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赵村的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赵村的来历

华州街道办事处有个村子叫赵村。但是,村里祖祖辈辈连个姓赵人的影子也没有,按常例分明是与村名不相符的。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赵村北巷一角  高振强 摄
其实,这个名字是误传而来的,后辈也就将错就错罢了。
赵村应该叫什么呢?应该叫陶村,是最合适不过的。赵村和李家什字村西村东西相对,相距不过两华里,西村过去有一座密场,被祖辈称为唐窑,遗迹尚存,只不过被李家什字村作为一所公坟场地。
说起唐窑,现在已无法确定它的建造时间,但事实可以证明,它的建造已经很久很久。其一,古华州有四十二里(里是古时的一种长度单位)。其中包括唐村里,该窑属于唐村里的官产,所以有唐窑十八堡之说。由此可见,该窑的建造时间远比唐村里的形成早得多。其二,当初建窑选址一定是选地势较高之处,为的是制坯有充足的土源。从地形现状看,周围约有二百多亩土地相当低洼,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常年积水,长满水草,取土量之大,足以证明该窑场经营时间之久。其三,从周围地下挖出的陶制品的残留物看,有套管、陶筒、布纹瓦………这些东西都不是近代物件。
此处地下还挖出过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工具。
李家什字村古代叫陶东堡。据老一辈人回忆,该村西城门上镶有一块石匾,题写“陶东堡”三字,落款是明朝某河运使,现原物无处可寻。该村毋建国先生为追忆本村往事,新建牌楼一座,竖于村外新秦路边,碑额刻“陶东堡”三字,碑文是该村的旧貌追忆。
从该窑建起,就有不少陶工在此制坯,烧窑谋生。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暂居窑场的东西两个落脚点,分别叫作东陶村和西陶村。他们的流动性很大,后来,西陶村姓郭的和东陶村姓李的定居于此。
由此可以推断,赵村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村庄,村里的居民都是出力下苦的劳动人民,陶和赵不分,一代一代传下来,时间久了,也就将错就错了。

注:

注:此文选自由“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整理出版、贾平京先生任主编的《乡愁的味道——华州地名面面观》一书,“华州文史荟萃”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行走兰溪】走进上华街道沈村

    走进上华街道沈村: 沈村位于上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300米.村民委员会驻沈村得名.区域面积为1.7平方公里.耕地1446亩,山地158亩,养殖水面60亩.辖沈村.郭塘埠头.溪沿3个自然村,有13个村 ...

  • 为华县和平解放奠定基础的华州赵村人刘永祥

    邮箱:3125136050@qq.com 怀念我的父亲刘永祥 作者 刘志刚 我的父亲刘永祥,华县赵村(在今华州街道)人,一九四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八年秋中共华县工委成立后,担任工委委员,负责保卫 ...

  • 华州丧事中孝子拖孝棍的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柳生芽.砍柳棍 图文作者 刘文涛 村里今老了人,总管派几人去河滩柳树林,砍柳棍. 残雪斑驳,冷风削面,扛梯上树断柳枝,枝断落地,一地憔悴. 孝子在送埋时,手拖 ...

  • 华州杏林镇龙山(ku tuo)村的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杏林镇村的来历 作者 宋朝峰 华州区杏林镇龙山村,位于五龙山北麓,310国道南侧.龙山村原名 村,分东  .西 ,两村之间以沟为界.村内以井姓为主,长寿者居多 ...

  • 华州大明镇韩凹村的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韩家凹村名的来历 华州区大明镇韩凹村地处金惠塬之西北隅,东靠毛家沟,南接马家坡,北连沟南村,西与三义村隔河相望. 韩凹村 刘焕民摄 村庄坐落地形以东西两边高, ...

  • 华州大明“藴空禅院”与悬棺的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神秘"悬棺"蕴空山 作者<话说高塘塬>主编 秦三民 蕴空山,位于华州大明镇里峪口村的寺峪内,是寺峪南岔沟和北岔沟间一座土山峰. ...

  • 华州民俗:清明节的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清明节的来历 作者孙水法 镰 斧 清明节,亦叫"寒食节"."寒食节"的由来取于一个生动的民间故事. 据说,春秋时期,晋 ...

  • 华州瓜坡镇“舍身崖”(郝家崖)的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舍身崖"的来历 口述人 郝忠田 整理 苏芳琴 肖玉玲(九八六年) 华县瓜坡镇东南方向有一个村子叫郝家崖.听人说这个村早先不叫郝家崖,是叫 ...

  • 华州民俗“元宵节”的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民俗"元宵节"的来历 作者 孙水法 镰 斧 农历正月十五日叫"元宵节",又叫"灯节"" ...

  • ​华州民俗之“腊八粥”的来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民俗之"腊八粥"的来历 旧时的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华县许多家庭都要食用米.豆.菜熬做的"腊八粥".八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