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笔记|《好了歌》蕴含的虚无思想在《玉茗堂四梦》中有迹可寻

读红笔记

《好了歌》蕴含的虚无思想在《玉茗堂四梦》中有迹可寻
张桂琴
《好了歌》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全诗用语极为浅近,对仗、用韵均不讲究,但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大俗之中可见大雅,是跛足道人为故事发生背景唱的一首挽歌。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生活理想的彻底破灭,功名、金银、姣妻、儿孙的虚无和靠不住。
爱女英莲走失,葫芦庙火起殃及池鱼,投亲遇人不淑,一系列的打击导致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着这首充溢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的《好了歌》。消极厌世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触动了甄士隐,随之飘然而去。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的悲剧精神不仅仅是纯粹的爱情婚姻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所能包蕴。贾宝玉摒弃了走科举立功业的道路,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找到出路,由此产生了幻灭情绪;同情下层女性,不守封建伦理纲常,却没有找到理想中的人生真谛;贾府被抄以后,对人生、对自然的哲理思考,终至悲观绝望,受虚无主义思想影响出家做了和尚。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流露出来的虚无思想,不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水,在明代汤显祖《玉茗堂四梦》里可以管窥蠡测一二。《玉茗堂四梦》又作《临川四梦》,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梦》《邯郸记》的合称。
一、《好了歌》与《浪淘沙》
1、功名的虚无
《邯郸记》最后一出,即第三十出《合仙》中,汉钟离、何仙姑等六位神仙每人唱了一曲《浪淘沙》,分别从婚姻、功名、金钱、地位、儿孙等方面点化卢生。铁拐李这样唱:“甚么大功臣?掘断河津,为开疆展土害了人民。勒石的功名何处也?你个痴人。”蓝采和:“甚么大冤亲?窜贬在烟尘,云阳市斩首泼鲜新。受过的悽惶何处也?你个痴人。”韩湘子:“甚么大阶勋?宾客填门,猛金钗十二醉楼春。受用过家园何处也?你个痴人。”曹国舅所唱后半句:“……夺取的状元何处也!你个痴人。”
《好了歌》这样写:“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功名没法忘记,从古至今的将相在哪里?如今只剩下一堆荒坟淹没在杂草丛里。
2、金银的虚无
《合仙》中曹国舅唱的前半句:“甚么大关津?使着钱神,插宫花御酒笑生春……”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财富无法忘记。只恨积攒的钱财不够多,等到钱财多了的时候,就闭上眼睛离开了人间。
3、娇妻的靠不住
《合仙》汉钟离:“甚么大姻亲?太岁花神,粉骷髅门户一时新。那崔氏的人儿何处也?你个痴人。”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娇妻没法忘记。活着的时候天天诉说着恩情,死后便又改嫁他人了。
4、儿孙的靠不住
《合仙》何仙姑:“甚么大恩亲?缠到八旬,还乞恩忍死护儿孙。闹喳喳孝堂何处也?你个痴人。”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儿孙没法忘记。一片痴心养育孩子的父母从古到今有很多,孝顺的儿孙又有谁见到了?
《邯郸记》中六位仙人所唱的《浪淘沙》曲子,以世人的各种欲望、所求和虚幻点化、警示卢生,最终使得卢生悟道出世。这些与《红楼梦》中的《好了歌》相对照,后者对前者的承继关系是很明显的。两者之间意旨相通,却又有所区别。《浪淘沙》六首警示与点化了荣华富贵的几个最重要的方面,《好了歌》将之整合为功名、金钱、娇妻、儿孙四个方面。《好了歌注》以功名与金钱构成“富贵场”、娇妻与儿孙构成“温柔乡”,以此来代表人生,代表红尘。《好了歌》里红尘与人生所迷惑的、误却的、幻灭的,最终也得解脱。
清代二知道人(即蔡家琬)在《红楼梦说梦》写道:“《邯郸记》《红楼梦》同是一片婆心。玉茗先生为飞黄腾达者写照,雪芹先生为公子风流者写照,其语虽殊,然其归一也。”
二、贾宝玉的归宿和淳于棼的“立地成佛”
《南柯记》改编自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该剧通过描述淳于棼梦入蚁国的传奇经历反思现实世界,体现了汤显祖至情与出世的哲学思想。吴梅在《南柯记跋》中评道:“《南柯》一剧,畅演玄风,为临川度世之作,亦为见道之言……四梦中惟此最为高贵。盖临川有慨于不及情之人,而借至微至细之蚁,为一切有情物说法。又有慨于溺情之人,而托喻乎落魄沉醉之淳于生,以寄其感喟。淳于未醒,无情而之有情也。淳于既醒,有情而之无情也,此临川填词之旨也。”
淳于棼梦醒得知真相之后,由一己之情升华为对众生的悲悯,这是他人性的光芒。他对亡妻难以割舍,在发觉金钗犀盒这最后一点凭据也是幻象后,走出了由“情”构筑的梦境,了悟一切皆空。空,也是源于淳于棼的“至情”无处安放、无可寄托,“我待怎的?求众生身不可得,求天身不可得,便是求佛身也不可得,一切皆空了。”
《红楼梦》在展示宁、荣二府“瞬息的繁华,一时的快乐”的同时,常将“盛筵必散”的“异兆悲音”无形且又深刻地渗透到整部小说的情节描绘和人物形象塑造之中。《红楼梦》的虚无思想通过贾宝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真实而又艺术地表达出来。
宝玉出家,戏曲处理是林黛玉死亡的直接因果,小说的处理则立体丰满许多。贾宝玉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最初出现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薛宝钗十五岁生日,贾母交给王熙凤筹办。生日筵席上,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本不懂此,薛宝钗解说后,遂赞赏不已,惹来林黛玉的诙谐:“安静看戏吧,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宝钗的十五岁生日宴,生出的是非何其多。史湘云在这一回里暴露出了性格上的缺陷,她直说龄官“到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贾宝玉怕黛玉多心,“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林黛玉、史湘云都生了气,左右为难、左右不讨好的贾宝玉觉得自己正合了表述无为思想的《南华经》上“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汎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
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姊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景况,不肯再说。宝玉细想这一句意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
我们仔细品读一下贾宝玉所填“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薛宝钗见此偈大惊,聪慧的林黛玉却是很轻松地化解了这一机锋:
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史、薛、林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二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综合此回以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可以说,实际上他心中虚无的种子已经就此深种,只待适当的时候发芽、成长。曹雪芹原意是:历经富贵、后来又家道中落的宝玉,过了一段“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穷日子后,才最终入手空门。笔者所持的这一观点,可参看《红楼梦》第三回,这一回里批宝玉极恰的《西江月》第二阙起首两句:“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我们现在读到的贾宝玉出家情节是续作者高鹗所写,他安排宝玉身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出家为僧,跟着一僧一道,在一片白茫茫旷野中不知所终,引出多少感叹,唤醒多少人间痴迷。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评论宝玉出家说:“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只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斗篷来拜见他父亲,即令人觉得诧异。”
《南柯记》的虚无思想,是汤显祖在经历了宦海风波之后看破世情,理想幻灭,希望在佛教思想中求得解脱的反映。《红楼梦》通过描写大观园乃至四大家族的结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种了便是好、好便是了的虚无主义思想,与作者曹雪芹的身世和遭遇密切相关。
附:《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0)

