏,每势定式时均有隐于内的发劲动作,也有跳跃动作。后来随着杨氏大、小架的逐步修订,鉴泉所传拳式亦随之修订,逐渐衍化为连绵不断、不跳不跃的拳式,适应性遂较广泛。以后杨氏不教这套小架子,吴氏复根据教学上的需要,对拳式有所修润,吴氏所传又较广泛,人们遂称作吴式小架子,以区别于杨氏所传的大架子。”吴式太极拳“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虽拳式小巧,以具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故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缩。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帖,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见顾留馨,<吴式太极拳简介>)
吴鉴泉行拳舒放大气,松沉兼备,但身体前倾非常明显,正如顾留馨所言:“吴鉴泉上身前倾,为身法之病,美中不足!
笔者介绍了徐致一编著的两本著作,前后相差31年。后著和前书相比较,进步非常明显,这和其三十余年来对功夫的不断探索、积累、提升密不可分。比如《吴式太极拳》一书不再论述“川字步”,而且特意回避了太极拳源流问题。因为他意识到“到现在为止,还在探讨中。这一问题,作者从来未做过考证,所以本书略而不谈。”(见<前言>)书中《附录》有一节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无令丝毫间断耳。”署名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可见他对前辈拳论作者的归属,开始慎重对待。徐致一的这份清醒、明智,不再盲从照搬,没有人云亦云的严谨学术态度,难能可贵。在此,笔者对徐致一务实求真的治学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