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米行业投资形势分析
稻谷产出约65%的精米、8%的碎米、6.5%的米糠和18%的稻壳,谷产后利用,包括初加工和深加工。
稻米初加工是指通过对稻谷进行清理、脱壳、碾米、烘干、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成品粮及其初制品,具体包括大米、蒸谷米等食用米产品,并产生稻壳、碎米、米糠等副产物。
稻米的深加工是以大米、糙米、碎米、米糠、米胚、稻壳等为原料,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生产出米制品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米糠经过精细加工,可以产生米糠蛋白、米糠脂多糖、米糠油、米糠粕等产品;碎米经过精细深加工可以生产大米淀粉糖,在生产大米淀粉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米渣,又可以生产大米蛋白粉;稻壳可以进行气化发电,还可以用来生产活性炭、白炭黑、稻壳硅胶、高纯硅等产品。
目前稻米精深加工行业大多位于稻米主产区,各地稻米精深加工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东北地区为我国粳稻主产区,与籼稻不同,粳米品质较好,适合生产优质食用米,但粳米制淀粉糖生产技术要求比籼稻米高,另外,东北靠近山东、河北等玉米淀粉糖主产区,大米制淀粉糖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东北地区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大多以生产食用米、米糠油为主导产品,有的企业还同时利用稻壳供热发电。
我国南方为籼稻主产区,区域内稻米精深加工企业根据技术、资金和仓储能力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经营模式。
米制品生产的技术门槛相对不高,因此生产米制品的企业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竞争相对激烈。
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创新,掌握了大米制取淀粉、食品级大米蛋白,以及用食品级大米蛋白制取稻米营养食品的关键技术,以大米作为原料,实施大米精深加工,切入营养保健产品市场。这些企业在技术、品牌推广、资金实力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大米制糖与玉米淀粉制糖的区别在于玉米淀粉蛋白物质极低,在制糖中工艺要求不高,大米制糖要解决淀粉糊化和蛋白絮凝分离,工艺指标要求高。
一些掌握了用大米制取淀粉糖生产技术的企业,开始大米制取淀粉糖的探索,并不断完善产业链。
从生产环节看,东北地区是商品稻米主产大区,连片面积多,受种植效益影响,旱改水面积增加,超过正常灌溉的地表水,近几年以地下水为灌溉,短期内无太大影响,长久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将对上游种植产生极大潜在危险,水稻的高产离不开大量的水资源供给,水资源不均衡性加剧此现象。
稻米生产劳动力需求量大,近些年劳动力成本高昂,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部分地区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其他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粗放式的投入量,土地超负荷耕种,人力投入与机械投入处于发展实验阶段。
稻米生产整体种植效益高于其他作物,种植户种植积极性高,依赖政策信号引导,整体发展处于稳定期,进一步集中种植面积,种子市场规范性需要进一步发展,优质稻米在种植户权益上与优麦比较有些差距。
从流通环节来看,近些年受国家政策推动,大米加工厂数量极速上升,从08年入统计7311家稻米加工企业,高峰突破万家,到2014年9830家稻米加工企业。使种植户近两年处于卖方市场,大米收割后有粮食经纪人主动收购,送地方粮库、中央粮库、米厂等大米储存加工,国家储备粮流通性差,涉及跨省调度,协调性差,主产区与主销区衔接度不高,存在粮库粮食挤压陈粮现象。
流通系统不完善,在稻米在种植户与收购方畅通无阻,储备的大米与加工后的大米与市场流通效率不高,传导出问题,势必反制。稻米加工厂效益低,中央库、地方库的挤压陈储备粮下放粮源无法满足消费者要求。
