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多发肌瘤伴脂肪、玻璃样变


病理报告2

(全子宫及双附件) 大体:

子宫大小8×9×2.5cm,表面浆膜下见多个结节,小者直径1cm,大者直径5.5cm,小者切面灰白灰黄,大者切面灰黄质软。沿子宫前壁打开,肌壁厚1.8cm,内膜菲薄;

颈管长4cm,外口周径5cm,宫颈粘膜光滑;多切面切开肌壁,未见明确出血点。

左卵管长4cm,直径0.5cm,伞开;左卵巢大小3.5×1×0.5cm,表切面未见异常。右卵管长4cm,直径0.5cm,伞开,伞端伴部分钙化;

右卵巢大小4×2×1cm,切面可见多个囊腔,直径1.2cm。子宫肌瘤:灰白结节:大小3.5×2.2×2cm ,表面光滑,切面灰白编织状。

镜下: (全子宫及双附件)

子宫浆膜下、肌壁间及内膜下多发性平滑肌瘤。

其中最大者直径5.5cm,伴脂肪变。

增殖期子宫内膜。

双侧输卵管组织可见泡状附件;

右卵巢组织可见滤泡囊肿,

左卵巢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子宫肌瘤)平滑肌瘤伴玻璃样变。


最终诊断

子宫浆膜下、肌壁间及内膜下多发性平滑肌瘤,其最大者直径5.5cm,伴脂肪变。

子宫平滑肌瘤伴玻璃样变。


子宫肌瘤脂肪变

子宫肌瘤是女性盆腔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瘤体主要由平滑肌组织和少量纤维组织组成,较大的肌瘤由于血供障碍可发生各种继发性变性如玻璃样变、液化囊变、钙化及脂肪变。子宫肌瘤变性可以发生在子宫及附件的任何部位,一般直径>4 cm的肌瘤可发生变性。变性肌瘤病灶部位多变,变性子宫肌瘤与未变性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术前明确子宫肌瘤是否变性及变性的程度,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子宫肌瘤变性以玻璃样变最常见,占60%以上。黏液样变及囊性变常继发于玻璃样变,脂肪变性及钙化多在坏死或玻璃样变以后发生,黏液样变若浸润时应做恶性处理。


红色变性是一种特殊形态变性,有报道,发生率1.9%~2.5%,其中与妊娠有关占20.5%~34.8%。肉瘤样变为子宫肌瘤恶性变,发生率低,国内报道肉瘤样变约0.5%,无特殊临床症状容易忽视。子宫肌瘤变性常规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在分辨脂肪、囊变、钙化成分上有优势,增强CT显示玻璃样变具有特征性,可以区别肿瘤内不同性质的变性,对诊断肌瘤变性具有重要价值。


肌瘤玻璃样变CT平扫以实性成分为主,密度多不均匀,CT增强扫描依据肌瘤变性程度表现为裂隙状、云雾状、蜂窝状不强化或偏低强化灶。

肌瘤囊性变CT平扫以囊性成分为主时多提示瘤灶内为液化、坏死囊性变,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变性区域与CT图像上的低密度区域基本相符。

肌瘤红色样变又称溶血变性,这种改变常从肌瘤中心开始,是肌瘤血液循环障碍所致,CT平扫以实性成分为主,中央区见低密度灶,增强扫描低密度灶呈轻度强化,与正常肌瘤明显强化形成对比,可以清楚显示缺血的变性区。

脂肪样变性CT平扫以囊实性为主,内见斑片状、大片状脂肪密度影,从局灶到弥漫,增强扫描可见少量实性成分飘带状、结节状强化。

出血钙化CT平扫肿瘤内可见斑点、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影,出血钙化多发生在其他变性之后,增强扫描可见玻璃样变及囊性变的CT征象。

黏液样变CT平扫以囊性成分为主,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囊内不强化。

肉瘤样变CT表现缺乏特征性,主要呈浅分叶状、大片状或散在小片状坏死,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延迟强化并出现较多肿瘤血管,周围实质呈破絮状或环状口。


该病人如此巨大的脂肪变,还是很少见的。

但是子宫肌瘤脂肪变,CT诊断还是比较容易的,当发现子宫分叶状增大或自子宫向外突出的实质性肿块,其内部出现脂肪低密度影,为子宫肌瘤脂肪变的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子宫肌瘤脂肪变性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子宫脂肪瘤、平滑肌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在影像上很难鉴别,需有赖于病理。但是脂肪瘤的多位于骶骨前区,具有均匀中性脂肪密度边缘清楚。

(2)畸胎瘤,一般发生在附件区,发生于子宫的极少见,往往含有三个胚层的组织,诊断不难。

(3)脂肪肉瘤,一般好发于腹膜后,发生盆腔的少见。脂肪肉瘤实体型CT值大于20HU,脂肪肉瘤假囊肿型CT值近似水样密度。脂肪肉瘤混合型含脂肪密度肿块,不容易鉴别。

(4)子宫脂肪平滑肌瘤:与子宫肌瘤脂肪样变在影像学上鉴别困难,确诊需病理学鉴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