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五百年》【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14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巴尔干五百年》【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14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二十本民族历史和性格方面的著作:《巴尔干五百年》。
为什么巴尔干会被称为“欧洲火药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个地区有数个主要宗教交会之处,种族差异是当地冲突的长期来源。
一、南斯拉夫的由来。一般而言,伊斯兰教不像基督教有驱逐不信者和异教徒的冲动。相反,伊斯兰法律明确规定容忍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信徒。它禁止穆斯林改信其他的宗教,但并不要求他教的信徒改信。
宗教变迁比爱国的行动主义更成功地塑造保加利亚意识。美国的新教传教士曾将《新约圣经》译成保加利亚农民能了解的文字,借此开始渗透希腊文化独霸的圈子。尽管如此,传教士发现很少有农夫能读自己的文字,因此认真思考印制用斯拉夫字母写的土耳其语圣经!
一战后出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一个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王国。这是个在凡尔赛宫创立的国家,后来以南斯拉夫之名而广为人知。
二、铁托的统治。1915年至1916年,奥斯曼帝国在一次有组织的计划性屠杀中杀害了大约100万亚美尼亚人——其中一些人是遭到处决,其他人则是在强行军中饿死。希特勒在1939年提出的著名问题——“现在谁记得亚美尼亚人呢?”——指的便是数年前的这些事件。犹太作家魏菲尔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反纳粹寓言小说《穆萨·达的四十天》也同样提到过那场大屠杀。
在南斯拉夫,铁托试图以共产主义下的多民族统治,取代塞尔维亚人和卡拉乔治王朝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统治体系,以此来解决根深蒂固的民族问题。有一段时期,他甚至试图利用共产主义联邦的概念来领导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希腊。这个梦想后来随着南斯拉夫和莫斯科于1948年夏天决裂而告终,但联邦主义仍是铁托处理南斯拉夫境内民族的策略。南斯拉夫的“手足团结”也许没有实现,但它可不只是口号:甚至在铁托与斯大林的关系破裂后,莫斯科在东欧的霸权统治保证了少数民族问题和光复主义不会破坏巴尔干各国的关系。
三、巴尔干冲突的来源。他们认为在巴尔干这个有数个主要宗教交会之处,种族差异才是当地冲突的长期来源。他们并未将种族净化看作建立民族国家的欧洲式逻辑的一部分,而是一连串屠杀和反屠杀的最新形式;巴尔干的历史正是由这些屠杀构成的。
在希特勒进行战争时及战争结束后不久,中欧和东欧很多地方都曾发生“种族净化”:20世纪40年代有超过50次的强迫性人口迁移,使数百万德国人、波兰人、乌克兰人等死亡或变成移民。种族净化凶残的根源并不是巴尔干人民的心态,而是利用现代科技资源的内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