在玉米去库存与国家政策补贴烘干塔、仓库建设的大背景下,稻米作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品种,收储方面与大米厂进行博弈竞争。北粮南运在稻米中逐渐增加,运输成本在大米市场占领的重要因素。相对分散的贸易商,大量稻谷掌握在国有粮食企业,因此,国有粮食企业的稻谷销售是国内稻谷销售的主力军。国企稻谷出售主要分为正常的储备出库和临储稻谷出库,都需要进行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进行拍卖。
从加工环节看,因为稻米经加工后将减少接近30%的重量,走货量大。一般在种植区周边有大米厂进行加工处理后,直接进行销售,消费群体大而广,使大米加工企业各有各自的市场占有,加工产能超过实际稻谷实际产量(2亿吨)达到3.3亿吨,处于产能过剩,规模小而分散,行业整体效益低,大多以简单初加工直接面向市场,产品结构单一,目前蒸谷米、营养强化米正处于市场初期,新产品建厂投资高回报慢,发展处于缓慢期,产品研发滞后。
地域为主要销售卖点,主销区米源众多,主产区加工厂数量多竞争强,加工厂数量处于下降阶段。大中型加工企业趁机扩大市场份额,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其中,黑龙江省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企业由2009年的41家增加到2014年的102家。全国排名前50的企业加工能力合计占总产能的12%左右。前三甲的中粮集团、北大荒米业、益海嘉里3家产能合计超1000万吨,占整个稻谷加工市场的4%左右。
从批发销售环节看,目前稻米销售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销售格局和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销售主体有加工企业、经销商、米店、超市和便利店等,还有少量的网上销售。销售渠道以传统为主。
稻米年产量在2亿吨,自然灾害或大面积干旱造成10%减产,即是2000万吨的稻米缺口,而以国际大米贸易量在4000万吨来算,则需要国际大米50%的贸易量,在极度分散的国际贸易形势,占取如此大的份额,付出的代价成本十分高昂,将打破目前贸易格局。
目前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稻米供应数量为前提,再考虑稻米质量。
就算消费者对品质有要求,也无法反馈至稻米种植上游,消费者在稻米作为刚需,产业关联性较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大米,作为一种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终端价格受制于诸多非市场因素的作用。
因大米自身毛利率低,进入传统渠道成本高昂,对加工厂与上游种植业无法得到反哺,都是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投资回报周期长,行业研发投入少,产业链协作少,国家政策还在探索发展期,无法让加工厂串联整个产业链的支撑点。
生产环节,以散户经营为主,投入大且风险性大,200亩以上的适度经营模式正在扩张,各种生产要素研发越来越细致化,主要以产量为目标,种植品种受种子影响具有区域性,种植处于政策引导。
流通环节,主要涉及将水稻运送至粮库或粮企与大米跨地区调度,与小麦一样,涉及多个层次进行收购,粮贩子、基层粮食收储中心、粮食贸易商、大米加工厂或中央储备库。部分贸易商进行清选、烘干,达到国家收购标准,以国家最低收购价为指标,赚取价差与运费。
稻米主产区集中,消费区域广,使大米流通难度加大,跨度广,涉及贸易、交通、仓储等问题,区域发展不均衡。粮食流通环节如果无稳定结构,将对社会造成一定潜在危险。在体系建设上,地方粮食信息流通以人为经营为主,缺乏有效统筹沟通机制。
加工环节,大米加工厂数量多,竞争压力大。
各主产区各收粮主体收购积极,形成抢粮现象,以大米供应来抢占市场份额,以北大荒、中粮、湖南粮食集团等国企为主轴支撑,其他中小企业进行辅助支撑,资金需求量大,一般企业扩展难度大,且粮食乃国之利器,国家调控参与度高。
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占主导,企业扩张的制约因素多,导致市场份额分散,使市场规范存在很大难度,大多各自经营。加工厂主营业务单一,对大米加工副产品利用单一,米糠、碎米、稻谷无集中利用产业化,加工产业链纵向不深。
销售批发环节,大米作为刚性需求,且附加值低。以社区、批发市场为主,分销渠道细而广。营养强化米等属于中高端大米,在专营店中进行销售。分级销售网络经过十几年发展基本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