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书画印展(名家评杨剑)
名家评杨剑
包立民 著名书画评论家、传记作家,《文艺报》编审
杨剑是位多面手,既善于书,又精于印;既长于行草,又精于篆书。他的行草从二王入手,又对王觉斯(铎)、董玄宰(其昌)、文衡山(征明)颇多会心,笔下如行云流水,清秀飘逸。他的书作,以篆为多,也以篆为工。篆书是古文字,要写篆字,首先要识得篆字,记诵篆字,然后才能变通篆字,创作篆字。为此他刻苦研读《说文》,剖析《篆势》,强记博取,细加研习甲骨、金文及秦篆汉印的点划结体,长年累月在窗下摹写刻治,又通过“画成其形,随体截曲”和“皆取籀文,或颇省改”等特点加以梳理,孜孜矻矻二十余载。中国有句民谚道:“如果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杨剑终于将铁杵磨出了绣花针!(包立民《杨剑书法篆刻赴泰展前言》)
何应辉 中国书协副主席兼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
杨剑,江西中年书家之俊彦,书刻兼擅。篆书气势遒畅,笔致浑凝,出之以小篆体势而发之以大篆意趣,风姿端丽而气息古朴,在当今篆刻家的篆书中,并不多见。其行草则流怿俊雅意态舒和,于古代文人经典亦颇多会心。假以时日,杨剑艺术定当收获更大成功。
陈振濂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剑学弟以篆刻名世,总之功在篆隶。从予习狂草,重启门径,所得匪浅,亦可谓得之意外。倘以篆隶济行草,不亦善哉!
毛国典(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书协主席)
杨剑兄对书法传统有着深刻的领悟,学古不泥古,而是注重在内蕴上的解读、神采上的感悟,兼收并蓄,探幽撷微,对秦汉、魏晋、六朝碑版及唐宋元明清诸家均有涉猎,取精用弘,厚积薄发,所以其书法有着不同寻常的气息。
王冬龄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
杨剑作品形式丰富多样,这些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是一种美的享受。看得出,杨剑在这一方面不仅有识见, 而且也能运用自如。杨剑的作品取法视野宽广、格调高华。既有直接取法甲骨文、篆籀的,也有诏版、魏晋、唐宋、元明乃至近人吴昌硕、黄宾虹等的强烈影响。既显蕴籍温厚,又恣情肆意、飘逸潇洒。作者的融会整合能力由此显露无余。(王冬龄《杨剑书法篆刻艺术》序)
张坤山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书法家、解放军书法院艺委会委员、八一书画院副院长
品杨剑之书法,其笔力遒劲浑厚,线条老辣挺拔,圆转自然,飞白相间,有所谓“屋漏痕”之感,“锥画沙”之意,入木三分,骨力骨气尽在其间。篆书的结体他没有照搬照抄古人,较之古人有了变化,而是加以合理吸收借鉴了秦砖汉瓦、封泥楚简、镜铭钱范乃至一些民间篆法的特点,融汇化合之后,在结体势态上塑造了自己的书体风范。总体看,他的篆书古意盎然,活泼自然,不张扬,不做作,一任收敛自如。他善于用篆书写长联,创作了大量有份量的好作品,对习篆者是较为适宜的学习和借鉴之例范。(张坤山:《传统为师 融汇自我
——著名书法篆刻家杨剑作品浅识》)
葛鸿桢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江苏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书协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杨剑的篆刻不仅因为他深厚的篆书功底和古文字学养奠定了其篆法基础,而且他又在广集古印谱并深研文人篆刻流派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明正通变。因此,他的篆刻用刀如笔,流畅舒展,刀痕中颇多静气,在古穆中追求静气,这是篆刻中远离匠气的关键所在,也正是杨剑的高明之处。此外,他的印章边款也极富变化,他不仅能将其所善各书体融入其边款之中,有时还将古朴的图案也渗入其中,开拓了篆刻边款形式的多样性。还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他印章边款的长题,而且还有他书写对联时的长题,都颇具可读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艺术学养和文学修养。(葛鸿桢《熔铸金石探幽玄 博涉碑帖撷精微》)
细观其作品,可以发现他在篆书领域用功最勤。由秦篆上溯先秦石鼓、金文乃至殷商甲骨一路追摹研习,下逮清代后期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篆书大家,能得其苍润浑朴而不沾其习气,殊为不易。又能厚积而薄发,在其笔下形成多种篆书面目。时或偶作草篆,竟与秦汉间某种竹木简书暗合,饶有趣味。由于他深究篆法,故其篆刻作品亦出手不凡,神完意足。据其印章边款自述,其书法之金石气一得自于吴昌硕石鼓文,二得自于篆刻之力。由此亦可见其书法与篆刻之相互补益。(葛鸿桢《杨剑书法篆刻赴泰展序》)
周德聪 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三峡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书协主席、宜昌市书协主席
