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写作组:2月29日这天,我上街数到有25人没戴口罩 /臧新宏
禁足35天,憋闷日常,出门转转,去找三寿。
两点十分,在北门某处公交站台等105路。两点十五分,我转身看见站台西面理发店门口,一个小伙蹲地抽烟,在他斜前方停着一辆白色东风雪铁龙轿车。天窗打开,一个三四岁的男童探出上半身,没戴口罩的呼吸空气。
小伙抽完烟走进理发店,小童继续在天窗外闪动身体。一只成年男性的手,从驾驶位伸出天窗摸了一下小童。驾驶位的车窗是关闭的,而它后面的车窗半开。
从半开的车窗映出位有些年纪的女性的笑脸。估计驾驶座上的人也没戴口罩,关闭着窗使他觉得不丢窝子,后面半开的窗里好像笑着说不管求它。
小童自然不觉得丢窝子,车内的家长依然不管求他。他们应该是在等什么人,可能是在等理发店里的男人或女人。不管求它,小童就在天窗外扭动身体20分钟。
两点三十五分,小童进入车内,天窗开着,右后窗半开着。
今天等一班105竟然半个小时,史无前例。车上的乘客都戴着口罩,前半段的车窗都是半开的。车速比手扶拖拉机还慢。
中卫和灵武的群众不应该觉得丢窝子,因为那两个兄弟在疫情正蔓的伊朗,既有危险还受歧视,所以才要回家。对回到家的兄弟不能不管他。
手机联网,打开微信。三寿说他临时外约,我们需要择日再见。此时刚过妇幼保健院,我就在光明广场下车,想去青蓝舍喝茶。珠市巷北口被蓝色彩钢板全封闭,给图歌打电话,他在家带娃儿不在茶室。我想已然出来了,就好好走走。
去中山公园吧,找一下疫情期间独步的感受。必然要穿过光明广场,广场上大分散小聚起的约莫有三四十号人,或独写地书、或两两闲聊、或三四说话、或五六个人围住一个人听其大谈国家人文历史。还有一对情侣在放风筝。
绝大多数人带着款式不一的口罩,不戴口罩的就在光明的广场上或喝水或闲聊或抽烟,或者就是不带。两两闲聊的有哥们档夫妻档闺蜜档,哥们档的一起抽;夫妻档的丈夫抽;闺蜜档的大姐抽。没有独自一人抽烟的,因为独自卸掉口罩抽烟,自己会觉得很丢窝子,而两个人一起抽或是有人陪伴的一人抽,那就是不丢窝子的不管求它。
或许疫情时期的人对数字更敏感吧。我一路走一路拍一路数,不管什么原因不戴口罩的有二十五个人。
公园关门,怏怏回家。沿湖滨西街左侧人行道走,在公园正门东侧二三十米处有家建行自助银行,对开的弹簧回位门,东扇门打开,且在门下角用一支单臂拐杖支柱西面平关的门扇。
室内一位老人没戴口罩坐在折叠椅上读书。墙边立着一支架拐格外醒目,这两只拐杖说明老人行动不便,而室内还有简单床铺、暖瓶、保温杯、烧水壶、垃圾桶及其他无法判断用途的物品(当时逆光,我只顾抓拍没戴口罩的人,没有注意室内景物,还想可能是环卫人员临时歇脚,回家后翻看照片才发现其中端倪)。
老人穿戴齐整、形象干净,怎么会在公共场所“安家落户”,想必也是位有故事的人。看着不戴口罩读书的老人,我不觉得是丢窝子,而是与他有关联的人丢窝子。管他,我想明天约上三寿和一止去看看他,和他聊聊。
这位老人使我联想起那位促成“垃圾革命”的流浪大师沈巍!分类,虽然我们养成习惯需要经年累月、做不到一蹴而就,但变革不就是需要行动吗?
继续沿着左侧人行道,转入进宁北街向北走,遇见开着门“伊斯盛牛肉面”,好奇的我进门问老板有拉面吗?正和服务员打扫卫生的老板说没有。我说不是不让开门吗?老板说下星期三开门买拉面,不然咋办呢?
再向前,经过关着门的“志良羊杂碎”,之后很少有饭馆了,我就穿过人行横道线而靠右行走,在神林巷口东北角有一个小报刊亭开门营业,因为距离银川英才学校很近,这里销售的多是些中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及动漫连环画,动漫类的占比60%,虽然学生们没在校上学,可老板说管求它呢,不开,怎可呢?
穿过北京东路在其左侧人行道继续走,迎面走来一位大哥,他带着口罩,他右手夹着一支烟,一支也就是抽了三口而掐灭的烟,他就不丢窝子而不管求地走着。
而三天前,那个在德胜三村门口挥刀闹事而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的李某,才是最大的丢窝子和疯狂的不管求。
快到家了,在小区门口,社区工作人员给住户的出门证做更换填写及发放,2月份浅蓝的换成红色的3月份的出门证,看着证的背面设计,是那么的直观生动,3月份,再禁足一个月吧,各自管好,安。
(注:因近距离拍一些不戴口罩的以及抽烟的人,则不发很多图片;如做图片处理,虽是保护,但也不免好事者的肉搜。和他们都是过客,所以不能说不管求他的就去曝光。籍此谨以提示,防疫还需时日,请勿放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