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尚基 || 五华"北山殿"(传说故事)
五华"北山殿"
文 | 卓尚基
长乐北山殿(又称北山寺),位于长乐县城(今华城)以北半山腰,建于明代中叶,是五华县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全殿由三个小殿组成:第一殿叫大雄宝殿;第二殿叫南华别洞;第三殿叫真武殿,各殿均设有形态不同的神、佛塑像,以及雕画、匾额、诗文、楹联等等。周围花草浓郁,舒静宜人。解放前,善男信女赴殿烧香拜佛者,不乏其人。亦有以欣赏为目的者,前往观光游览。解放后,北山殿已陆续拆除,遗址改建成三千多平方米的华城小学,成为华城镇小学教育的核心所在地。
因此,现在的年青人,已不知北山殿为何物?也不知其寺庙缘故?由于本人在1987年搜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在城内听耄耋寿星傅、吉老师详细讲古,记录在案,为使后人更了解千年古镇的文化历史,现笔者聊充向导,引作“会意”游……
走出古城北门,往右行约五十米,踏入一座雄伟的庙宇门,便见左右门角,各立一尊丈余高的金罡神像,脸色一红一黑,怒目擎拳俨然卫士面目。这里便是北山殿之第一殿——大雄宝殿,举目往壁上观,只见上书诗文:威名赫赫著华城,怒目擎拳满座惊!”此本是称颂金罡神威之句。但是说惊也的确可惊。解放前,这里是流浪者和乞丐托身之地。他们日夜睡在神佛身边,却未得半点庇佑,有的疮痍满身,有的骨瘦如柴,确实令人触目惊心。与这一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在这一殿内的地藏庵,却是有钱人经常停放棺柩的所在。解放前,有钱人的亲属死了,并不急于埋葬,而是把尸首用上好棺材盛殓放在地藏庵“停库”。短的停一、二年,长的三、五年,直至找到“好风水”后,才移棺下葬。这就是在神佛面前,显示了旧社会的缩影:穷人乞食讨饭,生无立足之地;富人花天酒地,死了要也挥金如土。神佛之地为什么不公平?
从大雄宝殿绕入地藏庵园门,再走约十米,便进入北山殿之第二殿——南华别洞。第二殿所以不叫殿叫“洞”,在于这里殿中有殿,殿中有宫,五光十色,别有洞天。刚入“洞”内,便见上下两层楼宇,上一层楼宇安放十八罗汉佛像,故称罗汉殿;下一层楼宇安放佛母神像,名叫准提佛母宫。再往前,登十二级石阶,又见两庙并立,一叫关帝庙,一叫圣医亭。两庙相邻处,有清代长乐县令奉挂的匾额一块上书:“所谓医者意也,母乃神其圣乎”十二个大字。相传是为纪念我国古代名医华佗而设的,故圣医亭又叫先师庙。解放前,来这里拜神求药者甚众,因此常年烛光闪闪,香烟绕绕,且有专人庙祝,是五华“神灵庙祝肥”的著名庙宇之一。
穿过南华别洞背基之门,登上八级石阶,便到北山殿之第三殿——真武殿。一到此殿,便另有一番气派,两旁檐柱,一副楹联十分醒目:“仿太和清胜,增岭海奇观。”分明说出这里胜似天上仙景。进入正门,首先可见三大石雕并列:左为“石马”,右为“石鹿”,中为“海上日出”,石雕之大,亦属罕见,每雕四边约均二米许。墙止奇花异草,各逞其姿。殿内有一露天院庭,向院右登五级石阶走至第一天波楼,再登五级至第二天波楼,两楼均是螺旋木质结构,造型美观,酷如浮去中的仙亭。结构精密,俨然是鲁班手艺架造。后人好奇,把天波楼顶拆下观察,结果拆得下来装不回原样,只得改用八卦绘上鸟兽图案马虎了事。除外,真武殿还安有一座五百多斤重的大铜钟,形如倒挂金鼎,声似春雷长鸣,隆隆嗡嗡,十里之内可闻,俗称北山神钟,此钟直到解放后的一九五八年大闹钢铁时,才被送至汕头地区处理掉。
当年的北山殿,已时过境迁,并完成其历史使命。从这一角度上说,解放后把它拆除,改建学校,且已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好苗苗、好人才,自然是功德之举。但它毕竟是劳动人民亲手所建的上乘之物,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不论从文化、艺术,乃至建筑技巧等方面,也许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价值,如能把它保存下来,它大概仍然不失为民族艺术的光辉色彩。
文字配图来源: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卓尚基,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广东省民俗学会会员,广东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文化干部退休,著有《长乐风情》,《华城风采》,主编《华城地方志》(初稿)。居华城。
编辑:周逸帆
校对:卓尚基
审稿:廖玉娥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30212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