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吉林省图们市磨盘村山城考古确认为金末东夏国南京故址
遗址概况
磨盘村山城远眺(东北-西南)
磨盘村山城平面示意图
工作收获
为了准确认识磨盘村山城的年代、性质和空间布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2020年对磨盘村山城连续开展了8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6405平方米,勘探范围超过20万平方米,调查范围达20平方公里,现将工作收获简要介绍如下。
1
城垣及城内调查
滤植前后的磨盘村山城遗址DEM高程图
2
城门
山城共设置7座城门,其中北门(1号门址)和东门(2号门址)封堵了山城北侧仅有的两处狭小山谷出口,均带有瓮城。西门(3号门址)规模最大,瓮城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6号门为内瓮门,4号、5号门为不带瓮门。我所先后对东门、北门和7号(东侧)门进行了发掘,对4号(西侧)、5号(西侧)门进行了解剖。
东城门
东门瓮城平面近扇形,瓮墙土筑,夯层明显,东段水毁。瓮门门道长8、宽2.8米,门道正中发现横向木质地柎,残存两个卯槽,还发现有朽烂严重的木柱。城门位于瓮门西南,两侧用石块修筑出方形门垛,门道长8.6、宽3.6米,铺垫黄砂土,十分平整。门道中央两侧各有一块枢础石,平面呈“凹” 形。此外,在门道两侧还各出土了一块斜立于墙边的柱础石,平面呈方形,上方修整出凸起的圆台,与其共存的还有红褐色绳纹、网格纹瓦件,推测该门应为早晚沿用。
北城门与1号角楼航拍示意图
保存完好的地柎
北门瓮城平面呈弓形,瓮墙笔直,两端与南侧半弧形城墙相接。瓮墙土石混筑,分两次修筑,内部为夯土墙,后在夯土墙两侧加筑石墙。瓮门设在瓮墙中部偏西,门道长3.8米、宽2.85米,两侧及门道正中均发现有卯槽的地柎,个别卯槽内还残存排叉柱。城门门道略呈北宽南窄,长6米、宽1.6-2.3米,地面铺垫黄砂土,较为平整。门道两侧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柎,均带有卯槽。城门东西两侧门垛外壁以修整的块石包砌,内部填充黄砂土,东南角设有五级石踏步登上门垛顶部。东侧门垛西南角有一座与门垛相连的小型房址,长5.15、宽2.4米,有三条石砌烟道,应为门卫室。因未经解剖,目前所见均为东夏国时期遗存。
北门东西两侧城墙沿山腹向两侧山脊爬升,至最高点转角处修建了两座角楼,视野极为开阔。1号角楼为方形的高台建筑,西、北、东三面以人工修整的块石垒砌,内部填充碎石和黄沙,南侧与城墙连接。西壁长8米、北壁长9米、东壁长11米,残高3.9米。角楼顶部出土有陶器残片和较多的铁钉、铁镞,推测有木构建筑。
7号门址(城外-城内)
7号门位于山城东侧,门外地势陡峭。门道内高外低,长8,宽3米,内侧为缓坡,靠近城外部分铺设黄砂土,较为平整。门道两侧发现有地柎痕迹,各有1块门柱础石,门道正中置有一块门挡石。两侧门垛为块石包砌而成,南侧门垛上还有石砌便道一条,推测门道上方有门楼式建筑。出土遗物主要为青灰色板瓦等建筑构件以及部分铁器。经对门道进行解剖,在当前门道下约0.5米下,发现早期门道,早期门道为石铺地面,门道内侧设有2级踏步通入城内。该门地势险要,不宜行车马,又早晚沿用,推测应与山城外的布尔哈通河的水运交通有关。
4号、5号门解剖后,在门道两旁均发现了带圆窝的门枢础石,出土了包括兽面纹瓦当、青灰色板瓦在内的大量建筑构件,均为东夏国时期使用的城门。
3
大型建筑群
中区建筑群
4号建筑基址出土炭化粮食
2号建筑基址三维影像
“监支纳”铜印
西区建筑群
20号建筑址航拍图
20号建筑基址出土部分遗物
东区建筑群
东区建筑群早期建筑平面布局示意图
东区建筑群出土部分遗物
(其中1、2、5、6为早期遗物,3、4为晚期遗物)
4
院落和冶炼作坊
1号院落航拍图
1号院落出土铁炼渣
2号院落三维影像图
重要意义
延边边墙与磨盘村山城关系
早期红褐色瓦件
磨盘村山城发现的以红褐色网格纹、绳纹瓦件为代表的早期遗存,年代处在7-8世纪之间,文化特征也兼具高句丽和渤海早期特点,挑战了以往学术界对这一时期文化遗存的认识。《旧唐书·高丽传》记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城内东区的高等级石构建筑群,范围广,规格高,布局规整,很可能属于官式建筑,对城内早期遗存性质的确认,将对我国东北及东北亚历史研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磨盘村山城中早晚两处建筑群发现的密集础石建筑基址、多边放射状建筑基址,形制独特,是东北亚地区石构建筑的新类型。根据出土印章、浮选结果,初步判断两处建筑群均为大型仓储设施,不同时期的大型仓储设施在同一座山城被发现,在国内极为罕见,是东北亚地区考古发现最为明确的国家级仓储机构,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和粮食收储管理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安文荣,徐廷)
编辑:张小筑
审核:李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