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氐羌族的历史轨

探寻氐羌族的历史轨——读《氐羌源流史》
晏筱梅 
世纪之交,何光岳先生的新作《氐羌源流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这是何先生《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著作中的又一项重要骨干工程。它的问世,是何先生几十年艰苦耕耘的重大收获。
这是一部关于氐羌族源流研究的开拓性学术专著。
首先,它填补了空白,第一次梳理出氐羌源流的基本脉胳。
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它们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后来它们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向东迁首先进入文明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还有一支则仍留居发祥地——甘青高原,由于自然条件艰苦,这一支发展缓慢,从而形成诸羌。氐族是以繁殖培育新羊种而得名的古老民族。它先在今河北北部的太行山麓同早已分布于此的戎、北狄、东夷、东胡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氐族族群,又向西南迁徙至甘南地区,与羌族杂居,互相融合,到汉魏时期形成了氐族。
由于氐族与汉族长期杂居,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经济较为发达,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氐族加入了“五胡乱华”的行列,先后建立了前秦、仇池、后凉等国。到唐代,氐族几乎都融人汉族。属于氐人系统的人、白人则向西南迁人川西、滇北、滇中。因此,氐羌族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骨干。氐羌族源远流长,列国分支和氐族繁多复杂,延续时间久远,要对氐羌族源流、分支、列国、诸姓氐的分布和迁徙作一纵向梳理,这绝非易事。何先生以数十年之积累,数十万里之调查访求,在艰苦的条件下撰成《氐羌源流史》,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了氐羌族的源流、迁徙、分布、流变等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有关氐羌族史,历朝留下的史料十分稀少,且分散零碎,难以搜寻。时至今日,关于氐羌族的论著仅限于氐、羌、藏、彝及西南各民族的专史,如马长寿的《氐与羌》,任乃强的《羌族源流初探》,李绍明、冉光荣、周锡银的《羌族史》,方国瑜的《彝族史》,杨铭的《氐族史》等,这些专著无疑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何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几十年如一日,遍搜有关氐羌民族史的资料,正如,前言中所言,“不论零篇残简、寸楮半牍,凡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名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及古农史等方面资料,都加以搜集、推敲、精选”。又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以近50万字的篇幅向我们展现了氐羌族及其后裔迁徙、演变的历史画卷。
《氐羌源流史》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33章148节,将氐族、羌族、戎族的各分支全部列出,所记述的部族或方国十分广泛。它研究了北戎、犬戎、鬼方戎、允姓之戎、等几十个亲族支系的来源和演变,搜集之完备,论述源流之长,研究视野之广阔,探寻其分布范围之辽阔,都是空前的。
破除陈言,创立新说,是本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
《氐羌源流史》是一部承上启下的新论新著,何先生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又不步他人后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一家之说。例如:关于党项族族称的解释,中外学者说法不一,王静如疑“党”即上古音“羌”之讹,加“ut”为其复数,故汉族称之为党项。
日本学者对“党项”也有不同的解释,寺田婉雅解释党项为“广大草原”,青木文教认为党项即是“野蛮人的原野”,冈崎精郎以党项自称“弥药”有“黑色的党项”之意。何先生经过缜密的考证,指出:
王静如与三位日本学者均以藏语解释党项一词,显然有异,古藏语与党项语迥然不同。党项即为宕昌之转音,且居地相同,都分布在甘肃南部岷、洮一带,宕昌灭而党项兴,其间也有相继的痕迹。且昌与康为一音之转,藏语康为“房”之意,党项一词为“石屋”、“石雕(房)”之意,与今川甘青交界之羌族居碉房、碉楼相似。这是何先生第一次从独特的角度诠释党项族族称的含义,这种独特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
又如彝族和吐蕃族的来源,学术界存在众多的起源说。藏族的起源说则主要有十种:发羌、西羌印之后、钟羌、鲜卑族秃发部、印度、马来半岛、缅甸、汉族分支、雅鲁藏布江以及猕猴与女魔的神话传说。
何先生对这些起源说一一进行考订,最后肯定彝族和藏族均起源于甘青一带的古羌人,羌人的一支由岷山沿大渡河、大凉山南迁入滇中,沿途分布定居,与一些夷人、蛮人系统的族群融合,形成庞大的族群——彝族,先后建立了南诏、罗殿、罗氐鬼国、自杞等国。有一支形成么些族,一支向西南深入青藏高原,分别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国和羊同、苏毗、哥邻、岭国及口角厮罗等国及地方政权。由此证明华夏族——汉族和羌族与彝族和藏族具有亲密的血缘关系,也进一步证实汉彝同祖、汉藏同源。
最后我要特别指出本书探隐发伏,破谜解难的学术价值。
如塞种本来是允姓之戎,而中外学者几乎异口同声说是白种人、伊兰人、斯基泰人,他们都未曾就塞种来源进行深入研究即如此下结论。而何先生却从中国古籍入手,对塞种进行深入探本溯源,他根据“允姓之戎”的记载,追溯到《左传》昭公元年载:“昔金天氐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林宝《元和姓纂》载:“允姓,允格之后。允格,金天氐之裔。”金天氐乃黄帝之子清,清生少昊,是为金天氐,显然出于黄帝之裔。杨宽亦曾引刘师培之说,“以已、允、姒姓同源,疑是。据此允姓之戎与姒姓之夏实本一族”。而塞种又称塞氏,即青海黄河河曲,《禹贡》称为赐支,亦作析支,即塞氏的转音来源。《汉书·王莽传》中的允谷,在今青海兴海县大河坝中的黑水,古叫允川、允古,音铅,羌语为黑。允谷、允川均在河曲北端,这里是塞种的发源地。塞种后来分东西两支,东支向东迁于山西绛县、垣曲县、阳城县的析城山(又叫析津山)、西氵允河。东支还南下浙川建立若阝国,秦灭若阝后,若阝遗民又南迁湖北宜城。西支塞种则沿河西走廊向西北不断迁徙,汉在塞种所迁故址曾设允吾县、允街县,在今甘肃永登县境。而新疆阿克苏河古叫允护水。塞种在新疆曾建立西夜、休循、捐毒、蒲犁、子合、依耐、无雷诸小国,而西夜即塞允(音沿)之异译。塞种还向西广泛分布于中亚、西亚及西伯利亚一带,如叶尼塞河、伊克塞湖、塞克蒂夫卡尔及高加索北的奥塞梯族,均与塞种有关。且塞种有一支南入印度、伊朗,所以至今有地名叫锡克斯但,后来的居民形成锡克族,信仰锡克教,人口达1000余万,其中就含有塞种人的血统。塞种和大月氏人在北印度与印度人通婚,形成拉其普特族群,先后建立过数十个大小王国,留下了许多塞种人的地名。以上这些研究是学术界没有涉猎过的,也是该书中最精彩的探隐发伏、破谜解难的部分。
通读《氐羌源流史》全书,何先生丰富的史学知识,翔实的民族学资料,娴熟的驾驭史料的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考证,崭新的研究方法,令人慨叹不己。凡氐羌各族支系的来源、分布和迁徙,无不详尽罗列,不拘成说,创见叠出,考证有据,驳正了旧说和文献记载的一些错误。某些见解虽为一家之言,未成定说,但却能启人耳目,便于学术界今后作进一步探索。
《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21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