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仕宦为什么重视收藏?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民间收藏主要存在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包括文人骚客和仕宦贵族,许多著名的学者同时也是名闻遐迩的收藏家。
有学者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从孔夫子开始的历代读书人,他们对人生、生活、处世的态度,也在收藏文化中流露得最为明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平时保持着情绪的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追求一种归真返璞。
笔添(书房用物)
在封建制度下,一切都讲究“藏”,反对“露”,小心翼翼地收敛自己的锋芒,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灾祸。
对自己的著作,要“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在处世心态上,讲究的是“藏巧于拙”,以屈为伸;未入仕途的要“韬光养晦”,如柳宗元所说“匿景藏光,退居保和”。
做官后也要“藏”,要学会藏身之术,“辉光于外,而形体不见,若日月星辰之神”。
在这样的思想和心理驱使下,文人仕宦,学士贵族,他们即使穷困潦倒,独居瓜庐,也会珍藏一些奇石异草、纸帐铜瓶,或用来排愁遣闷,带来生活的乐趣;或用所藏之物,激发志向,过去说“玩物丧志”,未必。
事实上,个人借以抒发健康情怀的一些集藏玩好,投入适当的时间、精力以及量力而行的财力,那就未必“丧志”。
如果对所藏之物,把玩之时,睹物有思,进而反省,警喻自己要站直行正,从集藏物品中充分感受人生的价值,应该说是“玩物养志”。
《金石录》
当然,一些古代清高文人集藏也免不了带有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的酸腐气息。比如明清时代收藏印章的一些读书人,对所收藏的印章常常书写“某某长物”的字样。
“长物”典出《晋书》,意为身上多余之物。明明是自己很是喜爱的东西,偏偏说是多余之物,这如同旧时民间有称情人为“冤家”一样,是一种谑称。
应该说,在窘迫的逆境中寻找乐趣,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可悲之处,也恰恰是他们的可爱之处。时至今日,这种心态依然可以在当代民间收藏家身上看到,是一种古老民俗文化的印迹。
青花瓷盘
当下,民间收藏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不过早已不仅仅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名流,或是腰缠万贯的工商巨子,茶余饭后把玩品味的珍玩,而是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霏霏细雨,正在洒入寻常百姓家,称为普罗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还要看到,如今的民间收藏家,心态也与封建文人仕宦完全不同,不仅“藏”,更敢更想更要“露”,踊跃展示和交流,还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做到“以藏养藏”,为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增加活力,使其在健康的轨道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