杨剑将主要心力倾注在篆书中,上自殷商龟甲文字,下至清代篆书诸家,广泛涉猎,取精用弘。尤其在大篆如石鼓文一系里摸爬滚打、上溯下探,使得他的篆书语言日趋丰富。圆劲、苍茫、厚实、朴茂的“金石气”在其笔下汩汩流出。他自言对吴昌硕所临石鼓文景仰之至,亦曾在追抚石鼓文的过程中对缶庐笔法进行悉心观察、颖悟与借鉴。这在他的一系列篆书作品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
杨剑施刀于石,可谓稳、准。狠。稳是指用刀稳健,方寸天地驰骋有度,刀行石上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准是谓无论单刀、双刀,在力的推进之中都能将笔意较好地表达出来,或细腻,或粗犷,或斑驳,或苍茫,皆可刀随意至,情随刀生;狠,表现为奏刀大胆。巨印微印,均见刀法自然;深雕浅刻,俱显力度气势;阳文阴文,同臻浑劲之境。(周德聪《兰亭诸子批评榜——杨剑》)
胡华丁,浙江大学教授、山水画家、艺术评论家
杨剑先生的书法探幽撷微,兼收并蓄,对秦汉、魏晋、六朝碑版及唐宋元明清诸家均有涉猎,取精用弘,厚积薄发。他的作品,气息畅达,富含“势”的潇洒跌宕,又在审美“度”的把握上显其功力。他所陈述的书法语言,戒甜俗滑利,求质朴恬淡,以体现深邃的古典主义理想。如果把他积数十春秋,孜孜于书法创作实践的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追求放到时下书坛加以观照,不难发现,他对书法本源的探索意识和为此付出的辛勤劳作,达到朴质而闪光的境界。
杨剑先生的篆刻以雄厚的书法艺术为基础,给人以刚劲有力、古朴浑厚的感觉。他自幼爱好篆刻,及长吸取了历代印家之长,悉心揣摩前人各流派,特别是深入钻研了秦玺汉印,有清流派印,融会贯通,创造了自己别具韵味的独特风格。他的篆刻作品,或豪放倜傥,或婉约蕴藉,或古拙遒劲,或稚气盎然,或工整严出,或畸而有致,真可谓容大千世界于方寸之中,于方寸之中尽显神思匠心,拓展意境开一代新风。(胡华丁:《浅论杨剑书法篆刻艺术》)
袁道厚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刻字委员会原主任、青桐印社社长
杨剑君是一位成功的篆刻家,扬长于篆法,又从印外求印,择优传承作品,都融入到他的自觉的审美情趣之中,用之不竭的篆刻艺术三个高巅源泉(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信手拈来,大小篆合用,以自身对篆刻线条消解相拥,势气共同整合,从而达到篆书与篆刻风格上自然生气。特别在刀法,浙派、海派的冲刀兼用,稳健爽利,以刀代笔的书写感及金石趣味。他新近创作的单刀走石的几方印章,恰如其分粗线细纹的顿挫含接,虚实残破,朱白效果,得以率真而浑然天成。他的印款形式亦十分丰富,真、草、隶、篆,朱白相间,记事诗文,情溢刀笔之中,朱墨相映而熠熠生辉。(袁道厚:《踏沙捉浪,禅石修远——浅谈杨剑书法篆刻艺术》)
王文英 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
刀笔合一, 是书法篆刻的境界之一。杨剑书法篆刻恰于此颇多意会。从其作品中,感受到其游走于书法、篆刻之间的优行自在。他的篆刻因书法而平添了许多书写的意味,而其书法,尤其是篆书,因了篆刻又有一种凌厉的金石韵味,更有一种凝重之气和古朴之美。前人所说“以刀代笔”,其实,是一种刀笔兼融,非刀非笔,又刀又笔的表现手法,以极富写意性的线条,来丰富和增强书法或篆刻艺术的表现力。杨剑的书法篆刻艺术,便具有这种刀笔兼融的特性,更有一种平和而率性,优美而古朴的韵味,巧夺与天工的意态,从而彰显他作为艺术家的个性追求。
杨剑书法篆刻在当今的艺术价值,就在于他能于时代风尚的背景中,把握自己的审美个性;在于他默默地坚守自己的审美追求,而不为时风时利所诱。也正因为有了像杨剑这样坚守于自己追求的书法家,书法艺术的百花园才可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可能真正地繁荣。(王文英:《竹杖芒鞋轻胜马——读杨剑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李庶民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刻字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晋中市书协主席
杨剑于书法以篆书与行草为优。篆书以小篆为主而以籀文、金文笔法出之,格调隽逸,品位端凝,风格与神气约略二吴(吴大徵、吴昌硕)之间。用笔喜枯笔涩进,颇有金石气;起笔凝重圆厚,行笔多有细腻的提按顿挫、摆动摇曳的技巧,注重线形变化,收笔或注墨,或提毫而极少回锋护尾;转折处有捻管,有搭峰,有折笔,尽显纸上书写的笔情墨趣与时空韵味。结体端庄匀称,神态安详,轴线如冠冕垂旒,正中寓动;重心如力士搏击,高而沉稳。行草书颇见才情,而又于才情中见功力,走的是取法经典、融而化之的路子。(李庶民:《刀笔化作浑脱舞——杨剑书法篆刻说略》)
洪 亮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委员、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杨剑君的篆刻风格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主要还表现在他作品的文化性风格上。这是一种不追求强烈的形式面目,而个人的秉性、气质、学养自然流露在作品中,具有文化厚度和文化品位的风格。
说到杨剑君篆刻作品的文化性风格,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篆刻作品的边款,他的边款形式上丰富,篆、隶、正、草、行各体皆有,而且阴刻阳刻变化极多。更为之惊叹的是他的边款内容或诗或文,或记事,或抒情,美不胜收。(洪亮:《杨剑印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