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变格

广告

诗词格律

作者:李凯 著

当当
广告

诗词格律全集(精装)

作者:张小燕,陈佳 著

当当
一.古人针对七言格律诗平仄的变动规律有一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一口诀基本符合律诗的平仄规律,已在前几讲的诗谱中充分体现。但这一口诀不适用下列情况:

1.孤平-孤平属诗家大忌。指的是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平仄必须分明,不能将平声换为仄声。因除了韵脚,全句只有一个平声了,固称之孤平。

2.孤平拗救-律句若犯孤平,在适当的位置上,补上一个平声,即将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换成平声。这种本句自救的方法称之为“孤平拗救”。这种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之为拗句。
例:李白诗:“恐惊天上人”及戎昱诗:“洛阳女儿花满头”。

3.特定拗句-五言的“平平仄平仄”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是由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及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变化而来,形成律句的“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王力语)有的诗家也称其为:“五拗六救”。变化后的五言的“平平仄平仄”的第一字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字,不再可平可仄,而必须用平声。 
如:李白诗:“仍怜故乡水”及杜荀鹤:“任是深山更深处”。

4.对句相救-在“仄仄平平仄”及“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若倒数第二字(甚至倒数的第二三字)用了仄声,则要求在对句的倒数第三字补上平声。
例: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陆游诗:“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对句相救”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大拗必救”,上述则是。

另一种“小拗可救可不救”:
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仄仄平平仄”及“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倒数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成为“仄仄仄平仄”及“平平仄仄仄平仄”,则不强调在对句的倒数第三字补上平声。

5.三平韵-“三平韵”亦属诗家一忌。指的是“仄仄仄平平”及“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式中,倒数的第三字用了平声,成为“仄仄平平平”及“平平仄仄平平平”。

二.诗体的变化

1.折腰体-绝句的失粘,(即第三句的平仄与第二句的平仄不相同,)或律诗的第二、三联失粘的诗体,谓之“折腰体”

自君之出矣,
弦吹绝无声。(吹,去声)
思君如百草,
撩乱逐春生。李康代:自君之出矣

客心争日月,
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
先至洛阳城。张说:蜀道后期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王维:阙题二首(之一)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一十二首(之一)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一十二首(之五)

逸人期宿石床中,
遣我开扉对晚空。
不知何处啸秋月,
闲着松门一夜风。贾岛:夜期客不至

世故相逢各未闲,
百年多在别离间。
昨夜秋风今夜雨,
不知何处入空山。卢纶:赴虢州留别故人

2.顺风调-律诗的第一二联的平仄重复称之:“顺风调”
例: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广告

怎样学习格律——跟大师学古典诗词

作者:龙榆生

当当
广告

古典诗词的体式韵律及其运用

作者:刘叔新

当当
附百度贴:拗救
  拗句: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拗救: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③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附百度贴:折腰体
折腰体-概述
折腰体,是指诗的首联,能守平仄之规,但它的第二联,却不能守平仄相粘之律,仍依首联的平起或仄起,于是形成两联之间失粘而上下两联偶字平仄相同的情形。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因为绝句只有两联,如果上下两联不粘,如同中腰折断一般,故由此名。

例如:
渭城曲-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