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必有神、气、骨、血、肉”苏轼的书论观点,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人
岳飞传世作品极少。就算这件罕见手札(图1),笔调和字形完全是胎息苏轼,惟妙惟肖。由此可见,苏轼在两宋时期的影响,不仅文臣青睐,武将也喜欢。
南宋 岳 飞 《与通判学士帖》(图1)
翁同龢(图2)主攻颜、米两家,偶涉苏轼。与黄宾虹类似,属意临。苏也是学颜而出,所以写颜后再学苏,存在某种便利。
清 翁同龢 临《答金山宝觉禅师》(图2)
吴宽(图3)、张之洞(图4)和徐世昌(图5)三位,专苏字,无论笔法还是字形体势,都非常逼近。一生不离不弃,对苏轼书法情有独钟。张之洞虽是官员,但水平和专业书家比,丝毫不差。
明 吴宽 《饮洞庭山悟道泉诗》 纵140.4厘米,横5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3)
清 张之洞 临《洞庭春色赋》(图4)
近代 徐世昌 《骏马龙门》七言联(图5)
郑板桥(图6)和孙中山(图7)取法苏轼,强调吸收自己所需要的。郑板桥书法名曰“六分半体”,主要是苏黄相搭配,长笔画如横、撇、捺等较细者是黄庭坚的笔法,短笔画尤其是竖画,一般粗重者,来自苏轼。孙中山取法苏轼重在朴实敦厚的一面,当中又有加入一些魏碑的成分,更加雄浑凝重,然苏字的体格,一目了然,终身不脱。
清 郑燮《东坡诗文轴》 纵113厘米,横44厘米, 现藏重庆博物馆。 (图6)
近代 孙中山《天下为公》 纵37.8厘米,横127.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7)
当然,取法苏轼的书家还有陈继儒、査士标、王文治、梁山献、汪由敦、姜宸英、江标、林则徐、谭延闿、谭泽闿等,各见千秋。
苏轼的书论观点,也有诸多经典,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人: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学书之道,须识见、学养、功力,三者缺一不可。”
“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苏轼,一个不朽的名字。“金句狂魔、千年红人、C位出道学霸、天才艺术家、行走的诗词制造机、皇帝秘书、官场耿直boy、黎民的老铁、朋友圈宠儿、痴情男主、骨灰级驴友、美食技能满点的吃货、元气淋漓的乐天派、男神的男神”……这一切一切,说的都是他,又不足以勾画出他的全貌。
东坡先生不朽。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原标题:苏子遗风)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1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