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识人之法|英雄法

英雄法

我们常说的'英雄'一词,是由含义不同的两个字'英'和'雄'构成。'英'和'雄'是指人才的两种素质,“英才”和“雄才”就是同时具有这两种素质的人才,但两种素质在他们的才能中的比重是不同,且差异很大,尽管如此,作为人才的一种素质,这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若想取得成功,这两者缺一不可。

【原文】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者,取名于此。是故聪明袖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处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

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才,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刘邦、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是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译文〗

我们把植物中的特别奇异秀丽的称为“英”,而把动物中特异突出的称为“雄”,文武中特别出类拔萃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这种取名就来源于此。人才当中,才智出众,聪明过人的人称为“英才”,而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才”,这是名称上的大体不同。如果考察“英才”与“雄才”这两种素质在他的才能中的比重时,就会发现他们要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就好比如“英才”与“雄才”各得两分,那么就各取对方一分加以配合,这样的协调配合后他们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聪明的人,具有英才这种素质,如若没有雄才所具有的胆力,那么他的见解就得不到推行;有胆力的人,具有雄才这种素质,如果不具有英才的智慧,那么他的事业就无法取得成功。因此,英才出众的人,由于他的智慧可以出谋划策,他的聪明可以遇见事情的发展趋势,这时只需再借助雄才的胆略就可以果敢地执行。具有突出雄才的人,由于他的胆力可以威服众人,他的勇敢可以排除困难,这时只要借助英才的计谋,他就可以建功力业了。这就说明英才和雄才在发挥作用时需要借助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如果一个人的指挥足以出谋划策,但却没有预见事情未来发展状况的聪明才智,那么他只能空谈,而不能处理实实在在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聪明才智,能在事情开始之前做好全面规划,也能在事情的发展进程中随机应变,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果敢行动,那么他就只能按常规办事,而无法应付变幻莫测的形势。如果一个人力气过人,但没有果敢行动的勇气,那他只能是个大力士,而不能作为战场上的先锋。如果一个人力气过人,又有行动的果敢,但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进行决断,那么他就只能成为先锋,而不能成为将帅。

因此,一个人既要有足够的智慧去在事情刚开始时做好规划,有要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去在事情发展的进程中随机应变,还要有出众的胆略去进行决断,这样他才能成为英才,张良就是这样的人。一个人既要气力过人,又有足够的勇气果敢行动,还要有足够的智谋进行决策,这样他才能成为雄才,韩信就是这样的人。英才和雄才这两种素质在一个人身上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我们根据这两种素质的多少来决定把一个人称为英才还是雄才,他们都是偏才,只能担任大臣的职务,所以英才可以担任丞相,而雄才可以担任将领。如果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英才和雄才的素质,就有可能成为领袖人物,刘邦、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然而在一个人身上,“英才”的比重应该大于“雄才”的比重,英才的成分绝对不能少。如果少了,那么谋略之士就会离他而去。所以尽管项羽力气过人,也具有随机应变的机智,却不能听取不同的意见。有一范增却不能好好使用,致使陈平等人离他而去。汉高祖刘邦的“英才”素质多一些,所以群雄纷纷归服于他,英才也都归顺他,这两种人都可以得心应手地使用,所以他可以吞灭秦国,打败楚国,安定天下。一个人身上的“英才”与“雄才”的比重多与少,是决定胜负的先天因素。如果只具有“英才”而不具有“雄才”,那么具有“雄才”的人就不会归顺于他,同样,只具有“雄才”而不具有“英才”那么有谋略的人就不会归顺于他。所以只具有“雄才”的人能得到同样有雄才的人的辅佐,却得不到英才的帮助,只具有“英才”的人,能得到同样有英才的人的归附,却得不到具有“雄才”的人支持。因此,一个人只有身兼“英才”与“雄才”两种素质,才能同时驾御“英才”与“雄才”这两种人才,只有能够驾御“英才”与“雄才”这两种人才的人,才能成就伟业。

(0)

相关推荐

  • 这个人打了一辈子败仗,最后却做了皇帝

    近日翻阅<菜根谭>,感慨于书中说:"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千古年来,项羽一直是人民讴歌的悲情英雄主义者,而刘邦虽时夺得了天下,在后人眼中也不是太光彩的,但历史就 ...

  • 三国时期用来指代人才的有哪些词语?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三国时期不仅有英雄们的史诗演绎,也有小人物们的慷慨悲歌,这是深深隽刻在大部分人记忆中的年代.本篇来聊一聊<三国志>中含有"英"的词语. ...

  • 揭秘汉高祖刘邦究竟活了多少岁

    刘邦的评价 刘邦从一位市井小民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这与他的个人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有人说,刘邦是一位圆滑的小人,有人说刘邦是位远见卓识的英雄.那么,你对刘邦的评价是什么?从刘邦的能力来看,他是一 ...

  • 《子不语》故事:刘邦和项羽,到底谁杀了义帝?

    袁枚<子不语>卷一(27):汉高祖弑义帝 三乐大掌柜译文系列之<子不语>,每日一更,多有舛误,敬请谅解,也烦不吝赐教. 山东一个管驿站和盐道的官员卢宪观,有一天突然不省人事,过 ...

  • 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得令人惊叹!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g ...

  • 古代识人之法|明智法

    明智法 本文论述了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可以判断出他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义 ...

  • 古代识人之法|论短法

    论短法 本文论述了为什么观察人的缺点,就可以知道人的优点,这是因为缺点总是伴随着着优点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上说,缺点就是优点的的另一方面的标志.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才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 ...

  • 古代识人之法|探绪法

    探绪法 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可以考察一个人,因为一个人在心愿顺遂和希望破灭时,有非常明显的外在表现,从而可以从他的情绪波动来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不足.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抒其所欲, ...

  • 古代识人之法|揆爱法

    揆爱法 本文阐述了"爱"与"敬"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通过观察一个人对敬爱这种道德规范的态度,就可知道他为人处世的成功与失败.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 ...

  • 古代识人之法|辨伪法

    辨伪法 辨伪,就要不单从言行来看人,而是要探求其行为动机.本文列举了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表现,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看人就要看他的来龙去脉,不能单以言取信,以貌识 ...

  • 古代识人之法|品质法

    审誉法 一个聪明的人,可以通过对形势的准确判断,申时度势而作出的正确选择,从而赢得人们的称赞: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可以通过对艰苦环境的考验而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赢得人们的钦敬.据此可以看出一个人 ...

  • 古代识人之法|审态法

    审态法 本文讲述的是与上文讲述的"神"相关联的"情态",上文的"神"是内在的,以静态为主,本文的"情态"是外在的,以动态 ...

  • 古代识人之法|论神法

    论神法 本文讲述的是从一个人的"神"来考察一个人的正邪.这里所说的"神"的含义跟精神的"神"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它讲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