相关推荐

  • 段江丽:往生天界的两位祖宗——贾演与贾源(红楼人物家庭角色论之一)

    关于封爵制度.中国从商周开始,就有了封爵制度,爵位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礼记 ...

  • 读书|《红楼梦》批注式精读Vol.073:第五回精读⑱

    073 第五回精读⑱ 原文节选 批注精读 [批注]在警幻仙子的开导下,贾宝玉和兼美可卿体验了一番男女之情事,用现在的话说这其实就是贾宝玉的"性启蒙"."兼美可卿" ...

  • 贾宝玉为何要摔“通灵宝玉”?

    贾宝玉为何要摔"通灵宝玉"?这还得从头说起. 一是这"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被剩下后,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因羨慕人间繁华,要到红尘 ...

  • 红楼梦诗词联句的解读与其他

    红楼梦诗词联句的解读与其他 (1至3回) 文/吴仕钊  图/杨和 最近给孙子购回来一套<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该书用儿童口吻,颇有通俗气息.给孙子后,一次在家里吃午饭,孙子在听大人的交谈中 ...

  • 读红笔记|《红楼梦》与扬剧

    <红楼梦>与扬剧 张桂琴 扬剧也叫维扬剧,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以古老的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为基础,并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融汇而成.扬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 读红笔记|红楼处处《牡丹亭》

    读红笔记|红楼处处<牡丹亭> 张桂琴 汤显祖曾在<七夕醉答君东>一诗中感叹没有人真正领会<牡丹亭>的"意.趣.神.色":"玉茗堂开春翠 ...

  • 读红笔记|薛宝琴笔下“桃叶渡”今在吴敬梓故居

    薛宝琴笔下"桃叶渡"今在吴敬梓故居 张桂琴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薛宝琴<怀古绝句十首>其六: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 ...

  • 读红笔记|巧姐的判词、在前80回的主要出场以及她的结局

    巧姐的判词.在前80回的主要出场以及她的结局 张桂琴 <红楼梦>未完,疑问多多.如,巧姐在前80回里几乎没有什么"戏",且还没有长成,还是一名幼女,却被列为正册十二钗之 ...

  • 读红笔记|金陵十二钗 ——梦里裙钗落花立微雨

    金陵十二钗            --梦里裙钗落花立微雨 张桂琴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著作,包含了服装.诗词.书画.戏曲.民俗.谜语等传统文化内 ...

  • 读红笔记|《红楼梦》与南京,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红楼梦>与南京,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张桂琴 一.<红楼梦>中关于南京的片断 [第二回]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 ...

  • 读红笔记|林黛玉的消亡

    林黛玉的消亡 张桂琴 一直以来,都是喜欢聊轻松一点的话题.死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个体的流逝,这个话题好沉重. 其实,有生,就有死,"生"和"死"是生命的两个终 ...

  • 读红笔记|林黛玉的美,是惊鸟之美

    林黛玉的美,是惊鸟之美 张桂琴 <红楼梦>中,我个人觉得,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最为成功,给我的印象也最深刻. 曹雪芹并没有直接描绘林黛玉的外貌.林黛玉的美,而是采取侧面展现的方式来渲染她的美. ...

  • 读毛选笔记:虚怀应物,实事求是

    虚怀应物是为人处世的修养和态度,实事求是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虚怀应物 真正虚怀应物的人,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轻视别人,更不执迷诸相.这正是我们常说的"空杯"心态. 对待自己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