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评论】徐 潋/拾一枚情怀,让枯坐的灵魂丰满

西南作家评论

拾一枚情怀,让枯坐的灵魂丰满

——简评罗元彬散文集《一路风景》

徐 潋(四川泸州)

曾几何时,有一句网红之句:“现实很丰满,理想很骨感。”我想,每一个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是相通的。如“中华的复兴之梦”,让全体中华儿女会为之而奋斗。

也许这有点儿“高大上”的感觉。

其实,这与我们很近,也很现实。

因为我们近得如地面的小草踏实而平凡,如小树生长而坚韧,如一粒尘埃而微不足道,但这些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所以有文学伴随,才会一路生长,一路风景。这可能就是我们的“诗与远方”。

(一)

估计罗元彬的散文创作就是基于这样“卑微”的基调,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情感,乃至于 “我的家谱——祖上九代内无一人为秀才、拔贡一类的科举功名”, 这种自身家族的“不幸”,也许是“我对文学的敬畏和爱好”一路艰辛走来;可见罗老师的文学情怀,逐步“丰满”了他文学梦想的“羽翼”便乘风而飞,飞出“山窝窝”,飞到镇上,飞到县城。这一路的风景却是一段辛酸的历程,其背后也许有一点点小小的 “喜悦”,也很难掩藏文中的酸甜苦辣的。

当然,当“我出书了”,父亲的激动,妻子的拥抱,儿子的跳跃,朋友的赞许,可能这些才是作者心里的一点点快乐和幸福!

(二)

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坚持两个词语:人生、人性。

因为人生就是人类发展的共同体,还有“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7页);人性是一盏永远不灭的光辉。

所以罗老师的勤奋耕耘就是他的人生追求,同时还有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体会到作品里的亲情和感恩之心。“感性了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29页)

无论是《和妻子一起拍婚纱照》《老屋》《清明风》《童年的土豆片》,还是《奶奶的远行》《父亲的眼泪》《外婆》《四姑姑》《父爱如山》《妈妈纳的千层低》《爷爷教我写冥袱》《老师,我来看你》等等,无不渗透了作者内心世界里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夫妻之情,师生之情,这些是人性的底线,也是人性的崇高之美。康德说:“良心是对判断力在人内心地位的觉醒。”

黑格尔也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2页)可见,美是多重的,也是多层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而人性之美才是高尚之美。

朱自清笔下的“父爱”温暖了近一个世纪,几代人,至今依然温暖着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人。我想这可以作为“感性显现”的一个佐证。

文学应该有美,也应该赞颂美。美,是不会老的。

(三)

人生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

每个人都会有其不同轨迹的人生追求。罗元彬老师作为 “一介”教师,用文学来表达他的追求。

而文学的另外一条路就是真实,正如他的《一名山区代课教师的心里历程》一文。我认为这是作者的真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再现。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也认为:美以真为基础,真是美的前提。

可见真实才有美的再现。

从中师“落榜”到代课教师,这是罗元彬梦想作教师而失落的“补偿”。但在这八年里的青春、艰辛,正如杜甫的“红颗酸甜只自知”。

也正如他的“歪诗自嘲”一样:

穷愁潦落半销魂,可恨从前不字争。

谁遣斯人遭白眼,只缘身在最底层。

与其他“腰缠万贯”的同学比较,他又“失落”了,这是第二次情感的转折。

但他在反思中找到了人生的步伐,即“知识与能力的差距。”于是他“自学考试”,并“过关斩将”走进了“正式教师”的行列。

他说,“生活固然艰辛,但也很充实,我无悔无愧。”正是这样的人生追求,罗元彬老师无论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质量,还是精神文明方面的质量才会越走越远。

我认为,人生的追求就是提升生活的质量。

(四)

元彬老师的作品,有许多感怀的文章。可以说其占了这本集子的大部分的空间。

“情真意切”的情感才是美的基础,而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是“善”的表现,因为“善是美的前提”。

他在文中感谢所有给他“恩惠”的人、物、事,包括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如“写给母校”的情愫,“朦朦胧胧;说不清,道不明。”在文章里,他却写道:“离开您,不是因为我冷漠,而是希望我的态度不再伤害您。”作者不是把母校写成“你” ,而是用“您”,这表明了罗元彬老师对母校的一片诚心,所有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让生命的色彩画得更加绚丽。”

而《老师,我来看您了》一文是感恩教育的力量的体现。文章写一位叫“晓霞”的学生多年后来看老师的“我”的情况,学生经“我”的点拨,得到了“自信”。 有“学生”来看“我”,“让我感动不已。”“这就是最质朴而又无比浓烈的师生情!”小小的礼节,也会让一个老师的情感得到了满足。

总之,这本集子在真善美方面有了较好地诠释。这类文章在《一路风景》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作点评了。

我想这是每一个读者应该追求的。

2017年10月24日于泸州

  徐潋,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本体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语会会员,四川省社科联专家库专家成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泸州市教育学会理事,泸州市教育学会中语会副秘书长,泸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泸州市教育学会写作专委会理事,泸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泸州市语言学会会员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