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本书回家过年

你有一个老家,在那里,有你的父母、亲人、朋友;但是不要忘了,你还有另外一个老家——精神老家,在那里,有你的信仰、憧憬和寄托。

徐强/带本书回家过年

春节回家,亲人相聚,邻里相邀,同学相会,朋友相欢,难免推杯换盏,畅饮一番。盘中佳肴一扫而空,壶中日月倏忽而逝,待到意兴盎然,酒气熏天,目之所至,无非东倒西歪屋,南腔北调人。如此放浪形骸,大快朵颐,偶一为之,自是无伤大雅,其乐无穷。倘若天天烂醉如泥,浑浑噩噩,那就有些腻烦与无聊了,对于身心健康,也没有什么补益。

百无聊赖之际,手握一卷,展览摩挲,或静观,或吟哦,倒也不失为一种修心养性的怡情之选。苏东坡先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其实,居非但不可无竹,也不可无书。一个人,太长时间不读书,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俗气,恐怕就很难闻了。

时下有一种论调,认为读书发不了大财,一个大学毕业生,挣的还没有农民工多,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只能“宅”在家里“啃老”。这种过于功利化的读书观念,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误人不浅。美国作家布雷德伯利在《华氏451》中,描绘了这样一个荒唐的世界:在那里,消防员的职责不是扑灭大火,而是焚烧书籍,哪里有书籍,哪里就有消防车的呼啸声,人们每天都沉迷在庸俗的电视节目中,丧失了阅读的习惯,也由此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捷克作家赫拉巴尔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小说借助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35年的老打包工之口,对世俗社会蔑视书籍、亵渎知识与思想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愤怒的谴责。事实证明,小说家们的虚构并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没有书籍的传承,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今却有人把书本视为阻挡财路的“敌人”,讥讽读书是一件没有用处与前途的“废活”,真是无知到了极点。

哪怕从纯粹功利的角度来看,“读书无用论”也是经不住推敲的。就拿赚钱来说吧,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恐怕还是比尔·盖茨、巴菲特和乔布斯这些顶级富豪们。如果他们不读书,怎么可能在电脑、软件开发、金融投资等等需要高科技、高智商的领域,创造出雄霸天下的惊人财富?退一步来说,即使他们本人不读书,他们开创的事业,也一定离不开读书人。没有读书人的智力支持,无论多么巍峨壮丽的金钱大厦,也可能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这,就是“知识经济”的真谛。只看到暴发户一夜之间大红大紫,和一个穷书生废寝忘食、家徒四壁,就因此断定“读书无用”,这样的眼光,也未免太短浅了。说得“有知识”一点,这就叫做“目光如豆”。

如前所述,虽然有比尔·盖茨之类的重量级人物撑腰,我仍然倾向于认为,不应为了赚钱而读书,或者说,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理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按照我的理解,所谓“充实”,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你的内心,宁静得像一潭深沉的湖水,人生的喜悦,不会使你得意忘形,人生的挫折,也不会使你一蹶不振;你的幸福,不需要仰仗别人的施舍,你的尊严,也不需要依靠外物来维护;在你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你,就是优雅的贵族,你,就是纵横驰骋的王侯!

无论你是在冰封千里的北国,还是在春寒料峭的南疆,无论你是在汽车上、火车上,还是在飞机上、轮船上,无论你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遥远的乡村,春节回家,请在你的行囊里,装一册散发着淡雅之香的书本。你有一个老家,在那里,有你的父母、亲人、朋友;但是不要忘了,你还有另外一个老家——精神老家,在那里,有你的信仰、憧憬和寄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精神的家园,同样需要常回去看看,不然,一块好地,就真的白白荒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