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中心的这座庙 不供神佛只供奉民族英雄 门票免费游客却不多
位于南宁市中心的“三街两巷”,由兴宁路、民生路和解放路三条老街,金狮巷和银狮巷两条明清古巷组成,是南宁最有代表性的一片历史街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这里不但保存着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群,也保留着南宁城隍庙、邕州知州殉难遗址等许多文物古迹。
城隍,又称城隍爷,是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自宋代开始,朝廷下令所有的城池都兴建城隍庙,将各地护国佑民的忠烈之士封为城隍之神加以供奉。坐落在南宁“三街两巷”中心位置的南宁城隍庙,供奉的是南宁历史上的一位名人——苏缄,因此又被称为苏缄城隍庙。
据《宋史·苏缄传》记载,苏缄(1016~1076),字宣甫,北宋泉州(今福建)晋江人,是宋仁宗时期的进士。宋熙宁四年(1071年),因为大越国(今越南北部,史称“交趾”)的李氏王朝屡屡侵犯宋朝边境,朝廷于是派苏缄为皇城使,取代原任知州陶弼,出任邕州知州。
北宋时期,由于辽国和西夏对中原虎视眈眈,朝廷的边防也重北轻南,驻守邕州城(今南宁)的士兵仅有2800人。宋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太尉李常杰和大将宗宜率10余万军队直逼邕州。时任邕州知州的苏缄,虽明知众寡悬殊,仍将家属全部留在邕州,以表抗敌守城的决心。
宋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二十一日,邕州在坚守42天后,终因外援不至,粮尽泉涸而陷落。苏缄也率家人跳进堆满燃烧物的大坑殉国。七月,狄青部将郭逵将交趾兵驱逐出境,收葬苏缄全家的骸骨后埋葬在南宁城垣下面(今兴宁西街),宋仁宗对苏缄的殉国深表哀悼,追赠其为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
邕城百姓为纪念护城英雄苏缄,在其全家殉难处修建了“苏忠勇公成仁祠”,并设立苏缄画像及墓碑供后人敬仰及凭吊,宋哲宗赵煦还为祠堂御笔题写了“怀忠”匾额。到了南宋,苏忠勇祠被改建为府城隍庙,苏缄则被奉为邕州城隍。
千百年来,城隍庙经多次重修扩建,在主殿之外还增添了侧殿等建筑,以供奉南宁四州四县的城隍神位。民国八年(1919年),破败不堪的城隍庙被改建为南宁审判、检察两厅公所,后又改建为红星剧场。随着岁月的流逝,原城隍庙仅存一堵被称为“后宫墙”的旧城墙,墙上嵌着一块“苏忠勇公成仁处”石碑。
2017年,南宁市启动“三街两巷” 历史街区改造项目,确定在原址重建南宁城隍庙。如今,按照明清岭南传统建筑风格重建的南宁城隍庙,占地面积3605.26平方米,由山门、城隍殿、寝殿、东西庑房、东西配房等组成,殿堂宏敞,飞檐耸翠。在庙宇相隔不远的地方还修复了“邕州知州苏缄殉难处遗址”。
南宁城隍庙不但严格按照府城隍庙的规制,在建筑内外辅以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壁画等“三雕两塑”建筑装饰,还突出展现了苏缄的生平事迹、忠勇精神、爱国情怀及家风家训。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三街两巷”走走转转,这座明清岭南传统风格的城隍庙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