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佳,可是他干的一件事,让蔡伦感谢他两千年

东晋末年时期的桓玄,在历史上的评价极差,被扣上了乱臣贼子的帽子,可是有一个人却十分感谢他,此人就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至于二人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若是论起古代最混乱、最黑暗的王朝,晋朝绝对榜上有名,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都让华夏文化受到了重创。与此同时,由于朝廷政治十分混乱,导致朝廷内部分崩离析,各类争权夺利的戏码不断上演,造就了一幕幕的悲剧。东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权臣,他被历史学家称为是妄人,他的一生曾辉煌无比,却始终逃不掉小丑的命运,此人正是东晋权臣桓玄。

桓玄是一位官二代,其父亲桓温是东晋掌管军政大权的将军,正因如此,靠着父亲的声望与权势,桓玄很快就变成了一位纨绔子弟,他的性格中几乎囊括了所有富家子弟的劣根性,甚至还目空一切的瞧不起任何人,总是认为自己的才学和声望超乎常人。果不其然,就在桓玄借着父亲的势力逐渐掌握朝廷权力之后,他便对晋朝怀有异心,当自己的地盘扩充到晋国掌控区域的两倍时,开始公然与朝廷对抗,试图争夺权力。

桓玄势力庞大,果然顺利地拿下晋国都城,并逼迫晋安帝让位,自己接掌玉玺成为皇帝,立国号为楚。可谁也想不到,就在桓玄安享皇帝美梦之时,大将军刘裕公然起兵讨伐桓玄,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将桓玄彻底击败,并当众砍掉他的脑袋。至此,一代妄人彻底沉寂,从此在历史中留下了千古骂名。

谈到这里,我们也应该理智的用辩证法去看待历史,历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他们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相反,每一位历史人物都可能存在两面性。比如刻苦学习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也成为了一代奸臣,写下《悯农》的李绅,竟然是一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始作俑者,同样的道理,臭名昭著的桓玄也是如此。桓玄最大的功绩,就是极大的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让纸张发替代竹简的趋势加快了脚步。
众所周知,在汉代之前,无论是朝廷办公还是民间从事文学活动,往往都会使用竹简记载的方式。竹简是由竹子制成的简牍,青竹需要被劈开并切割成等分,之后以火烤至焦黄,才能正式被制作为竹简。当然,竹简虽然便于书写却缺点明显,竹简本身制作困难且十分沉重,往往一篇千字文章需要两卷简牍,无论是携带还是观看,都会给人一种劳累的感觉。

西汉时期,纸张开始逐渐被制造出来,但当时的纸张制作工序十分粗糙,制造出来的成品也不利于书写,墨水也会将纸张染成一片,因此,纸张几乎没有普及开来。更重要的是,竹简自发明之日起,已经普遍被大众接受,社会逐渐形成了竹简制作、运输、贩卖、使用的完整产业链,一大批人都靠着竹简产业糊口。

不过到了东汉时期,随着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良,纸张的质量开始大幅度跃升,甚至开始出现了规模性取代竹简的趋向。制简产业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开始采取各种手段故意打压纸张的推行,试图维持原本的书写状态,纸张的推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此尴尬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晋时期,直到桓玄登位后才彻底改变。

据史书《初学记》载:桓玄《伪事》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桓玄本人从不按常理出牌,也不会兼顾产业和民生,他靠着一时喜恶一刀切的推行纸张,顿时让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张不仅在民间流通,而且也成为官方文件的载体。

正是靠着桓玄的推动,纸张也成为了现代办公、学习的重要书写载体,同时也促进了造纸行业的迅速发展,更催生了一大批名纸,如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西安东郊灞桥制造的灞桥纸、左伯纸以及藤纸等等。显然,纸张技术如此高速发展与纸张的广泛使用,无论是蔡伦还是桓玄都不会想到,桓玄更不会猜到,自己会在无意之间造就了蔡伦的名声,看来蔡伦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下桓玄。

从竹简到纸张,从纸张到无纸化办公,社会永远在发展,潮流是势不可挡的,它时刻告诫我们,要紧跟潮流的步伐,永远不要试图用螳臂挡住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

参考资料:《历史名人》 李伟彤著 西安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