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文解字》序记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人类文明已传承千年,之所以能文化绵延不息,史料史书算是其中的最大功臣。昔日先祖茹毛饮血,尚不知何为记录。而后,逐渐的出现了“结绳记事”用作简单记录,直到后来,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这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文字记录下来的人类文明。
《淮南子·本经》中也有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虽为神话鬼怪之传言,也充分地说明了仓颉和其发明创造的文字的重要性。历史的车轮沉沉碾过,文字也在逐渐地改进完善,在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到隶书等文字后。秦始皇为了更好的交流沟通,首次将中原大地的文字统一了起来,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书同文”。有趣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近现代,也有这么一次文字的“革新”,不过在使用了短短九年之后便被废弃,这种“夭折”的文字就是和日本文字极为相似的中国“二简字”。
01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祖国刚刚成立,神州大地也逐步的呈现出万物复苏的景象。就在这个时候,一批曾出国留学的有文化的进步知识青年,发现了社会上仍旧存在些许顽固的封建思想,在错误的思想引导下,这批进步知识青年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无辜的汉字。
他们认为,之所以腐朽的传统文化和封建残余会如此的顽固,其根本原因就是汉字,于是发起了一场“废除汉字运动”,这自然是无稽之谈。但有趣的是,“废除汉字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是无形之中却是促进了汉字的革新之路。
0
事实上,因为之前封建专政王朝的存在,除了达官显赫,极少有人能上得了学堂,这也就直接地造成建国后民众的识字率普遍偏低,甚至大多数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基础教育普及,提高综合国民素质,汉字简化是势在必行的。
于是,在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继《汉字简化方案》通过后,“二简字”于50年代就开始酝酿。1972年,总理主持恢复制订,在经过专业的讨论和修改之后,“二简字”终于诞生。“二简字”诞生后,在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广下,很快就传遍了全国。顾名思义,在经过第二次简化后的汉字,比之已经简化过一次的“一简字”更为容易学习和掌握。与最初晦涩难懂的繁体字相比较,更是脱胎换骨一般的变化。
从某个意义上说,“二简字”的诞生和被投入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广和鼓励汉字学习的浪潮中,极大的一批不识字的民众很快就掌握了“二简字”,并且能够将之灵活运用,效率极高。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中下层民众的阅读和知识水平。然而,这么成功的一次汉字革新运动,最后怎么被废除了呢?原来,“二简字”在推广中却是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很快人们便发现了一些问题。众所周知,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作为象形字,其本身的框架、结构便是经过前人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汉字不仅具备艺术美感,甚至还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专家指出,这么一简化,字形“缺胳膊断腿”,看起来不仅不美观,连汉字本身的精髓都没了。
在使用“二简字”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地发现了诸多不便。因为“二简字”简化过多,导致新词语表述不明;又或是“二简字”和原来的字形千差万别,导致难以辨认等问题。再加上,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他们的片假名、平假名就是取自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而经过太多简化后的“二简字”反而更像日本文字,倒不像中国文字了。因此,在“二简字”投入使用9年后,最终被国家决定废除。
结语
有趣的是,二简字”在废除之后,却达到了“废而不止”的效果。直到今天仍有部分“二简字”在被使用。在汉字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过程中,“二简字”是第一次唯一一次的革新失败,但依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毕竟,改革和创新总是会有成功有失败,同理有付出,也会有收获。